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电荷与电流》教案3-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doc,共(3)页,613.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73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节电荷与电流教学目标:1.了解生产与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2.知道电荷间的排斥与吸引作用重难点:摩擦起电原理,电荷相互作用授课过程:课前小实验:用气球靠近头发,看看有无现象;然后不断摩擦头发,看看有什么现象。(拍照、展示,小学四年级已经学习过静电现象)举
例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说明静电现象普遍存在为什么气球没有摩擦时不带静电,摩擦后就带静电活动一:探究摩擦起电的原因气球与头发摩擦前头发内部结构微观模型气球内部结构微观模型气球与头发摩擦后头发内部结构微观模型气球内部结构微观模型1、从
微观模型上看,物质内部由几种粒子构成?2、带电微粒有几种?它们数量存在什么关系?科学家研究发现所有带电物质所带的电荷只有两种,18世纪美国科学家弗兰克林给其中一种电荷命名为正电荷,另一种相反电性的电荷为负电荷。后来科学家发
现带正电的是质子,带负电的电子。此时气球整体带电吗?为什么?头发整体带电吗?为什么?3、摩擦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此时气球整体带电吗?为什么?头发整体带电吗?为什么?摩擦起电的原因: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一个(束缚电子能
力弱)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的电子的哪个物体就带负电了,另一个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摩擦起电过程微观模型:动画摩擦起电的实质:(1)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2)转移的电荷是负电荷,而不是正电荷思考与讨论: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玻璃棒与丝绸摩擦,
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等量的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毛皮会带正电,橡胶棒则带等量的负电。用电子得失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雷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雷电现象。实验:起电器模拟雷电现象。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带电物体间会存在什么作用吗?这种作
用有什么规律吗?活动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设计实验:如何使棒带上不同电性的电荷?如何使棒上的电荷转移到小球上?1、小组合作,一位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正电),另一位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橡胶棒带负电),再分别用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同时接触悬挂的两个物体后,2个物体______2、两位同
学都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再同时用玻璃棒接触两个小球后,两个小球_____3、两位同学都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同时用橡胶棒接触两个小球后,两个小球_____从上述实验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上述实验可知:同种电荷相互
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小组活动模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组长模拟正电荷,其他组员模拟负电荷。2、组长模拟负电荷,其他组员模拟正电荷。作业布置:1.了解生活以及工业上利用和消除静电危害的实例。2.查阅资料了解为什么空气潮湿不利于静电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