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地球上的水》教案4-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docx,共(54)页,1.517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73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_课题1.1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磁体及其性质2、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3、了解磁化的概念重点难点磁极
间的相互作用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课堂引入:平时摆弄磁铁时观察到磁铁能吸引什么物质?指南针有什么作用?(吸引铁,指南针可以指南北,帮助人们辨别方向。)进一步提问,磁铁只能吸引铁吗?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北呢?一、认识永磁体的磁现象提问:磁铁具有哪些性质?它只能吸铁吗
?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进行探索。学生实验:将课前准备的铁片、钢锯片、镍币、铜片、玻璃片等器材放在桌上摆好,用条形磁铁分别接近它们,观察发生的现象。提问: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磁铁能吸引铁制物质,能微弱地吸引镍币)小结:磁铁能吸引
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课外知识:早在公元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发现了磁现象。《吕氏春秋》中就有“磁石召铁”的记载。今天磁体被更广泛地应用在生活和生产
中,同学们讨论一下,在你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体?(扬声器磁钢、冰箱门磁封、文具盒磁封„„)提问:磁体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下列实验。学生实验:把一些大头针平铺在一张白纸上,分别将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平放在大头针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提起
,并轻轻抖动。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观察到磁铁两端能吸引较多的大头针,而中部没有吸引大头针,这表明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小结: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它的位置在磁体的两端。提问: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出,磁体有两个磁极,怎样表示这两个磁
极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演示实验:先用线将条形磁体悬挂起来,使它自由转动,观察它的静止方位;再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观察它的静止方位。提问:条形磁体、小磁针静止时,两个磁极分别指向什么方向?(都是一端指南S,一端指北N)小结:可以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后恒指南北。为了区别
这两个磁极,我们就把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或称S极;另一个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或称N极。提问: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出示司南的介绍,说明世界最早的指南针就是我国战国时代的指南针,叫司南,它是根据磁针静止时
总是指南北的原理制成的。提问: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学生实验:把一块条形磁体用线吊起来,用另一块条形磁体的N极先慢慢地接近吊起的N极,再慢慢接近吊起的S极,观察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小结:磁
极间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讲述:我们已经认识了磁体的许多磁现象,磁体可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通常我们看到和使用的磁体都是人造磁体,它们都能长期保持磁性,通称为永磁体。二、研究磁化现象提问:人造磁体是根据什么道理制作的?请同学
们观察下面的实验:演示实验:磁化现象,并提问:1、铁棒原来有没有磁性?2、当用磁体慢慢从上部接近铁棒时,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小结:铁和钢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获得磁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磁化现象。演示实验:当铁棒吸引铁屑后,将上部的磁体拿掉。提问:当磁体拿掉后,铁律还能吸引下面的铁屑吗?这说明什
么?小结:铁棒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体。钢被磁化后,磁性能够长期保持,称为硬磁体或永磁体,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人造磁体就是永磁体。课堂小结:有关磁的几个概念课堂练习:课后练习1-2作业:作业本教后录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
____课题1.1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二)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磁场的基本性质2、知道磁场的方向和判断方法3、知道地磁场的存在4、知道地理北极就是地磁南极重点难点磁场的概念和磁感线的特点教学仪器:时间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新课引入:通过演示实验,让同学回答什么是:磁体、磁性、磁极、磁极的相互作用、磁化,放到小磁针中间,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小磁针的指向有什么变化(多数不再指南北;小磁针的指向和它所在位置有关;在磁体两极附近小磁针的指向是:小磁针的S极指向磁体N极,小磁针的N
极指向磁体S极„„),再改变小磁针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其指向在无变化,然后提出:为什么当放入条形磁体后,小磁针的指向会发生改变,从而引入磁场的概念和为形象表示磁场而人为假定的一组曲线——磁感线。一、磁场和磁感线⑴磁场的基本性质:它对放入其中
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⑵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提问:如何形象表示磁体周围空间各点的磁场方向和强弱?(多摆一些小磁针,但小磁针不可能过密怎么办?引导学生想到让铁粉磁化使
每粒磁粉变成一个小小的磁针,通过铁粉的排列来显示磁场的大小、方向)【演示】:一块玻璃板上均匀撒一些铁屑,然后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体上,观察铁屑的分布有什么变化,轻敲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有什么变化,(通过投影让学生观察)(1)
当把撒有铁屑的玻璃板放在条形磁体上,铁屑将被磁化都成了“小磁针”,为什么铁屑的分布变化不大?(2)轻敲玻璃板的作用是什么?(使铁屑离开玻璃板可以自由转动,最后按磁场的分布排列,从而显示磁场的分布)换成蹄形磁体,再做一遍。磁感线: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
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这些曲线叫磁感应线,简称磁感线。磁感线的特点:(1)在磁体外部,磁感线由磁体的北极(N极)到磁体的南极(S极)。(2)磁感线的方向就是该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也就是小磁针静止后
北极所指的方向。(3)磁感线密的地方表示该点磁场强,即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4)在空间每一点只有一个磁场方向,所以磁感线不相交。二、地磁场设疑:悬挂的小磁针为什么总是有一极指向北方?线索:地磁场:地球产生的磁场。(视频片段3、4)1
、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到:“常微偏角,不全南也”。2、地磁场的南北极和地理南北极并不完全重合,存在一个偏角。课堂小结:1.磁场存在于磁体周围空间,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2.磁感受线是人们为形象描述磁场而画出的一组曲
线,通过磁感线表示出各点磁场的大小和方向,表示出小磁针在各点其N极的受力方向和小磁针静止后N极的指向。3.通过演示实验应当学到探找科学规律的途径,(通过小磁针的不同转向,说明磁场在存在;通过铁屑磁化后在磁场的分布形象看到磁体空间磁场的分布
,人们为了形象描述磁场想到用一组曲线——磁感线)学会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课堂练习:课后3-4题作业:作业本教后录小磁针总是有一极指向北方地球表面一定有指向北方的磁场这磁场可能来自于地球自身地球是一个磁体课时
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_课题1-2电生磁(一)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能说出奥斯特实验现象,知道直线电流磁场的特性2、认识通电螺线管磁场的特性,会用安培定则判断磁场方向和
电流方向的关系重点难点电磁铁及其应用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新课引入:磁体周围存在磁场,通过磁场,磁体间发生作用,产生各种现象,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有无联系?这是19世纪初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进行探讨的问题,最早发
现电与磁之间联系和科学家是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一、直线电流的磁场演示实验:奥斯特实验(将直导线与小磁针平行并放在小磁针的上方)观察:1、当直导线通电时产生什么现象?(小磁针发生偏转);2、断电后发生什么现象?(小磁针转回到原来指南北的方向);3、改变通电电流的方向后发生什么现象?(
小磁针发生偏转,和原先方向相反)提问:(1)通过实验,你观察到哪些物理现象?(2)通过这些物理现象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现象:导线通电,周围小磁针发生偏转;通电电流方向改变,小磁针偏转方向相反。小结:⑴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⑵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3)在学生
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板书并让学生整理笔记。演示实验:直线电流的磁场(如图)观察铁屑分布的情况现象:铁屑分布呈同心圆,靠近直导线,铁屑越多,越密。小结:直线电流的磁场的分布规律:以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一个个同心圆,离直线电流越近,磁性越强
,反之越弱。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1.演示实验:观察铁屑的分布和小磁针的指向,如图:在板上均匀撒满铁屑在螺线管两端各放一个小磁针,通电后观察小磁针的指向,轻轻敲板,观察铁屑的排列。提问:⑴通电前小磁针如何指向,通电后发生什么现象?⑵通电后,轻轻敲板,铁屑为什么会产生规
则排列?铁屑的排列与什么现象一样?(⑶改变通电方向,小磁针的指向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小结:通电螺线管周围能产生磁场,并与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改变了电流方向,螺线管的磁极也发生了变化。2.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关系—
—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3、演示实验:用普通的导线绕成螺线管后通电,观察能否吸引大头针?然后插入一根铁钉,再观察吸引大头针和数量。思考说明了什么?――――带铁芯的通电螺线管的磁性比不带铁芯的磁性要强得多。课堂练习:作图题(有关通电螺旋管的磁场方面)作业:作业本教后录课时授
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_课题1-2电生磁(二)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能掌握通电螺线管磁场的特性,会用安培定则判断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的关系2、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出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重点难点通电螺线管磁性
强弱的影响因素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分组实验:研究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复习:1、通电螺线管的周围存在的磁场与_____的磁场相似。磁场的磁极可以用______定则来判定。2、如图2所示,甲、乙、丙是软铁片,电键闭合后,则[]A.甲的左端出现S极B.丙的B。
左端出现S极C.乙的左端出现N极D.乙的D。右端出现S极提出问题: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由什么因素决定?假设:让学生分组提出可能的影响因素交流:各小组将提出的假设在全班交流,互相评介。(1)电流方向和磁性的强弱无关和磁
极有关(2)电压最终影响通过电磁体的电流大小主要影响因素: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载铁芯其它可能影响因素:螺线管的疏密、横截面积、铁芯大小等。实验方案:(1)器材:滑动变阻器的作用电流表的作用(2)电路图:(3)控制变量(4)如何判断磁性强弱
实验:在铁钉先包一纸卷,再外绕上电线,共绕100匝,中间留一接线头,按电路图连接电路(1)研究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和有否铁芯关系同一电流(1安,调滑动变阻器)和匝数(50匝)、先不放铁芯,观察吸起几枚大头针,再放入铁芯,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目(2)研
究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和线圈匝数关系(3)研究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和电流强度关系滑动变阻器阻值从大到小移动边实验边记录每次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数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思考:如何增强电磁铁的磁性?拓展:如何改变通电螺线管的磁极?练习:如图所示,这是一
个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图中甲、丙、丁的线圈匝数相同,乙的匝数比它们少,甲、乙通过的电流相等,丙没有通电流,而通过丁的电流比甲、乙大。则:(1)比较甲与乙,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较甲与丁,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何改进才能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和铁芯大小的关系?作业:
作业本B—P(3)教后录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_课题1-3电磁铁的应用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电磁铁的组成和特点2、理解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3、了解电铃、电话、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了解信息的磁记录
重点难点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复习提问:1、直线电流磁场的分布规律?――以直导线为圆心的同心圆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特征?――与条形磁铁相似如何判断?――右手螺旋定则(安培定则)3、作图训练:(1)标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2)通电时弹簧缩短,标出通电螺线管磁极和电
源的正负极引入:演示实验:用普通的导线绕成螺线管后通电,观察能否吸引大头针?然后插入一根铁芯,再观察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思考说明了什么?――带铁芯的通电螺线管的磁性比不带铁芯的磁性要强得多。引出电磁铁的定义三.电磁铁――带铁芯的通电螺线管。简单介绍电磁铁的应用:电铃、
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磁悬浮列车1.电铃:研究其结构,接通电路,观察电铃的运动(1)、电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2)、说出电铃工作时的过程。2、电磁选矿机和电磁起重机说出两者的工作原理3、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分为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
――可用低电压和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和强电流分析工作原理:4、磁悬浮列车:同名磁极互相排斥。5、信息的磁记录:磁带、磁盘的记录和读写。光盘是利用激光刻录,不是磁盘。6、电话:听筒和话筒小结练习:书练习题作业:作业本教后录
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_课题1-4电动机(一)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搞清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将受到磁场力的作用,知道通电导体在磁场中
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以及磁感线方向有关系。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矩形线圈在磁场中的转动情况重点难点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将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及其方向影响因素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引入新课:首先做直流电动机通电转动
的演示实验,接着提出问题: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奥斯特实验——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复习:磁体的周围存在着磁场,电流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磁场基本的性质:对磁场中的磁体产生磁力作用,那么磁场对磁场中的电流是
否会产生磁力作用呢?即电流对磁体有力的作用,磁体对电流有无力的作用呢?新课教学:1、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演示实验。⑴、介绍实验装置,实验对象为通电小铜棒。(通电直导线)⑵、实验过程:静止在导轨上的铜棒通电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表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磁力作用。)⑶、改变电流方向,不改
变磁场方向铜棒运动方向怎么样改变?(现象:铜棒运动方向改变。结论:通电直导线的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⑷、改变磁感线方向,不改变电流方向,铜棒运动方向怎么样改变?(现象:铜棒运动方向改变。结论:通电直导线的受力方向与磁感线方向有关。)用边演示,边指导观察,边提出问题的方式,完成实验
。问:通电铜棒在磁场中,运动的原因是什么?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是相互垂直的,不论是改变电流方向.还是改变磁场方向,都会改变力的方向。小结:磁场对电流的作用A、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B、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与
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2、应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⑴、出示线圈在磁场中的演示实验装置,实验研究对象是通电线圈。⑵、把一个线圈放在磁场里,接通电源让电流通过线圈,观察发生的现象。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电动机就是用这个原理制成的。下节
课我们学习讨论直流电动机。分析课本中乙图的ab边仍受向内的力,cd边受向外的力,转动将停止。讨论想想议议,线圈会立即停下来吗?――由于惯性,线圈会在平衡位置附近摆动几下。为什么?小结:电动机是利用通电
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课堂练习:课本后1-2题填空。作业:作业本.教后录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_课题1-4电动机(二)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理解换向器的作用重点
难点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引入:上节课我们做实验给磁场中的导体通电,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提问:1、这个力的方向与哪两个因素有关?(改变电流方向,或改
变磁感线方向,导体受力方向就随着改变)2、通电线圈在磁场中是怎样受力的?3、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线圈怎样运动?4、这个现象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教师陈述:电动机就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的现象制成的,它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下面我们来研究电动机是如何利
用上述现象制成的,当然,我们先讨论最简单的一种电动机—直流电动机。思考:⑴如何使磁场中的通电线圈能连续转动?⑵实际的电动机要连续转动。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提问:1、在上节课的演示实验中,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是立即停止吗?为什么它不立即停止?
(由于惯性线圈会稍转过平衡位置)2、转过平衡位置后,为什么它又转回来呢?(利用模型分析)3、要使线圈不转回来,应该在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时就改变线圈的受力方向。怎样才能使线圈受力方向发生这样的改变呢?思考:引导学生回忆影响受力方向的两个因素,从而得出:
应该在此时改变电流方向,或者改变磁感线方向。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改变磁感线方向就是要及时交换磁极,显然这不容易做到;实际的直流电动机是靠及时改变电流方向来改变受力方向的。小结:使磁场中的通电线圈连续转动,就要每当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就改变一次电流
方向。☆换向器提问:怎样才能使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时就及时改变电流方向呢?教师出示:两个半圆铝环和电刷,指出:靠这两样东西就可以解决问题。待学生思考片刻,教师出示已准备的模型,说明铝环与线圈的连接情况和铝环与电刷的配合过程。引出换向器的概念: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刚转过
平衡位置时,换向器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从而改变线圈受力方向,使线圈连续转动。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图4-39和视频模拟,进一步弄清楚线圈转动过程。☆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出示:直流电动机,介绍主要构造:磁极、线圈、换向器、电刷。演示:给直流电动机通电转动,提高学生兴趣。告诉学生
:下节课同学们将自己装一台小直流电动机,进一步弄清楚它的有关知识。小结:作业:作业本教后录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_课题1-5磁生电(一)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2、说出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的转化3、
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4、知道感应电流方向跟什么因素有关重点难点电磁感应现象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新课引入:大家可还记得,奥斯特实验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
电←→磁提问:既然用电流可以获得磁场,那么用磁场能否获得电流。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方法来探索上面提出的问题。(导出课题)磁生电――电磁感应师: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生:1、闭合电路2、电源师:要证明磁能否生电,就需要考虑上述两个条
件。此外还应如何设计实验?(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进行实验方案设计:(1)组成一个有电流表的闭合通路。(2)将这个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放到磁场中——观察电流表。(3)让这个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观察电流表。演示实验: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
展开讨论,得出结论:(1)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磁场能得到电流;(2)条件是:a.导体是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b.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人物介绍:早在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就已经提出“磁能生电”的研究课题,并进行了整整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终于在183l年成功地利用磁
场获得了电流,发现了电磁感应。这是科学史上伟大的发现之一,它导致了电能的大规模生产和利用,开辟了电气化的。若电路不闭合,无感应电流,但导体两端有感应电压。演示实验:1向前切割磁感线上N下S向左偏2向后切割
磁感线上N下S向右偏3向前切割磁感线上S下N向右偏4向后切割磁感线上S下N向左偏小结:导体中感应电流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有关,与磁感线方向有关。介绍:右手定则,并投影,讲解师:回顾前面实验,在使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用力移动导体做了功,消耗了机械能,所以在导体中产生了感应电流,获得
了电能。结论: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课堂练习:随堂练习作业:作业本教后录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_课题1-5磁生电(二)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交流发电机的工作
原理2、知道交流电和直流电的区别,知道大型交流发电机的组成。3、知道我国交流电的周期和频率重点难点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提问:1、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2、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
?3、电磁感应现象中将___能转化___能。引言: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后,导致了电能的大规模生产和利用,开辟了电气化的新纪元。发电机就是利用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发电机的有关知识。新课教学――发电机一、原理:电磁感应现象出示:发电机
模型,根据模型介绍主要结构。二、发电机主要结构磁铁、线圈、铜环、电刷讲述: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我们知道闭合电路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时,导体中才会产生感应电流。发电机的线圈通过铜环、电刷与外电路组成一个闭合电路,
线圈成了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过渡: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发电机的工作过程。三、发电机工作过程屏幕显示工作的四种状态,并逐个分析有无产生感应电流。小结:1、线圈平面垂直磁感线时,线圈中没有感应电流。2、线圈平面与磁感线平行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由于磁感线方向是不变的,ab边和cd边不
断切割磁感线的运动,且切割方向始终相反,不断改变。于是线圈和外电路中有了方向不断改变的电流,我们称它为交流电。四、交流电演示:手摇发电机和电流表组成的电路,缓缓摇动几周。提问:观察电流指针有什么现象?(指针左右晃动)提问:指针左右晃动说明了什么
?(电路中电流方向在改变)小结:从实验可以看出,指针左右摆是有周期性的,说明电路电流方向也是周期性改变的。1、定义:周期性改变方向的电流叫交流电。2、周期:交流电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的时间。单位:秒3、频率:1秒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单位:赫兹4、我国交流
电:周期0.02秒,频率50赫兹,每秒电流方向改变100次。五、实际使用的交流发电机组成:(1)定子:线圈(2)转子:电磁铁讲述:大型发电机线圈匝数很多,导线很粗,高速旋转较困难,因此采用线圈不动而磁场旋转的方式,也叫旋
转磁场式。提问:为什么要使用电磁铁呢?――得到强磁场提问:水电站的发电机靠什么来带动?(水轮机作为动力机)其它的动力机:汽轮机、内燃机、蒸汽轮机……课堂练习:课后练习1-4题作业:作业本教后录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
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_课题1-6家庭用电(一)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2、认识熔断器、断路器3、知道测电笔的使用重点难点测电笔的使用方法及原理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复习提问:最简单的电路是由
哪几部分组成?在电路中开关与用电器应如何连接?(串联)那么家庭电路又由哪几部分组成呢?它们又如何连接的呢?新课讲授1、认识家庭电路的组成。出示家庭电路板,让学生观察认识电路的组成及连接方法,思考回答问题。(1)组成:进户线(零线,火线)、电能表、
总开关、保险盒、插座、开关、用电器。(2)开关与电灯串联(3)插座与电灯及各用电器之间是并联(3)电表表串联在干路,保险丝也是串联的。2、认识火线和零线及它们之间的电压(220V)。3、测电笔的结构:测电笔的正确作用方法、――判别零线和火线
。4、电能表的作用,认识讨论“220V5A”表示的意思。220V表是额定电压,5A表示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5、熔断器:分为封闭管式和敞开插入式保险丝的材料特点、作用。(1)材料特点:保险丝是用电阻率大、熔点高的铅锑合金做成。(2)作用:当电路中电流增大而超过线路设计的允许电流值时,能自动
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路作用。(3)讨论为什么不能用铁丝或铜丝代替保险丝?6、断路器:――用来代替闸刀开关和熔断器,起到电路过载或短路的保护作用结合课本图4-54分析断路器的工作原理。7、介绍二脚和三脚插座和插头,说明接地
的必要性和原理课堂小结:家庭的电路的几个组成部分作业:作业本教后录132接地接火线接零线213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_课题1-6家庭用电(二)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熔断器、断路
器2、知道保险丝的选用方法3、知道插座的使用重点难点保险丝的使用及断路器的工作原理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1、在照明电路里,电灯和其他用电器的连接方式都是__________联的,电灯和开关的连接方式是___________联的
。固定用电器和插座是________联接的2。、电冰箱常使用三孔插座和三脚插头,把外壳与大地连接起来,这是因为:()A、不接地线,会浪费电;B、不接地线,冰箱一旦发生漏电人有触电的危险C、不接地线,冰箱就不能工作;D、
不接地线,在开冰箱时人就会触电。3、不会使家庭电路保险丝熔断的是()(A)插座中两根线头相碰(B)电路中接人功率过大的用电器(C)开关的两端相接触(D)保险丝太细了4、一台电动割草机应该在插头中装上10安的保险丝,可是小玲误装了3安的保险丝。这台割草机将()(A)正
常运转(B)烧断保险丝(C)割起来快(D)割起来慢5、如图甲所示是测电笔的结构,图乙和图丙中,正确使用试电笔的是图_________,当用它插入插座的左孔时氖管不亮,插入右孔时氖管发光,则说明火线在插座的_
________孔。测电笔内部有一个大电阻,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6、将图中开关和其控制的电灯、插座接入电路中7、导学案练习8、作业:单元练习教后录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
_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_课题1-7电的安全使用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1教学目标1、记住安全电压的数值。2、知道触电的原因和触电的几种形式。3、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重点难点知道触电的原因和触电的几种形式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
活动引入:举例用电的危害事故,说明安全用电的重要性一、安全电流和电压触电:通过人体的电流达到一定值时对人体的伤害事故。安全电流:在30毫安以下。超过30毫安,人会感到剧痛,神经麻木,呼吸困难,有生命危险。安
全电压:在36伏以下的电压是安全的。在潮湿的环境中,安全电压可以是24伏或12伏以下。二、触电事故家庭电路电压是220伏,动力电路的电压是380伏。触电大多是人直接接触火线造成的。高压触电只要靠近它就会触电。三、安全用电常识原
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学生讨论活动:结合所给图示,说明如何安全用电四、练习:1.通常安全电压是指________________,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不接触___________不靠近____________2.以下说法正
确的是()(A)低于220伏的电压是安全电压(B)火线和零线上都因该接保险丝(C)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之一是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D)只有人体直接接触火线时才会发生触电事故3.发现有人触电后,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A.赶快
把触电人拉离电源B.赶快去喊电工来处理C.赶快用剪刀剪断电源线D.赶快用绝缘物体使人脱离电线4.下列四幅图中哪一幅图所示的做法没有违反安全用电的原则()5.五、作业:作业本教后录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
___日星期______课题2-1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1教学目标1、体验使用符号、建立模型的思想2、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重点难点模型与符号的建立和意义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课堂引入: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很多的符
号,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某一事物。比如:压强-P温度-t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符号,比如:那么为什么要用这些标志呢?一、符号表示的意义:――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
起的混乱。说一说:再举出更多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符号?(知道这些符号的意义吗?)二、模型思考:在以前的学习中除了用到不少的符号外,还有很多模型,如: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等,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使用它们吗?
1、模型方法:建立模型是为了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提示客观对象的形态和本质特征。2、优点:能简化和理想化地再现原形的与研究目的有关的各种基本因素和基本联系,略去次要的、非本质的细节。3、注意: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
可以是一个复杂对象或过程的示意。三、练习:课本第3页的读图练习。――注意说明水分子模型含义,以为下部分内容作准备。举例:(甲烷分子模型)(酒精分子模型)(食盐分子模型)小结:符号和模型对本学科学习的作用和意义作业:作业本教后录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
_日星期______课题2-2物质与微观粒子的模型(一)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2、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重点难点物质由原子、分子构成
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课堂引入:在第三册科学中有一个关于电解水的实验,请说出该实验的有关现象和结论。现象:在两极分别产生氢气和氧气(如何检测?),其体积比为2:1结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设疑:那么,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水分子是怎么样的呢?会由什么来构成?电解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一、分子
是由什么构成的1、认识水分子模型(如图)蓝色球――氢红色球――氧2、水分子电解模型第5页图1-83、道尔顿(英)的原子学说理论――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开辟了从微观世界认识及其变化的新纪元。4、电解水实验结论:水分子是由氢、氧两种原子构成的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还可以
得到哪些结论?5、思考:在电解水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具有水的性质,而是具有它们各自的特性;在该变化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自身一直没有变化。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6、
物质的构成:地球上的物质通常由分子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也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金属类物质、碳、氦气、氖气和氩气(稀有气体)等还有的物质是由离子直接构成的,如:氯化钠、硫酸铜等三、练习四、作业:作业本B教后录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
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_课题2-2物质与微观粒子的模型(二)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构成,2、分子微粒大小、质量的数量级重点难点分子微粒大小、质量的数量级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二、不同种类的物质设疑:为什
么会有种类繁多的不同物质,它们由什么微粒构成?读图思考:课本第5页图1-12图中涉及多少种原子?一个分子中有多少个原子?1、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以字母组合成单词为比喻,说明物质
的微粒构成,如课本第6页图1-13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结合图1-14读图思考:金刚石、石墨和足球烯的结构,说明了什么?金刚石的石墨的性质一样吗?金刚石石墨足球烯3、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
不一样的4、物质的性质是由它自身的结构决定的:结构→性质三、粒子的大小与质量分子和原子都是非常微小的粒子,那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究竟有多少呢?原子半径:10-10米数量级原子质量:10-26千克、10-2
7千克数量级算一算:课本第10页实验题,等分一粒米需几次才能分到10-27千克(让学生体验该数量级的微小程度)课堂练习:课本第8页练习2、3题作业:作业本A教后录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_课题
2-3原子结构的模型(一)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2、认识原子的构成重点难点原子的构成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课堂引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由什
么构成?科学家是怎样揭开原子结构的秘密呢?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道尔顿:实心原子结构模型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浸入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的电子嵌在中间。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核式模型”实验过程――用带正电荷的α
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大部分沿直线运动、极少发生偏转、有的被反弹4、玻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分层运动5、“电子云模型”:——电子像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有的区域多,有的区域少――说明建立模型往往需要一个
不断完善和不断修正的过程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并且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很小,但原子核更小。若把电子运动的范围比作一个大型运动场的话,
原子核就像运动声里的一粒芝麻。二、揭开原子核的秘密――通过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核的方法⑴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⑵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比重极小,可忽略不计,因而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看课本第10页表,思考分析在
一个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⑶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⑷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的分析:水→水分子→氢、氧原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夸克电子原子的构成:原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夸克电子三、练习:导
学案四、作业:作业本教后录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_课题2-3原子结构的模型(二)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它在生活中的用途2、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重点
难点同位素的结构特点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一、复习与回顾原子的结构: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_____电的________和带____电的______________构成的2、原子核是由不带电的_____和带正电
的______构成的。二者都由更小的粒子_____构成的。3.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叫做_____________。原子中,______数=________数=核外电子数4.每个质子带____个单位___电荷,每个电子带___
___个单位______电荷。在某种氧原子的原子核中有8个质子10个中子,则氧原子的原子核带_______个单位_____电荷,这种氧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______,核外共有______个电子。三、原
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自然界中有两种碳原子:(1)碳-12:6个质子、6个中子(2)碳-14:6个质子、8个中子它们具有相同的___________数(即______数),而_____数不相同。1、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
子的总称一种宏观概念读图:氧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有什么不同?课本第16页2、同位素:原子中原子11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举例:①氧的三种同位素,它们都是氧元素的不同种原子思考:书72,氧的3种同位素原子其核外电子各有几个?
②氢的三种同位素:氕、氘、氚看图1-22,注意其中原子核的不同同位素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左边,标出质子数(下)及质子数和中子数(上)的总和。如氕(11H)氘(21H)氚(31H)练习:用同样方法表示氧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大多数
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如汞元素有7种同位素原子3、同位素的应用:核设施、文物鉴定、医学诊断等四、带电的原子-离子演示实验: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①观察钠和氯气的状态和颜色②在空气中点燃钠,并将它置入氯气中,观察现象
③现象:产生白烟,最终得到一些白色粉状固体本质分析:钠在氯气中燃烧,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两种离子所带电荷相等,电性相反,互相吸收,构成电中性的氯化钠。离子:构成物
质的第三种微粒讨论:钠离子和钠原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课堂练习:课后练习作业:作业本教后录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_课题2-4组成物质的元素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2、从组成物质元素角
度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3、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重点难点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复习引入:1、元素是具__________的一类___总称?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原子核内___数相同,____数不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
素原子。3、下列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多选题]A、碳-12和碳-14B、质子数相同的原子C、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原子D、氯原子和氯离子E、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F、互为同位素原子4、原子和元素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区别: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微观粒子,有个数之分如:2个氧原子1亿个铁原子元
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宏观概念,不能讲个数如:不能说两个氧元素,因为自然界中,氧元素只有一种。联系:元素是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如:所有的氢原子总称为氢元素世界上千变万化的动
物、植物、矿物是由哪些化学元素组成吗?一、元素的种类1、各种化学元素的原子组成了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2、人类已知的化学元素110多种分析:下列物质由什么粒子构成?由什么元素组成?物质氧气铁金钢石石墨水二氧化碳氯化钠什么微粒构成什么元素组成宏观:元素、物质微观:原子
、分子、离子3、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如:氧气、铁、金钢石等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氯化钠思考: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练习】1、在二氧化碳、水、氧气中都含有()A、氧气B、氧原子C、氧分子D、氧元素2、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水是由_
___元素组成的,水属于_____物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书17页练习题2补充(5)水是由氧气和氢气两种单质组成的3、某矿泉水上标有该矿泉水每100毫升中含各种矿物质的量:钠10mg、铁8.5mg、锌3.2mg、硒0.2mg等,这里的钠、铁、锌、硒是指()A、原子B、离子C、分子D、元素观察:出示金属
铝、铜和非金属硫粉、碳粉,观察有什么不同?4、组成物质的元素可以分为两大类(阅读P15页)金属元素:组成物质的元素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二、元素的分布1、地壳中元素:含量最多的四大元素——氧>硅>铝>铁2、海水中的元素:(氧最多、氢其次)除了水由氢和氧元素组成外,还含有氯元素、钠元素等
3、有机化合物中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4、人体中元素:含量最多的分别为碳、氢、氧、氮(介绍人体中各元素的作用)课堂小结:元素的分类、单质和化合物练习: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该物质()A、一定是单质B、一定是纯净物C、一定不是化合物D、一定是
混合物作业:作业本教后录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_课题2-5表示元素的符号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元素符号,会查阅元素符号2、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3、知
道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4、阅读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及应用的典型历史事实,体会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重点难点元素符号的书写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课堂引入:符号在科学中应用很广泛,也很重要,对于组成物质的元素是用什么符号来表示的呢?一、元素符号1、
书写规则:国际上统一采用的符号,使用该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Oxygenium氧,表示为OHydrenium氢,表示为H当第一个字母与其他元素重复时,可写上该元素名称的第二个字母以示区别,并用小写表示。2、常见元素符号介绍见课本第53页的表格学生练习:书写1——20号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3、元素符号的意义以N氮为例来说明:可以表示为一种元素、该元素的1个原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该物质,如Fe、H表示什么意义?H能表示氢气吗?思考:2H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为2个氢原子,注意不能表示为两个氧元素)练习:下
列符号的意义N2NHeO3OC3C二、元素周期表探究:寻找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提出问题:元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寻找同一周期中,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分别在什么位置?在同一族元素中,以什么元素为主?记录考
察结果:观察周期表,了解上述元素所处的位置检验假设:以某一种元素为例,根据我们已知它的性质判断假设是否正确。三、练习随堂练习五、作业作业本教后录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
_课题2-6表示物质的符号(一)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会查元素的化合价2、会运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3、能解释化学式表示的意义4、能根据化学式区分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重点难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课堂引入
:碳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是否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化学式1、什么是化学式?以二氧化碳为例:(宏观上)二氧化碳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微观上)二氧化碳是由许多二氧化碳分
子构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为了能形象地表示,可以将它表示为CO2,这就是化学式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练习:1、读图――自然界中物质的化学式2、再举一些例子2、化学式书写原则――物质的化学式是通过实验来确定的,(如水的组
成是通过电解水实验,分析产物得到的)不是能凭空想像,一种物质只能有一种化学式。⑴单质化学式的写法:先写出组成单质的元素符号,再在右下角标出构成1个单质分子的原子个数。要注意稀有气体、金属单质和部分非金属
单质的写法练习:课本第22页,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⑵合物化学式的写法:按一定顺序写出组成化合物的所有元素符号,然后在每种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用数字写出每个化合物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注:若氧与其它元素组成,氧写
在右边;若氢与其它元素组合,氢写在左边;直接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常用其离子最简单整数比表示。举例:氧化钙CaO氟化氢HF氯化钠NaCl(注意不能写成Na2Cl2)练习:课本第22页,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3、化学式的读法:在化合物中,常见的读法是“某化某”,从后往前读。
若在1个分子中某种原子的个数不止1个,可将其数字读出。练习:正确读出下列化学式。N2O5MgOCuCl24、化学式的意义读图:以二氧化碳为例说明化学式的意义。表示某种物质;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化学式可以表示物质的1个分子;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和原子数量;若在前面加上个数,
则表示为分子个数。5、说说下列化学式的意义N2O5CO22CO22N2O5二、课堂练习随堂练习三、作业作业本教后录宏观意义微观意义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_课题2-6表示物质的符号(二)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能用符号
表示离子或带电原子团2、熟记化合价口诀3、熟练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重点难点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复习:写出下列各符号表示的意义:N2NN22N2Ne二、离子的符号提问:1、什么是离子?2、
离子的符号如何表示呢?离子符号的表示:⑴先写上元素符号,在其右上角标出所带的电荷数及其电性。如: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Na+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Cl-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Mg2+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S2-强调:电荷数在左,电性在右练习:1、下列表示离子的符号若有错误,请
加以改正Fe+2F1-Ca2+Al3+3、Ca2+读作_____,表示______,其中的数字2表示_____,如何表示2个钙离子?_____⑵有些离子是带电的原子集团,方法与上同,将它看成一个整体即可,称为某某根离子如:铵根离子NH4
+碳酸根离子CO32-抄写并记忆8种常见原子团离子(25页下表)。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有___,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有______带二个单位负电荷的有___。带三个单位负电荷的有______听写作业:作业本B本9页复习:1、你会读吗?CuOFe3O4Na
ClH2OCl2OO32、默写原子团三、化合价练习:每种化合物都有固定的组成,根据化学式分析下列化合物的原子个数比化学式HClH2ONH3CH4PCl5分子模型原子个数比化合价: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即化合价是在
化合时体现出来的。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根据此来推出各元素的化合价)练习:书26页思考题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见表,哪些元素的化合价比较稳定?哪些元素的化合价相同?常见元素化合价顺口溜钾钠氢银正一价,钙镁锌钡正二价;氟氯溴碘负一价,通常氧是负二价;铜正一正二铝正三,铁有正
二和正三;碳有正二和正四,硫有负二正四和正六。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找到规律,便于记忆+1价:铵根-1价:氢氧根、硝酸根、碳酸氢根-2价:硫酸根、碳酸根、亚硫酸根-3价:磷酸根思考:如何求得这些原子团的化合价呢?已知:氧-2价,氢+1价,碳+4价,计算氢氧根、碳酸根、碳酸氢根中各元素化合
价代数和。――原子团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就是该原子团的化合价。硝酸根的化合价是___,硝酸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根据原子团的化合价,你能求出原子团中除氧和氢外,其它元素的化合价吗?如:硫酸根和亚硫酸根中
,硫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多少价?元素化合价的应用:①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求出其中元素的化合价;原则: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总和为零例题:写出下列物质化学式中,加点元素的化合价?(已知氧的化合价-2,氢+1)HF.H2SP..2O5H2C.O3HnR.
On+2H2Cu②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方法:先写元素符号-在其上方标出化合价-利用交叉法在对应元素的右下角标出原子个数。例:书写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氯化钠氧化钠硫酸锌氢氧化钡磷酸铵氧化铝要注意各元素原子的个数应为最简整数比!练习:课后练习1-3A
原子和B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每个A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A离子,每个B原子失去3个电子,成为B离子。写出A离子的符号是_____B离子的符号是_____,在化合物中,A的化合价是___,B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两者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课
堂小结:课本第36页的“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则”作业:作业本教后录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_课题2-7元素符号表示的量(一)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会查阅相对原子质
量表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重点难点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课堂引入:1个碳原子质量只有1.993×10-26千克,在计算的时候十分不便,能否有用简单的办法
来表示呢?一、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一个原子的质量与之相比的比值。1个碳原子质量:1.993×10-26千克1/12的碳原子质量:1.661×10-25千克1个氧原子质量2.657
×10-26千克,则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1个氢原子质量1.674×10-27千克,则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以此类推,也可得出其它的相对原子质量。常用相对原子质量:除了氯取35.5,其它一般取整数(查元素周期表,四舍五入)。思考:第38页“质子
、中子、电子的相对质量”,对此表有何启发?⑴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⑵通过相对原子质量,可以比较它们的真实质量二、相对分子质量过渡: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分子的质量也是各原子的质量总和。因此,我们也可以用相对分子质
量来表示实际的分子质量。定义: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就是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以二氧化碳为例,说明相对分子质量的求法。练习1、根据下列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H2OHNO3C6H12O6(NH4)2SO42.写出下列
物质的化学式,并求出其相对分子质量。氯化钠二氧化硫水氢氧化镁硫化氢硫酸铜3.酒精的化学式是C2H5OH,酒精由__种元素组成,每个酒精分子共由___个原子构成,组成分子的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是__见图29页,化学式可以表示哪些意义?三
、课堂练习随堂练习四、作业作业本教后录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_课题2-7元素符号表示的量(二)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能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含量2、能根据化学式所含元素质量比重点难点化学式中各元素质量比及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学仪器
: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1.NH4NO3表示____,它由____种元素组成,每个分子由___个原子构成,每种原子的个数比是_______。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三、元素质量比的确定1、化学式中各元素质量比的求算例1.求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练习.1、求硫
酸铜中各元素的质量比2、求NH4NO3中,各种元素的质量比四、元素质量分数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先说明质量分数的涵义,可结合上一学期所学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例2.(1)求化肥碳酸氢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2)在158千克碳
酸氢铵中含氮元素多少千克?(3)多少克碳酸氢铵中含氮140克?练习3、(1)求化肥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2)560千克NH4NO3中,含氮元素多少千克?(3)多少克NH4NO3中含氮42千克?例3尿素[CO(NH2)2]中,含
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多少千克尿素中含氮元素质量和160千克NH4NO3所含的氮元素质量相等?练习:多少千克NH4NO3中所含的氮元素质量和2400克尿素中所含的氮元素质量相当?课堂练习:1、课本第30页“讨论”题,比较哪一种更经济?2、课后练习作业:作业本教后录
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_课题3-1空气与氧气(一)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回忆并完善对空气组成及成分含量的全面了解。2、通过阅读空气的利
用,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各成分的作用,并初步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科学认知和方法。3、在设计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思考与讨论中,逐步树立证据的意识及为得到问题答案多途径地寻找证据的能力。4、通过对氧气含量的活动讨论,提升学生对异常现象(与结果
不符)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质疑能力、寻找相关变量的能力及科学务实的精神,并提升其运用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5、通过了解空气成分的历史认识过程,使其认知科学发展过程是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而逐步形成对科学的认同感及献身精神。重点难点1、通过教学,让学生形成性质决定用途
的初步认知2、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与分析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引言:人类生活在空气的“海洋”中,一刻也不能离开。空气中含有维系人类和万物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为什么?(因为空气这部分知识在小学科学三(下))已
学过,学生对于空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掌握的知识还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因此此问题是由熟悉的情境引入,一方面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一、从生活到科学:问题1:请你根据生活经验举例或用实验证明我们周围存在
空气?(科学和生活的区别之一就是:科学是可以被证明的,对于空气的存在学生已经熟知,可能来源于生活经验,也有可能来源于已学知识,此问题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科学的本质之一是科学是可证的)问题2:根据生活经验和自主预学,你能说出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问题3:自主预学P72页后你知道氧气、氮气
、稀有气体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用途?(空气的用途教材安排是放在后面的,把此部分提前是因为学生通过预学很容易得出空气的成分,也很容易过渡到气体的用途。而且这部分知识是陈述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独立预学的模式来实施)二、实验验证、定性分
析:活动1: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通过两步加以实现:第一步活动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以此来证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第二步活动利用打气筒向澄清石灰水中打气,虽然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少,导致没有现象,但可以引导因为人呼出有二氧化碳,因此空气中肯定有二氧化
碳,至于不成功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含量极低,可以把实验延生到课外进行)活动2:观察木条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燃烧。(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实验的异同点,根据都能燃烧说明空气中有氧气,根据在空气中燃烧不太剧烈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高)思考与讨论:请根据生活实例或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
中含有水蒸气科学史渗透: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19世纪末,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空气中还有氦、氖、氩等稀有气体,此外还有少量二氧化碳、水蒸气以及其他杂质。三、合作交流、定量分析:活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
量1.小组交流展示明确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2.请学生示范、同伴纠错,然后小组实验3.现象及结论的填写4.原理分析5.思考与讨论:拉瓦锡测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我们的实验发现气体减少的体积往往小于1/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此活动通过阅读明确
其操作,实验记录其现象,分析体会其原理,思考讨论其错误。因为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实验,因此通过从实验入手,让学生从感兴趣的实验入手,层层剖析,从感性到理性,特别是在最后思考的过程中注重诸如:“回顾我们在活动中的每一步操作细节……”等科学思维的训练)四、小结1.大量实验测定表明,空气中各成
分的体积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3%,二氧化碳0.04%、水蒸气等其他气体和杂质0.03%。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2.小结空气的组成及应用,特别注重是“性质决定用途”的科学
思维的强调作业:作业本教后录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_课题3-1空气与氧气(二)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能描述氧气与木炭、硫和铁丝反应的实验现象,会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3、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
概念4、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5、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重点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物的概念教学仪器: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1、先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
打一物质(氧气)。设问:“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既然氧气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这节课就学习氧气的性质.活动2【活动】氧气的物理性质2、自
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1)请学生自主学习课本33页内容---------氧气的物理性质。(2)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招气入鼻法)(3)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研究的
。(4)鱼能在水中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活动3【讲授】氧气的物理性质一、氧气的性质氧气:1、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略大3、不易溶于水4、在低温低压下,氧气可以变成淡蓝色的液体和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活动4【导入】氧气的化学性质【问题情境】大家都知道,很多物
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那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研究化学性质我们要做实验,那么我们应怎样观察实验?反应前要观察反应物的颜色和状态,反应时要观察反应的现象,反应后要观
察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活动5【活动】氧气的化学性质探究实验1【探究实验】小组实验2-2-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集气瓶内。【板书】氧气能支持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检验O2)【提问】如何检验氧气?观察现象:带
火星的木条复燃讨论回答: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复燃则为氧气。活动6【活动】氧气的化学性质-硫的燃烧【演示实验】实验2-31、硫的色、态2、硫在空气中燃烧伸入氧气中观察现象在空气中:1、淡蓝色火焰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在氧气中:1、蓝紫色火焰2、放热3、有刺激
性气味【板书】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为什么在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吸收二氧化硫,保护环境。活动7【活动】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的燃烧【探究实验】小组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记录并记忆观察现象:1、发出白光2、放热3、生成一种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板书】
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想一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候可以用磷,能否利用木炭或硫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为什么?答:不能。因为它们燃烧后的产物均为气体。活动8【活动】氧气的化学性质--铁在氧气中燃烧【设疑】可燃物在纯氧中燃烧的更旺,那么铁丝能不能在氧气中燃烧呢?
【演示实验】学生演示实验2-4思考观察现象在空气中,铁不能燃烧,只是红热状态。如家里用的铁锅。在氧气中,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出大量的热3、生成黑色固体【板书】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提问】实验
前为什么在瓶底放一些细沙或水?【思考回答】防止集气瓶破裂活动9【讲授】氧气的化学性质小结【提问】为什么在空气中和纯氧中的实验现象不同呢?【小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相对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活动10【导入】化合反应碳+氧气点燃二
氧化碳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提问】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思考并讨论作答。【讲解】二、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多变一”。A+B———C三、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小结】氧气在氧化
反应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叫缓慢氧化。例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造、金属的锈蚀活动11【讲授】氧气的小结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活动12【练习】氧气四、作业作业本教后录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星期______课题3-1空气与氧气(三)课型新课/实验课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2.通
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难点氧气制法的探究教学仪器:分组提供: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小木条、火柴时间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一、激趣导入:(体验游戏)请同学们屏住呼吸,能屏多久?二、新课1、(课件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2、(明确)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3、(课件展示)工业上需要的
大量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4、(引导)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探究这一问题。参照教材P37图2—14,说出仪器名称和用途,观察药品颜色。5、(课件展示)【实验2-5】内容实验编号现象原因快慢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单独加热二氧化锰③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6、(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设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为什么总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7、(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赞许和鼓励,并得出初步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速度
。8、(设问)二氧化锰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性质是否改变了呢?让我们一起做【实验2—6】。9、(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催化剂的概念以及在反应中表示方法过氧化氢水+氧气(设问)硫酸铜溶液是否也能做此反应的催化
剂呢?请同学们自己去验证它。(说明)你还能找出用其他的催化剂来制取氧气的方法吗?具体可参照课后的习题。10、(课件展示)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例举生活中使化学反应减慢的催化剂。(设问)实验室还有其它方法制
取氧气吗?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此处还需增加【实验2-7】的实验如: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设问)制氧气的原理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化合反应吗?(课件展示)化合反应实例11、(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课件展示)反应物种类生成物种类反应特点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三、【
小结并练习】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硫+氧气二氧化硫B.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C.氧化汞氧气+汞D.铁+氧气四氧化三铁2.你还能用其他方法制取氧气吗?四、作业作业本教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