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3-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doc,共(6)页,4.427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62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课题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课时第一课时对应《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
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和
地理知识充满好奇心,能热情参与课堂活动,能踊跃发言,但不太懂得倾听与思考;七年级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能根据图片资料简单描述地理事物的特点,但阅历浅,对某些景观不熟悉,对某些现象不理解,运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欠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
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重点难点重点: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
意义。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板图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情景导入】教师设问:同学们,这个字你们认识吗?“爨”教师:这个字念cuàn,爨底下村,是一个古村落,下面我们欣赏一个视频,认识一下这村落。教师总结,并引入聚落的
概念。学生尝试说出读音。教师解读后,学生观看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聚落的概念教师呈现概念: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教师设问:我们的家乡宿迁市是聚落吗?学生看图,并深入理解。让学生初步学会发现地理问题,
获得地理概念。聚落的形态1.城市2.乡村播放视频:《宿迁市城市宣传片》通过观看的视频和材料,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对比宿迁市区和爨底下村景观差异,完成下列表格:(表格内容详见课件)学生读图、相互交流,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利用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聚落。融入乡土地理,增
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锻炼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积极探索的能力。3城市问题教师设问: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学生思考回答:绿化、绿色出行、建卫星城、普及教育、健全法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城市的发展教师设问:今天我们看到的宿迁市,以前就是这样子的吗?展示宿
迁市发展变化图片。学生看图,感受1986年到现在宿迁的变化。与乡土地理结合,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感受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城市的形成教师设问:假设现在你的一家人正处于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日常生活所需通过种植、采摘果实来获得,请问你会选择一个什
么样的地方定居?教师总结归纳:聚落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具备以下一个或几个条件:(1)地形平坦;(2)土壤肥沃;(3)水源充足;(4)资源丰富;(5)气候适宜;(6)交通便利;„„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感受地理环境会影响到聚落的形成。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
形成因地制宜的地理思维。聚落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过渡]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影响明显,由于世界各地的环境不学生读图,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成果: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索的能力,让
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4同,其聚落的民居建筑风格不同。展示图片:江南水乡、东北、东南亚、北非的房屋建筑。[活动一]你能解释下面两种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吗?1、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
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2、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活动二]3、读图,想一想,东南亚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4、读图,想一想,北非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拓展延伸:教师出示北极1、寒冷地区的气候,风劲、雪大,厚实的墙体可以抵御寒风,保持屋内暖和。高耸的屋顶,不易积雪。2、湿热地区雨水多,所以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墙体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利于通风散热,可以保持屋内干爽。3、干栏式民居,高脚、
窗大、墙体薄。有利于排水散热,在热带地区的海岸或河边造房,方便乘船生活。4、窗户较小,房屋多采用石材和泥土修建,墙体较厚实,平顶。这与北非气候干旱,光照强,气温高有关。通过典型民居的介绍与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建
筑风格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5冰屋、陕北窑洞,学生进一步分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小小辩论会]北京的四合院要不要拆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请举出一些例子来?[提问]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
互作用的结果,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聚落的保护,有不同观点。你赞成下列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学生:四合院凝聚着老北京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应该保留学生举例:长城、故宫、金字塔„1、控制工
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的侵蚀。2、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3、避免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4、重大工程处的文化遗产进行迁移。承上启下将学习中形成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内化到实际行动中。课堂练习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是聚落B.
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不能称为聚落C.聚落就是指原始部落D.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2.关于城市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B.人们居住的房屋都不高而且宽敞C.有的集中,有的分散D.聚落内多农田景观读某地传统民居示意图,完成3~4题。63.图中表示的聚
落形式是()A.城市B.都市C.乡村D.集镇4.该传统居主要反映的地理环境特征是()A.炎热多雨的气候B.炎热干旱的气候C.崎岖的地形D.寒冷潮湿的气候板书设计世界的聚落一、聚落二、地理环境与聚落教学反思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生
活中的地理去总结地理规律,真正做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学生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这样才能最好使新课程标准得以实际上的实施。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部分,“爨底下村”视频当中已经有所渗透,下节课将搜集更多的资料,来说明保护世界文化遗憾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再深入拓展一下,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文明行为的教育
及爱国主义教育。1.概念2.形式3.景观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