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34《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解析).doc,共(7)页,194.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651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选择题1.下列生物间的关系,与图中物种甲、乙数量变化相符的是()A.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B.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C.豆科植物和根瘤菌D.雪兔和猞猁解析:选D曲线的变化表明,甲和乙之间是捕食关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之间
是寄生关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2.为保护生态环境,不少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该过程有关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群落的演替方向B.群落的垂直结构逐渐复杂化C.群落的水平结构没有变化D.以上变化属于初生演替解
析:选B“退耕还林”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增加,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会逐渐复杂化;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3.(2019·徐州学测模拟)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引入广东地区后因过度繁殖被释放到野外,因其破坏了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我
国列为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B.福寿螺引入初期,其种群密度呈“S”型增长C.福寿螺引入后导致该地区原有物种数量剧增D.不能引入该地区没有的天敌来防治福寿螺解析:选D福寿螺属于活动能力弱、
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应采用样方法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福寿螺引入广东地区后过度繁殖,说明福寿螺引入初期,其种群密度呈“J”型增长;福寿螺引入后破坏了该地区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原有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引入该
地区没有的天敌,可能会大量繁殖,造成新的物种入侵,故不能引入该地区没有的天敌来防治福寿螺。4.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
水和生物组成的解析:选D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包括无机环境。5.如图中两条曲线表示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①可表示森林火灾前后的演替过程B.
曲线②可表示发生在火山岩上的演替过程C.M、N点物种组成基本不会发生改变D.①类型的演替速度明显快于②类型解析:选C由起点可知,曲线①②分别为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物种组成在发生变化,M、N点处物种数目相同,
但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都呈“S”型增长C.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稳定有重要作用解析:选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一般呈“S”型增长,但遇到特殊情况,如地震,可能会造
成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灭绝。7.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高度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注:字母A~I代表不同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种群B.调查马尾松
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C.群落G的垂直结构中不同层的物种丰富度都是最低D.在群落发育晚期,物种丰富度减少的原因是种间竞争加剧解析:选C观察图示可知,群落G的乔木层、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高于群落H、I的同一层次。8.(2019·南京模拟)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高度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
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注:字母A~I代表不同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种群
B.调查马尾松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C.群落G的垂直结构中不同层的物种丰富度都是最低D.在群落发育晚期,物种丰富度减少的原因是种间竞争加剧解析:选C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以称为一个种群;
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群落G的垂直结构中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大于多数群落;群落发育晚期,空间资源有限,种间竞争加剧导致物种丰富度减少。9.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
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B.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C.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解析:选C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与按蚊之间也
是寄生关系。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是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鱼类以藻类为食,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鱼类与藻类生活在同一空间,会因争夺生存空间、氧气等有限的生存条件而产生竞争。10.(2019·盐城模拟)外来物种
薇甘菊入侵某生态系统后,随时间推移,植物种类数及碳储量变化如下表。据表分析,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下列结果合理的是()未被入侵时期轻微入侵时期重度入侵时期植物种类(种)15211864碳储量(吨/植被56.649.842.1凋落物2.03.96.1土壤160.9142.8115.3公
顷)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增加B.植物的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均下降C.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减弱D.植被凋落程度有增大的趋势解析:选D从表中数值可以看出,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植被中碳储量在减少,说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在减少。植物种类减少,
说明丰富度在下降,但是无法判断种群密度是上升还是下降。凋落物增加,说明植物凋落程度有增大趋势,但是土壤中碳储量减少,说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11.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乱石窑裸地与人工砍
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种类相同B.相同群落发生的群落演替演变的群落类型相同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解析:选D乱石窑裸地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有土壤、植
被等条件,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从图形分析,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因素不同,发生不同方向的演替;杂木植物群落向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无论是乱石窑裸地→„→针阔混交林群落和阔叶林群落的初生演替,还是砍伐后的阔叶林
上发生的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都是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有机物总量增多。12.(2019·南京一模)前不久,印尼火山喷发大量岩浆形成火山岩。预测若干年后,该火山岩上可着生草本植物。下列有关这一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群落
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该过程通常不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C.人类活动会影响该过程的方向和速度D.该过程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解析:选B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
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题中所给演替类型发生在火山岩上,因此属于初生演替;在光裸的岩石上发生的初生演替包括以下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该过程会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
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所以说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初生演替过程中,最先的植物为地衣,其次是苔藓,有了植物,土壤才能固定,才有可利用的有机物,才会出现动物,所以最先出现的动
物为植食性动物。13.(2019·南通考前卷,多选)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B.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不都是由光照直接决定的C.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呈先增大后稳定的特点D
.研究物种丰富度可在种群和群落两个层次上进行解析:选B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而动物的分层现象是由食物和栖息场所决定的;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呈先增大后稳定的特点;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4.(2018·无锡检测,多选)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一般用抽样检测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C.太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狮与羚羊根据气味猎捕和躲避,说明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解析:选BC
D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一般用抽样检测法;太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这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因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狮与
羚羊根据气味猎捕和躲避,说明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5.(多选)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三种小鱼,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甲、乙、丙三种小鱼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
三种小鱼的存活率如图所示。下列推测合理的是()A.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B.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C.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D.无捕食者时三种小鱼之间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解析:选ABD没有捕食者时,甲
占优势,有了捕食者后乙的存活率不降反升,可见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引进捕食者后甲、丙的存活率下降,乙的存活率不降反升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甲、乙、丙三种小鱼是竞争关系,又受到捕食者的捕食,在捕食者增加到8只的情况下,乙的存活率继续增加,说明甲、乙、丙三种
小鱼在竞争的同时,乙虽被捕食者所食,但仍是三者之间竞争的优胜者,所以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未减少。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最低,说明三种小鱼之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二、非选择题16.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
过程如图。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___结构。(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_______
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________。(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如图是该林区草本、
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由图中信息可知,火灾后群落中迅速出现
了多种草本植物和灌木,这说明大火后还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可能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对光能的充分利用。(2)从图中可以看出,火
烧15年后草本和灌木丰富度下降,到40年后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草本和灌木在与乔木的竞争中得到的光逐渐减少。(3)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因为针叶树的凋落物不易被分解,物质循环速率慢,而由题知乔木中除了针叶树就是阔叶树,因此应该种植的是阔叶树。(4)据植被演替过
程图可知,该林区物种数为草本>灌木>乔木,因此,坐标曲线中最下面的曲线为乔木对应的曲线,从该曲线可以看出,当样方面积为S3时乔木的物种数就达到最大,所以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为S3。答案:(1)次生垂直(2)下降后保持相对
稳定光逐渐减少(3)阔叶树(4)S317.(2018·海南高考)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乔木树种老年树成年树幼年树密度/株·hm-2%密度/株·hm-2%密度/株·hm-2%A1267100.000000B5031.0655
34.165634.78C504.95807.9288087.13(1)据表可知:_____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_____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______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____________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A乔木树种
只存在老年树,种群属于衰退型;B乔木树种老年树、成年树和幼年树的数量基本相同,种群属于稳定型;C乔木树种幼年树多,老年树少,种群属于增长型。(2)为了减少人为或机器造成的样本差异误差,保证调查结论可靠,所以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松鼠活
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时采用标志重捕法。(3)如果该混交林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说明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比如植株越来越高,占据了更大的空间,能进行更强的光合作用。也可能是前一个群落创造了不良的生活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后一个群落中物种的生存提供了有利
条件,从而引起演替。答案:(1)CAB(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标志重捕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