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人教版.doc,共(3)页,33.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129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内容教材P86~P89,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目标1.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史实。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其影响。3.分析北魏孝文帝迁
都、改革内容及影响之间的关系。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北魏孝文帝北魏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接受汉族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你知道他是谁吗?他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呢?在改革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阻力?又是怎样冲破这些阻力的?归纳导入:他是北魏孝文帝。他为了接收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大力改革。他
的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他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吧。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1.自读教材。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我国古代有几位知名的皇太后,像汉朝的吕太后、窦太后、北魏的冯太后以及唐朝的武则天等,都很有作为。冯
太后是我们今天要涉及的一位。她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临朝听政,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年。在这期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她辅助的小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冯太后的称号是“
文明太后”。小皇帝叫拓跋宏,就是北魏的孝文帝。后来,他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有哪些作为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探究一:民族融合的历史大趋势【活动一】阅读教材,并观察教材P89页的两幅图片。【小组讨论】1.这些文字和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2.这说明了什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历史大趋势?【归纳】说明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为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成为历史的趋势。探究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活动二】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本目下的内容。看后请回答:北
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有没有遇到阻力,又是怎样解决的?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1)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2)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2.迁都遇到的阻力: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请同学们充分展开想象,讨论一下,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旧贵族不愿离开平城?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答案一:平城是保守贵族的老巢,他们长期经营,是他们的利益所在。答案二:保守的鲜卑贵族反对
改革,迁都洛阳,远离平城会削弱他们的地位,完全有可能成为改革的牺牲品。答案三:洛阳和平城相比,气候炎热,水土不同,保守派贵族不喜欢。答案四:鲜卑族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蔑视其他民族,对中原汉族和汉族先进文化有一种天然的排斥。答案五:迁都条件不成熟。答案
六:„„3.孝文帝迁都过程中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孝文帝的儿子,在到达洛阳后,不喜欢洛阳炎热的气候,想逃回平城,孝文帝发现后,废掉了他的太子身份。495年,一位年满28岁的鲜卑族官员用汉语向孝文帝上奏他微服私访时的见闻,由于
他说话风趣,孝文帝哈哈大笑,一高兴,给了这个官员很多奖励。【小组讨论】看了以上故事,请你想一想孝文帝改革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师生归纳】(1)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2)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最主要的原因);(3)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4)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等。探究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一下迁都后魏孝文帝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
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可以归纳为六条。(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4)与汉族通婚;(5)采用汉制;(6)以礼、以孝治天下。2.孝文帝改革起了什么作用呢?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经过民族融合,传统的汉文化得到发展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3.北朝的演变。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
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以史为镜,评历史人物。在今天的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实现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拓跋部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大
家展开辩论。正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对中华民族的融合有重大贡献的皇帝。反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拓跋民族的罪人。请双方准备好辩词,分别进行辩论发言。【师生归纳】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看其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
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值得肯定。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探究四:学以致用1.请你谈一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点拨】良好的民族关系,能够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2.
公元493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孝
文帝宣布定都洛阳,达到了迁都的目的。不热心改革的皇太子,不喜欢洛阳炎热的气候,想逃回平城,孝文帝废掉了他的太子身份。(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这两个故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点拨】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旧势力的阻挠和反对,必须坚持不懈,不惜代价,克服重重阻
力,才会成功。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有哪些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北魏孝文帝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大胆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奠定了基础。五、当堂检测反馈矫正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关题目。六、课后作业
测评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