【文档说明】第9课《对外开放》导学案1-八年级下册历史部编人教版.doc,共(5)页,1.525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454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9课对外开放【学习目标】唯物史观说出社会生活变化与国家政策变化之间的关联时空观念依据地图指出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史料实证依据照片、文献、现实生活的变化等讲述中国对外开放的前后变化历史解释依据课本所学知识讲述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及对外开放对我国发展带来
的好处家国情怀对比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异同,叙述中国发展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设计说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历史学科知识通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桥梁。本板块是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在本课教学中的具体化,主要描述学生经
历具体教学活动后所形成的包含着核心素养要求的具体行为。一、学习报告一、请认真阅读课本,完成时间轴1980年1984年1985年1990年1992年2001年设立经济特区二、想一想、说一说中国对外开放格局有什么特点?【学习报告答案】一、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设立上海浦东新区、开放沿江沿边及内地省会城市、加入WTO。1二、特点: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二、思维拓展1.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地图,并思考问题:图一中国近代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图二中国对外开
放格局图(1)请根据图中信息分别说出两幅地图的时间,并在图二相应位置填出经济特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名称(2)依据地图,说一说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城市(通商口岸)在地域分布上有何共同点?这两个时期的开放又有何不同?答案:共同点:都是从东
南沿海逐步向全国扩展(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不同点:前者的开放是无计划、无规律,是被迫的,后者的开始是有计划、逐步开放的,是主动开放;前者的开放具有不彻底行,后者的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点线面结合的全面开放;近代前期处于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前者开放使我国经济状态畸形,只能依附于列强,后者的开放使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并已取得许多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2.有人说加入WTO使中国很多民族企业遭遇严峻的挑战,我们
不应该加入。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注意:请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说明】答案:不同意。因为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三、反思感悟1.创设情境:主人公:小明,出生于1980年小明小的时候全家住在筒子楼里,有公共厨房、卫生间,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自行车、缝纫机。在小明8岁时,家里买了一台彩色电视机,这在当时的筒子楼里可是个稀罕物件,每到晚上,小伙伴们就聚集到小明家来
看电视。现在的小明已经有了自己的家,他住在高档住宅小区,家里各种家用电器十分齐全,生活方便舒适。在前两年他还买了一辆小轿车,经常带父母家人出去游玩。(1)请你简单概括一下,小明家的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老照片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我们的生活的变化,时代的变
迁。你家里也有不少老照片吧?请你做一个小调查,收集老照片来说说你家庭生活的都有哪些变化,并和同学进行交流,了解改革开放对中国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答案:学生收集资料,自由表达四、沙场练兵1.有一座城市,它是1980年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这
座城市是()A.汕头B.深圳C.珠海D.厦门2.实行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是()A.引进外国资金B.引进外国技术C.学习外国管理经验D.发展民族经济3.歌曲和口号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下列建国后的歌曲和口号,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
排列正确的是()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②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③打倒一切,全面内战④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A.②③①④B.②①③④C.③②①④D.②③④①4.“中国梦”的提出,深刻道出了中国
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强国梦”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
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1953年元旦社论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
是总路线的灵魂。”——1958年6月21日社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1958年8月3日社论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
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1979年元旦社论(1)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3)据材料三,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
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