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方案: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 第1讲 课后达标训练(含解析) .doc,共(7)页,131.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929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后达标训练]一、选择题1.(2018·新余联考)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质分类不正确的是()A.化合物:干冰、冰水共存物、烧碱、小苏打B.同素异形体:活性炭、C60、C80、金刚石C.非电解质:乙醇、四氯化碳、氯气、葡萄糖D.混合物:漂白粉、纯净
矿泉水、盐酸、大理石解析:选C。干冰、冰水共存物、烧碱、小苏打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A正确;活性炭、C60、C80、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B正确;氯气是单质,不是非电解质,故C错误;漂白粉、纯
净矿泉水、盐酸、大理石都含有两种以上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正确。2.胶体与溶液最简单的鉴别方法和本质区别分别是()A.能否透过滤纸,是否有丁达尔效应B.是否无色透明,是否稳定C.是否有丁达尔效应,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D.是否稳定,能否电泳解析:选C。胶体分散系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
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鉴别溶液和胶体最简单的方法是丁达尔效应。3.(2015·高考重庆卷)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用胆矾炼铜B.用铁矿石炼铁C.烧结黏土制
陶瓷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解析:选D。A.胆矾炼铜就是“湿法炼铜”,其原理是将胆矾溶于水,再将铁放入胆矾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是化学反应。B.铁矿石炼铁是将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和空气)加入高炉中,在高炉中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铁单质,是化学反应。C.黏土烧结制成陶瓷的过
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反应。D.四氧化三铁常称作“磁性氧化铁”,是磁石的主要成分,打磨磁石制指南针,只是磁石的形状发生变化,是物理变化。4.下列生活中的做法没有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葡萄酒中添加二氧化硫B.鲜花店的老板用浸泡了高锰酸钾的硅土延长
鲜花的保存期C.用双氧水漂洗衣服上的污渍D.夏天超市用干冰给物质降温解析:选D。葡萄酒中添加二氧化硫的作用是抗氧化、防腐、杀菌,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A项不符合题意;成熟的植物会产生乙烯气体,高锰酸钾会和乙烯发生氧化
反应,所以可以起到鲜花保鲜的作用,B项不符合题意;双氧水具有氧化性,可以漂白衣物,C项不符合题意;干冰为固体二氧化碳,受热后直接汽化,吸收周围的热量达到降低温度的效果,所以这种做法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D项符合题意。5.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蔗糖溶液、淀粉溶液属于溶液,烟、雾属于胶体B.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后者具有丁达尔效应,而前者无此现象C.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D.利用过滤的方法能将Fe(OH)3胶体从FeCl3溶液中分离出来解析:选C。A项,淀粉溶液属于胶
体;B项,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性质而不是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D项,胶体粒子也能透过滤纸,二者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而用渗析法分离。6.下列各图所示的现象或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无关的是()A.图①:日光下的树林B.图②:长江三角洲的形成C.图③:用激光笔照射氢氧化铁胶体D.图④:钠的
焰色反应实验解析:选D。图①:空气是一种胶体,日光穿过空气照射到地面上,此过程中实际上发生了丁达尔效应;图②:长江水(含大量胶体粒子)在入海口遇到海水,海水含大量的电解质,发生胶体的聚沉而形成三角洲;图③:发生了丁达尔效应;图④:焰色反应是电子的跃迁,与胶体的性质无
关。7.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且都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是()A.打开盛装NO的集气瓶;冷却NO2气体B.用冰水共存物冷却SO3气体;加热氯化铵晶体C.木炭吸附NO2气体;将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D.向酚酞溶液中加入Na2O;向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解析:选
C。NO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二氧化氮,由无色变为红棕色,属于化学变化;冷却二氧化氮气体:2NO2(g)N2O4(g)ΔH<0,平衡向右移动,气体颜色变浅,属于化学变化,A项错误。冰水共存物冷却SO3气体得到的固态SO3是无色晶体;加
热氯化铵晶体生成无色气体,均没有明显颜色变化,B项错误。木炭吸附二氧化氮,红棕色变浅或变成无色,属于物理变化;将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属于化学变化,C项正确。将氧化钠加入酚酞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属于化学变化;向
氯化铁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属化学变化,D项错误。8.将500mL2mol·L-1FeCl3溶液和500mL2mol·L-1明矾溶液分别滴入沸水中,加热制成分散系甲、乙,经测定,甲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乙
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下列关于甲、乙分散系的判断合理的是()A.在暗室里用一束明亮的强光照射甲、乙,发现甲有丁达尔效应,乙没有丁达尔效应B.向甲、乙中分别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现象都是“先聚沉,后溶解”C.向甲
、乙中分别滴加过量的氢碘酸,最终现象分别是深褐色溶液、无色溶液D.蒸干、灼烧FeCl3溶液和明矾溶液会得到对应的固体盐解析:选C。由题意可知,甲、乙分散系都是胶体,A项错误;氢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而氢氧
化铁不溶,B项错误;FeCl3中的Fe3+能氧化I-生成I2,I2溶于水呈深褐色,C项正确;蒸干并灼烧氯化铁溶液得到氧化铁,蒸干并灼烧明矾溶液得到KAl(SO4)2,D项错误。9.(2016·高考上海卷)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各微粒在反应前后变化的示意图如下,其
中●和○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关于此反应说法错误的是()A.一定属于吸热反应B.一定属于可逆反应C.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一定属于分解反应解析:选A。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一般的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但也有的分解反
应如2H2O2===2H2O+O2↑是放热反应,A错误、D正确;根据图示可知有一部分反应物未参加反应,所以该反应是可逆反应,B正确;该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10.下列说法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实现的是()①酸性氧化物与碱发生反应②弱酸与盐溶液反应可以生成强酸③没有水生成,也没有沉淀和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④两种酸溶液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体系为中性⑤有单质参加的非氧化还原反应⑥两种氧化物反应的产物有气体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④⑤⑥C.①②③⑤D.③④⑤⑥解析:选A。酸性氧化
物的定义就是能跟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①可以实现;弱酸H2S和盐FeCl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物中有强酸HCl生成,②可以实现;复分解反应的产物可以是弱电解质,如醋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产物就是弱电解质醋酸,③可以实现;一定浓度的硫化
氢溶液与亚硫酸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硫单质和水,溶液为中性,④可以实现;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生成臭氧,不是氧化还原反应,⑤可以实现;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有气体生成,⑥可以实现。二、非选择题11.A、B、C三只烧杯中,依次分别盛有NaOH溶液、KSCN溶液、煮沸的蒸馏水,各滴入饱和
FeCl3溶液,试根据实验现象分别回答以下问题:(1)分别写出三只烧杯中形成分散系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2)写出C中形成分散系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不用化学试剂鉴别,写出鉴别B、C分散系的两种简单方法:①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N
aOH溶液中加入饱和FeCl3溶液,发生反应生成含Fe(OH)3沉淀的悬浊液;KSCN溶液中加入饱和FeCl3溶液发生络合反应生成红色的Fe(SCN)3溶液;沸水中加入饱和FeCl3溶液,FeCl3水解生成红褐色的Fe(OH)3胶体。(3)B为溶液,C为胶体,不
用试剂鉴别,可用观察法,B为红色液体,C为红褐色液体,也可用丁达尔效应鉴别。答案:(1)悬浊液溶液胶体(2)FeCl3+3H2O=====△Fe(OH)3(胶体)+3HCl(3)①观察颜色,红色的为B,红褐色的为C②用一束光照射两液
体,有光亮“通路”的液体为C,另一液体为B12.(2018·忻州模拟)现有NH3、CO、Na、Na2O2、Fe、NO、NO2、F2、SO2、SOCl2等物质,根据它们的组成及性质进行如下分类: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所示的分类方法叫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淡黄色固体最终位于____________组,它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3)C组有一种气体常用作工业上冶炼铁的还原剂,写
出高温下它还原Fe2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Ⅱ组某种物质能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该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B组中有一种物质在高温下能与水蒸气反应,若该反应过程中有8×6.02×1023个电子转移,则有________g该物质参与反应。解析:(1)从图形看,为树状分类法,结合相关
信息可知分类如下:(2)淡黄色固体是Na2O2,其电子式为Na+[O••••O••••]2-Na+。(3)CO为还原性气体,在高温下可还原Fe2O3:3CO+Fe2O3=====高温2Fe+3CO2。(4)
3NO2+H2O===2HNO3+NO,NO2发生了自身氧化还原反应,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的质量比为2∶1。(5)铁在高温下能够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高温Fe3O4+4H2,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转移8mol电子,有3molFe参加反应,质量为168g。答案:(1)树状分
类法(2)ⅠNa+[O••••O••••]2-Na+(3)3CO+Fe2O3=====高温2Fe+3CO2(4)2∶1(5)16813.铜器久置于空气中会和空气中的水蒸气、CO2、O2作用产生“绿锈”,该“绿锈”俗称“铜绿”,又称“孔雀石”[化学式为Cu2(OH
)2CO3],“铜绿”能跟酸反应生成铜盐和CO2、H2O。某同学利用下述系列反应实现了“铜→铜绿→„„→铜”的转化。铜――→①铜绿――→②A――→③Cu(OH)2――→④B――→⑤H2Cu(1)从三种不同分类标准回答,“铜绿”属于哪类物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写出“铜绿”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④、⑤的化学方程式: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转化过程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答案:(1)盐、铜盐、碱式盐(或碳酸盐)(答案合理即可)(2)Cu2(OH)2CO3+4HCl===2CuCl2+3H2O+
CO2↑(3)Cu(OH)2=====△CuO+H2OCuO+H2=====△Cu+H2O(4)①②③④14.(2018·汉中模拟)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后得到
的溶液呈________色。用此溶液分别做如下实验:(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几滴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色,即制得Fe(OH)3胶体。(3)取另一只小烧杯也加入20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mL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
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__________烧杯中的液体产生丁达尔效应,这个实验可以用来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稀
HI溶液,边滴加边振荡,会出现一系列变化。a.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随后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_____。c.最后溶液颜色加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d.用稀盐酸代替稀HI溶液,能出现上述哪些相同的变化现象?________(写序号)。解析:碱性氧化物与
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即Fe2O3+6HCl===2FeCl3+3H2O,FeCl3溶液呈棕黄色。(1)向Fe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2)此小题主要考查Fe(OH)3胶体的制法。(3)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能,利用
这一点可以区别胶体和溶液。(4)HI既有酸性又有强还原性,I-能使Fe(OH)3胶体聚沉,H+使其溶解,生成的Fe3+又能氧化I-生成I2;而HCl只能使其先聚沉再溶解。分析d时的关键在于Cl-比I-还原性弱,Cl-不能还原Fe3+,故导致现象不同。答案:Fe2O3+6HCl===2FeCl
3+3H2O棕黄(1)FeCl3+3NaOH===3NaCl+Fe(OH)3↓复分解反应(2)红褐(3)乙胶体和溶液(4)a.加入电解质后,胶体发生聚沉b.Fe(OH)3+3H+===Fe3++3H2Oc.2Fe3++2I-===I
2+2Fe2+d.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