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PPT课件1-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ppt,共(50)页,56.808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67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興(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大火烧林烧的兴,岂不很热?爨底下村全村现有人口29户,93人,土地280亩全村院落74个,房屋689间。大部分为清后期所建(少量建于民国时期)的四合院、三合院。依山而建
,依势而就,高低错落,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村上、村下被一条长200米,最高处20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的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条通道惯穿上下,而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爨底下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我们的家
乡宿迁市是聚落吗?城市乡村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属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河湖交错。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气温14.6℃,年均降水量919毫米。宿迁交
通十分便利,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南京、北京)咽喉”之称。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京沪、宁宿徐等高速穿境而过,徐宿淮盐高铁正在建设中。西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60公里,空港优势非常明显。宿迁市中心城区面积达85平方公里、人口75万,中心
城区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宿迁市人口分布交通特点建筑特点生产活动周围地区城市乡村交通密集便利稠密密集多高层非农业产业为主交通稀疏不发达稀疏分散低层建筑农业产业为主通过观看的视频和材料,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对比宿迁市区和爨底下
村景观差异,完成下列表格:对周围地区起促进作用分布有大片的农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交通密集、居住相对拥挤且多高层住宅,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并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的居民聚居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污染加剧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城市需要加强管理和
保护,还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以便创造出美好的城市环境。乡村是居住地相对分散、房屋不是很高但很实用、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外围分布有大片农田的居民的聚居地,又称农村。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爨底下村人(户主及子女)全姓韩。相传是明代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原村
址在村西北老坟处,后因山洪暴发,将整个村庄摧毁。只有一对青年男女,外出幸免遇难。为延续韩族后代,二人以推磨为媒而成婚,并在现址立村,婚后所生三子,为:韩福金、韩福银、韩福苍。三子分三门,即:东门、中门、西门,至今已发
展到第17辈了。全村现有人口29户,93人,土地280亩全村院落74个,房屋689间。爨底下村在泗洪淮河岸边,5万年前便有先人临水而居,称为“下草湾人文化遗址”。相传夏、商、周三代,古族徐夷在此生息。公元
前113年,泗水国在此建都,传五代六王,历时132年。秦代置下相县,东晋设宿豫县,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称宿豫为宿迁至今。而今,宿迁全市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85平方公里,水面面积2367平方公里。2016年末,宿迁户籍总户数150.12万户,户
籍总人口591.60万人。中心城区面积达85平方公里、人口75万。宿迁市第一江山春好处幸福中路中山路摄于1986年幸福中路中山路东大街河清街现在深圳三十多年来的变化长沙今昔对比城市是怎样形成的?假想一下:假设现在你的一家人正处于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日常生活所需通
过种植、采摘果实来获得,请问你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定居?①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它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②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化?③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④在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城市是怎样形成的?最早出现聚落的地区长江-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河流对聚落发展的影响丁煤甲乙丙想象你是一个新城市的规划者,现在要你在甲、乙、丙、丁四地选择,作为你新城市
的规划区域,你会考虑哪些地方,并说出你的理由!聚落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具备以下一个或几个条件:(1)地形平坦;(2)土壤肥沃;(3)水源充足;(4)资源丰富;(5)气候适宜;(6)交通便利;……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对聚落民居的影响爨底下村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
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寒冷地区的气候,风劲、雪大,厚实的墙体可以抵御寒风,保持屋内暖和。高耸的屋顶,不易积雪。地理环境对聚落民居的影响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湿热地区雨水多,所以有较完
备的排水系统;墙体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利于通风散热,可以保持屋内干爽。读图,想一想,东南亚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干栏式民居,高脚、窗大、墙体薄。有利于排水散热,在热带地区的海岸或河边造房,方便乘船生活。读图
,想一想,北非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窗户较小,房屋多采用石材和泥土修建,墙体较厚实,平顶。这与北非气候干旱,光照强,气温高有关。北极冰屋陕西窑洞指人类文明史和地球发展史上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共有的具有特殊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文化产品。世界文化遗产
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福建土楼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丽江古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递宏村
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敦煌莫高窟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敦煌莫高窟秦陵兵马俑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人遗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故宫颐和园布达拉宫世界文化遗产——水城威尼斯拉美西斯二世神庙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雅典卫城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阿布·辛拜勒神庙位于埃及与苏丹交界处的尼罗河西岸,是古埃及规模宏伟的岩窟建筑,已有3000多年历史。在修建阿斯旺水坝
时,埃及政府为了保护文化免遭水淹,决定搬迁神庙。迁建工程耗时18年,终于在1980年完成。人们先用钢板把神庙围起来,把里面的河水抽干,再用电割的方法把石体建筑侵害成块,运送到离原址不远、地势较高的地方重新装嵌,使古老的神庙矗立在波光粼粼的纳赛尔水库旁。1.下面的做法
是否正确?说说你的理由。有人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敦煌博物馆对外轮流开放石窟,限制参观的人数2.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聚落的保护,有不同观点。你赞成下列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拆旧建新整旧如新修旧如旧建
新如旧1、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的侵蚀。2、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3、避免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4、重大工程处的文化遗产进行迁移。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是聚落B.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不能称为聚落C.聚落
就是指原始部落D.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2.关于城市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B.人们居住的房屋都不高而且宽敞C.有的集中,有的分散D.聚落内多农田景观DA读某地传统民居示意
图,完成3~4题。3.图中表示的聚落形式是()A.城市B.都市C.乡村D.集镇4.该传统居主要反映的地理环境特征是()A.炎热多雨的气候B.炎热干旱的气候C.崎岖的地形D.寒冷潮湿的气候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