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导学案1-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人教版.docx,共(2)页,18.388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183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5、《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一、千帆竞渡播文明——郑和下西洋1、初读历史:(1)完成下列表格:时间次数规模人数到达范围(2)西洋在哪儿?(3)走一走郑和下西洋的路线。2、郑和为什么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电视剧片段1大殿上,对于明成祖
要派人下西洋一事,几个大臣表示反对。大臣:此去西洋花费庞大,实在没有必要,还请陛下收回成命啊!明成祖:非也!此次出航不仅可以让西洋各国见识我大明之威武强大,与各国建立友好邦交,更可以宣德化而柔远人,将我中华之优秀文明传播世界各地,造福世人。况且船队可兼做商业贸易,重新开辟商路,定可富国惠民,可谓
一举多得。朕现在就要委派专人负责着手准备出海事宜,你们都不要再说了!大臣:恐怕难有人能担此重任啊!明成祖:哈哈,我大明人才济济,岂会无人?从以上片段中总结出下西洋的目的。从下面材料中找出能印证你观点的内容。材料: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
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3、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极盛。材料二: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
象测量的进步,航路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材料三:郑和其人,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马和生在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曾经跋涉千里,朝觐麦加。他有智略,知兵习战,随明军征战,屡立战功,明成祖赐马和郑姓,史称“郑和”。4、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材料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都表示热烈欢迎;许多外国使臣搭载郑和宝船回访中国,明成祖期间访华次数为明代最高,达到318次。沿途的百姓纷纷用香料、珊瑚去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材料二:郑和下西洋是和平进行的,没有
征讨和杀伐……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古人对东南亚地区的称谓)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的作用。——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元明清卷》材料三:圆满完成外交使命之外,郑和还成功地开辟了新的航线,他发
现经过印度古里(今科泽科德)和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可以避开风暴区,直接到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东非国家。材料四:中西远洋航行对比表5、感悟历史;假设郑和有朋友圈,他刚刚发布了自己七下西洋的消息,请你及时为他点赞并评
论。二、东海扬威海波平——戚继光抗倭1、诗说历史: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夷岛”指哪儿?“海波”为何不平?结合戚继光的诗句,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2、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成功?3、感悟历史:郑和、戚继光······你觉得他们身上最大的共同
点是什么?人物郑和哥伦布时间1405—1433年1492—1504次数7次4次人数2.7—2.8万人88人船数共有200艘17艘船只大小大船长151.8米,宽61.6米旗舰长24.5米,宽6米拥有设备航海图、罗盘针罗盘
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