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1-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docx,共(6)页,2.349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60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本节内容选自科学普及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居民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第一课时《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授课类型:新课【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自然环境和聚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三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
义。本节课讲述“聚落的形态”和“自然环境和聚落”。聚落主要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所以在教学
方法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以小组为单位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学情分析】本节内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热情比较高,思维活跃。通过小学的学习,学
生已具备初步阅读教科书和读图分析的能力,并能自学一些较为浅显的问题。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所以思维方式中感性思维起主导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生活常识,结合生活或时政热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能够区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2.通过合作探究设计符合当地地理环境的住所,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态和民居的影响,能举例说出聚落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3.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训观察能力和联系实际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城市和乡村,能够区分城市和乡村的差异。(2)能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例说出聚落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态和民居的影响,能举
例说出聚落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难度不大,教学围绕学生读图比较----获取知识—---能力提升---学以致用展开组织,利用电子白板和网络环境,使学生借助各种图像和多媒体资料体会和感受自然环境
对聚落的深刻影响,设计如下:1.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实现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本课中教师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遮幕,拖拽,圈画、擦除等交互功能,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⒉当堂练习,即时评价,针对性教学。本节课设计两部分的当堂练习:①当堂检测一通过两小纵列组进行比拼,利用希沃软件中的分类功能设置了相应
的小游戏,提升了课堂气氛,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②当堂检测二利用交互式白板结合当堂检测一,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教学反思】1.本节课难度不大,城市与乡村的概念学生也不难区分,但如何能让本节课提起学生兴趣,能够利用一条线
索串联起本节课,又能让学生能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体会自然环境的关系,才能使得本节课让学生有新的认知和体会,为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在这过程中我进行了反复的修改。最后我利用学生熟悉的风靡一时的人物都教授来引课,由剧中的视频片段感受聚落的变化过程,并从中分析乡村和城
市的差异,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2.本节课我认为效果比较好的方面是在探究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的环节,设置了三个具有独特地理环节的地区,首先让学生根据地理位置和图片来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设计符合当地地理环境的居所。在展示过程中,学生
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散思维,积极述说自己的设计理由,其他学生能够对台上的设计进行补充或者提出修改意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落实了课标的要求。3.课堂中运用电子白板达到了师生的交互,突出了学生的“学”。本节课中除了使用
白板的基本功能外,我还使用了希沃授课助手,学生做完习题后利用网络平台直接将学生的设计图纸上传,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很好。4.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有许多:学生设计的图纸都各有道理,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展示;有些知识对学生的
引导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结合网络平台实现在课堂中进行分层教学,需要进一步研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问题感知导入:他是谁?热播剧《来自星星的你》的都教授,他具有具有穿越时空的超能力,让我们跟随都教授的脚步,来一起见证历史的变迁。(多媒体播放《来自星星的
你》开场片段,以学生熟悉的角色都教授带入情境)问题:都教授身后的背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展示了乡村与城市两种聚落的哪些方面的不同(例如建筑、人口、道路等)【过渡】这两幅图展示的聚居
地的名称分别是?创设情境,激活思维了解教学城市和乡村分别是聚落的两种形式,引出课题《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下面我们一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两位同学朗读,老师圈划重点词语)那今天我们就跟随都教授的旅程来进行聚落的学习。
目标整体感知一、对比城市和乡村的差异【目标一】对比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聚落的定义1.根据你的理解,什么是聚落呢?(学生自由回答)2.阅读课本P86,找出聚落的定义。问题1:除了大家从视频中观察到城市和乡村的不
同,联系生活实际,乡村和城市还有那些方面的不同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总结:从环境、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经济程度、规模大小、基础设施条件等多方面对比分析,充分展示了乡村和城市的差异。问题2:参考课本P86-87页,总结
居住在城市和乡村人们的工作有什么不同?归根结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城市和乡村的生产方式不同:乡村——农业生产为主,城市——非农业生活为主【课堂检测1】1.将下列图片与对应的聚落形态连在一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自学解决问题二.探究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目
标二】探究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新知探究】-课堂活动一:1.按照聚落的发展对以下聚落形态进行排序2.聚落的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分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课堂活动二:小游戏:拖一拖:随机抽取两列同学进行大比拼,每
位同学上台选择一条信息进行分类,两组同学轮流作答总结:这些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都对聚落有着深远的影响。【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着重探究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这一环节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并将观察到的
地理现象与所学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分析。学以致用【能力提升】都教授探索世界的脚步还未停止,他还要去以下三个聚落去居住一段时间,这些地方的地理环境如何?你能不能帮他设计符合当地地理环境的居所呢?【活动】角色扮演准备:
全班分为三组,根据抽到的题目,进行角色扮演,假如你就是当地居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各小组合作讨论设计符合当地地理环境的居所。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学会运用已有知识题目:1.神秘的爱斯基摩人2.东南亚的曼曼一家3.干旱的北非
大陆全班分为三组,根据抽到的题目,进行角色扮演,假如你就是当地居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各小组合作讨论设计符合当地地理环境的居所。(房屋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根据当地的现有条件选取建筑材料,考虑屋顶、墙体、门窗
等。)学生活动:小组互相交流后推荐组内优秀的设计图纸,请同学上台说说自己的设计依据,引导其他同学分析设计图纸的优缺点。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亲身设计,更能体会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当然世界各地的特
色民居还有很多。这些建筑巧夺天工,一方面得益于我们人类的聪明才智,更多的是环境给我们的指导。解决问题,学会综合应用课堂小结师生总结本节课的所获: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种形式,首先对比分析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
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影响着聚落,聚落适应环境。课堂检测1.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稀疏而低矮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
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2.广东省深圳市原来只是一个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小城镇,改革开放后一跃成为著名的大城市。发生这种变化的自然原因()A、沿海地区、交通方便B、风光优美、主要靠旅游业C、曾被帝国主义国家占领D、人口少
,自然环境压力小3.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列传统民居与其优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高脚屋—凉爽、防潮B.冰屋—御寒、防风C.蒙古包—不易移动D.窑洞—冬暖夏凉板书人类的聚居地——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