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3-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DOC
  • 阅读 7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633.000 KB
  • 2022-11-1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3-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3-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3-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3-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3-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VIP专享文档,需开通VIP才能继续阅读】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3-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doc,共(11)页,633.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59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海陆变迁教材及版本:科普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彩色标注加下划线处:可链接到教学素材,共9个)学习目标1.通过举例,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说出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关注

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4.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手段也永无止境。学习重点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能够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学习难点1.学生举

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对学生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教学准备smart白板课件辅助教学、探究教学、实践操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课型讲授新课教学环节教学操作流程资源应用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情境导入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地球之旅,本期我们探索石林所

隐藏的地球的秘密。大家看到的是我国云南的石林,这里的石林直立突兀、线条流畅,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播放视频:《石林的形成》仔细看视频,同时思考:今天海洋和陆地的地表形态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过渡通过视频资料学习,海洋和陆地的地表形态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海陆变迁,请大家看学习目标。导入课题明确学习内容地表形态的变化活动1:展示课前收集的由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的事例活动2:这些事例,哪些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哪些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总结:现代科

学研究表明: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通过填海造陆也会引起海陆变迁。学生打开课堂派网络互动平台,找到自己的作业进行展示将查找的事例图片分类,拖动到正确的位置利用“课堂派”网络师生互动平台收集学生作业进行网上批阅,了解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掌握学

生存在的问题与个体差异过渡我们已经知道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那大家有没有这样思考过:今天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是否在地球形成之初就已经这样了呢?大陆漂移假说播放视频:《小企鹅的疑惑》思考:企鹅爸爸和妈妈谁说的有道理?总

结:20世纪60年代以来,古地磁学、深海探测和大地精密测量等研究结果,都有力的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自学课本第42页阅读材料:大陆漂移假说,找到答案。通过探究式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过渡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各种学说,其中被广泛认同的是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一、六大板块阅读第41页图2-3,完成以下任务:1.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分几大板块?2.六大板块中地表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哪一个板块?其他板块地表都是大陆吗?(

总结:板块既包括陆地也包括海洋,所以板块与大洲大洋的划分是不同的)。3.板块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4.箭头的方向有哪些?5.请看图例,箭头表示什么?二、板块的运动形式(一)碰撞挤压1.点击fla

sh的挤压,演示“→←”:,全体学生抬起胳膊紧握拳头,左手和右手各代表一个相邻的板块,演示这些相对的箭头,并思考总结。2.实验:由两位同学在讲台上各抓住软泡沫的两个边缘部分进行碰撞挤压。3.点击flash演示:碰撞挤压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高山或高原。过渡:刚才我们演示了相对的箭头的运动,那方

向相反的箭头又表示什么呢?(二)张裂拉伸1.点击flash的张裂,演示“←→”:,同桌相互握手,每人的手各代表一个相邻的板块,演示相反的箭头的运动,并思考总结。2.实验:由两位同学在讲台上各捏纸的一端,向相反的方向拉伸。3.点击flash演示:

当两个板块在张裂拉伸时,地表会断裂形成裂谷,海水涌入裂谷形成新的海域,当板块继续扩张将会形成大洋。(三)板块运动的特点过渡:那么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运动,是否在一个板块所有的部位都会发生?提问:观察图中箭头的分布,它们集中在板块的什么部位?这说明了什么?1.读图查找六大板块的名称并在图

中画出。2.请一位同学在白板上把六大板块的名称拖放到图中正确的位置。1.体会发生了什么?2.总结相对的箭头表示板块之间的什么运动?3.观察实验的过程,书发生了什么变化?4.猜想两个板块在碰撞挤压时地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1.说说你的感受?2.总结相反的箭头表示板

块之间的什么运动?3.观察实验的过程,你想到了什么?4.猜想两个板块在张裂拉伸时地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观察并总结: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训练

和培养学生操作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感悟科学态度重在探索,重在过程,重在科学的方法过渡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运动速度非常缓慢,每年约几厘米,当板块之间这种每年几厘米的运动经过几十年或上百年的积累,到岩石承受不了的时候,地表会发生什么?火山

和地震1.实验:两位同学在讲台上各拿一块泡沫板,进行碰撞挤压直到泡沫板承受不了的时候。2.播放视频《汶川地震》3.过渡:影片中是地震发生时的模拟画面,而真实的地震比这更加恐怖。目前地震尚不可预测,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那全球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它们的分布有没

有规律呢?4.Falsh演示:世界上火山地震分布对照世界板块分布图,你有什么发现?5.Falsh演示: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理解通过视频资料感受地震带来的危害。观察并总结: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考察学生的观

察能力和自主归纳的能力。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检测大家掌握情况课堂检测1.互动-在线测试2.互动-合作讨论: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中的合作讨论,并上传展示。1.手机登录课堂派,

完成在线测试(选择题)2.将讨论结果拍照上传至课堂派互动平台中利用互动平台掌握学生的参与度及每个学生达标的状况过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有关海陆变迁的知识,我们也知道地震和火山给我们造成很严重的损失,那我们有没有必要掌握一些防震减灾的知识呢?因为,我们的

家乡就处在我国西北地震带上,也是易发地震的地区。避震措施1.Falsh演示防震小游戏2.学校地震演练一:假如地震发生时,判断下列做法是否正确?(1)跑到阳台上或跳楼(2)上课时,躲避在课桌下(3)上课时,迅速躲到窗户旁(4)在操场上,原地蹲下双手抱

头过渡:恭喜这些同学在本次地震演练中生存了下来。可生存下来的同学们,除了等待救援外,还得学会在有效的时间内自救。3.学校地震演练二:如果你被压在废墟下,不能自行脱险时,以下自救的做法对吗?(1)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清除

灰土,保持呼吸顺畅。(2)想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的作用。(3)高声呼救,直到有人发现为止(4)保存体力维持生命,如果受伤,想办法包扎。选择场景,判断防震时的正确位置同学们举起你的右手,当你答错

时请放下手同学们举起你的右手,当你答错时请放下手对本节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指导学生自我检测防震知识是否正确,养成自我保护的意识意识到自己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更全面的地震逃生技巧,在灾难时刻保护好自己的生命结语今天的地球之旅,不仅帮助我们揭开了许多地球的神秘面纱,更让我们掌握了许多防

震的小知识,由于时间的关系,本期地球之旅就告一段落了,让我们期待下一期的地球之旅,帮我们解开更多的地球奥秘。板书海陆变迁导学案一.总结本课知识点,完成知识树空白的部分二、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任务:1

、请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推断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的大致发展趋势?2、现在东非大裂谷平均每年扩张2-4厘米,继续扩张将形成海洋,请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为什么?3、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了里氏9.0特级大地震,引发了海啸。3月13日,位于日本九州南部的

新燃岳火山喷发。试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说一说为什么日本多火山、地震。4、煤的形成与地表茂密的森林有关,但南极大陆寸草不生,为什么会有煤炭的分布?海陆变迁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0分,共100分)1.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家是谁?A.哥伦布B.麦哲伦

C.魏格纳D.哥白尼2.下列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的是()A.亚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C.美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3.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无关的板块是()A.非洲板块B.美洲板块C.南极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A.板块的内部B.大河的沿岸地带C

.大陆的边缘D.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5.下列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有()A.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都为高大的山脉B.世界六大板块中南极洲板块全部为陆地,印度洋板块全部为海洋C.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着的,这种运动仍在继续D.板

块构造学说最初是由美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教学反思走进地理,我们共同学习了《海陆变迁》这堂课,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总结:包括我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对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多媒体和教态的评价,最重要的是对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的深刻反思总结。一、教材的处理学生在课外

阅读中多数对《海陆变迁》的内容有所了解,但是具体内容并不一定清楚,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烈。这节课比较抽象,以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说,要想全部理解和接受是比较难的。而且这节课在高中也有设置,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如何设置教学重点,把握教材难度,让学生能够用发现的眼光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使

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对我来说是需要重点把握的。二、教学方法的应用(一)网络平台的构建本课在教学中采用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互动载体、合理分割课前与课内内容的教学模式。课前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布置多样化、层次化的学习任务,利用“课堂派”网络师生互动平台

收集学生作业进行网上批阅,了解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个体差异,从而指导教师备课。为了全方位评价学生,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内随时进行现场网络互动,及时掌握全体学生的达标反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

导,网络数据的统计评价反馈远比传统的经验型评价更快更具体。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应在课内完成的任务放在课外,会导致学习难度的增大,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前完成的任务放在课内,势必占用课堂时间,影响知识的内化和能

力的拓展。所以,将学生自己能够读懂、看会的知识放在课前,通过教材或网络自主查找资料学习。而将学生自己不能够看明白、存在困惑或者根本不理解的内容放在课内,通过与教师、同学交流互动及合作探究完成知识内化。以本课为例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表所示:知识模块分割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地表形态的变化课前1.网络查找资料:收集海洋变陆地,陆地变海洋的事例。2.将整理好的事例通过网络互动平台课内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将占用课堂时间。引导利用现代化的数提交作业,以供教师批阅。字资源。课内1.在网络互动平台展

示交流自己制作整理好的事例。1.根据所查找的资料,归纳海陆变迁的原因。成果展示交流知识的总结和内化大陆漂移假说课前1.自学教材,知道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2.网络查找资料,了解魏格纳的科学探索精神。3.做好整理,以供课

内交流。此模块教材介绍内容简单,需要学生收集关于说明魏格纳科学探索精神的资料。课内总结魏格纳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科学价值观的引导板块构造学说课内1.通过“板块的自我介绍”活动认识六大板块。2.通过“肢体模拟实验”理解板块的运动形式。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板块交接处地壳运动活跃。此模块是重点,教材内容只呈现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课内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绘制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2.将绘图成果上传至“课堂派”互动平台展示交流,进行自评与互评。3.观看关于火山、地震的视频,了解二者的危害,

学习避震知识。此模块是难点,需要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学会绘制地图。(二)知识形成过程的引导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引导,首先得定位正确的课堂角色。在实验、演示等课堂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如果学生被动的任由教师“摆布”,成为教师的“道具”,这种课堂角色就出现了偏差。教师只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

参与者,只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才能焕发出学习的主动性。其次,通过实践促进知识内化。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地理学科就是一门实践课,它的思维来自实践。本课设计中的实验演示虽然简单,但是非常有

必要,实验的过程就是学科的思维,实验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内化。本课设计中要求学生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绘制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学生生成的地图,即为自己知识内化的体现(具体方法如下表所示)。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地图

拍照上传至网络互动平台,通过自评与互评,既归纳了板块构造学说模块的学习要点,又起到了激励的作用(具体方法见教学设计)。这些活动不仅伴随着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也引导着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引导着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三)知识结构形成的

引导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所需的各种能力。传统教学中的知识总结是老师“给什么”学生就“拿什么”,忽略了学生“要

什么”,忽略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本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绘制“知识树”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绘制“知识树”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梳理、发现重难点、搞清知识点内在联系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被调动了起来,潜在的能力也会被激发出来,活

跃的思维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创造了机会。同时,学生觉得写和画非常有趣,这种有趣激励着他们进一步在自己知识的海洋中探索,不断完善内心丰富的世界。三、学生能力的培养(一)保护学生的心理素质保持和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兴趣,逐步培养一种批判性、发散性和质疑性的思维品质。只

有真的做到了学生喜欢课堂、喜欢教师、喜欢学科,一个个具有创新素养的学子必将会脱颖而出。例如,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在查找资料时候发现,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的缩小,于是他向我提出疑问:当地中海最终消亡的时候,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就连在一起了,世界上会不会就只有六大洲了?或者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继续相向运动,

在地中海消失的地方会不会隆起成为新的山脉?我鼓励他与其他同学交流探讨,希望他能带动更多的学生思考。我引导他去查阅更多的资料,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到更多有创新价值的知识。随着学生求知欲的扩大,互联网中大量的数字资源为学生创新素养的形成及创新心理素质的拓展提供

了资源服务平台。(二)保护学生的思维维度用一个规格和标准来培养不同的学生,这是教学中的最大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布置的课前作业是:查阅资料,收集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的事例(要求:作业提交不限格式)。我原本以为大多数学生都会以文本的方式提交作。当我在网络平台上开始批阅学生作业

时,他们让我震惊,他们让我的思维豁然开朗。有的学生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为PPT格式,有图、有文字;有的学生提交了视频案例,如台湾海峡的形成;有的学生提交的是FLASH动画,如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演示;有的学生提交的是整

理好的WORD文档,文字环绕在图片的四周;有的提交的是图片,自己通过美图软件做了文字添加说明。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网络资源的利用,让我看到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和创新能力。所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有力利于拓宽学生思

维的空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三)保护学生的参与度创造力不是少数头脑聪明学生的专利,而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只不过表现形式因人而异。在传统教学方式中,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课堂表现仅限于部分学生,而且表现形式单一,不能展现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但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中,全体学生都能利用移动终端参与到网络互动环节中,展现自己的思维特点,激活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使课堂变得更具公平性、创新性和灵活性。当今时代互联网及其相关产品的应用充斥着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地理课堂教学也必须以互联网为依托,针对时代特征做出相应改变

。学生喜欢真实的、自由开放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我们要为他们搭建信息化的互动平台;学生喜欢与时俱进的教学素材,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喜欢创新带来的愉悦,作为教师我们要在互联网时代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互联网+”时代的中学地理教学课堂,学生更多的是在自我学习、自我探究、

自我建构及自我评价,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已离不开互联网的时代。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9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