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摩擦力》教案 (4).doc,共(5)页,176.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35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九年级摩擦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九年级摩擦专题复习课科目:科学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课时:1课时提供者:张柏清单位:兰溪市岩山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摩擦力》是浙教版初中科学七下第三章第六节的内容,是力学基础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和
二力平衡及重力的知识基础上,要求了解的一种新的力的类型。要求学生能从生活经验中体会科学知识,并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现象,能分析摩擦的利弊,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一定的力学知识基础,但在解决具体
题目时,对一些概念没有理解清楚,记得比较模糊,导致分析题目时产生偏差。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把力和物体的运动状态很好的联系起来,使解答发生错误。正由于本部分内容需要结合牛一定律、二力平衡、力和运动的关系等知识,所以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摩擦是一块失分比例加大力学内容
。学生要得到中考中摩擦内容的分数,一.要理清概念,二.要学会从运动状态去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力。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力的存在------a。2.针对具体例子说明摩擦的利弊------b。3.理解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b。(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题例的分析理清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处事能力。2.通过演示实验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
动学习的兴趣。通过分组讨论,增强团队合作意识。2.通过具体题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并加深各知识点的联系。3.通过对摩擦力有关例题的分析,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力学知识,分析能力也
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做题凭感觉,受生活经验影响思维形成定势。因此,复习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载体,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通过学生平时练习中出现错误频率较高的
题目分析,明确摩擦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通过错题分析,让学生逐步认识到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运动方向的区别等。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节课以学生做错的题目为载体,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通过学生平时时常
出错的题例分析,找到错误的症结所在,纠正概念理解的偏差,理清科学基本概念。同时,通过简单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对具体事例的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评价深化概念的理解。主要采取的教学活动是:先让学生自己读题,找出题中的关键字、词、句,找出题中的条件,明
确题中要回答的问题。分析题中问题和条件之间的桥梁,需要用到哪些知识点,怎样解决等。同时,还要分析原来错误的原因所在。整个教学环节基本一学生讲为主,老师在适当的时候提醒或点拨,因为只有学生自己悟清楚了才能说明学生
真懂了。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方向确定和滑动摩擦大小的决定因素。教学难点:摩擦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例题.A放在水平传送带上,判断以下几种情况,A是否受到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怎样?①原来和传送带一起静止,②当传送
带突然向右运动时,A与传送带之间有滑动,③经过一小段时间后,A与B一起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④又经过一小段时间后,传送带突然停止运动,A在B上滑动了一段距离后停止下来。1.让一位成绩较差的学生读题,让
成绩稍好的学生讲出题目要我们回答的问题:(1)判断以下几种情况,A是否受到摩擦力?(2)摩擦力的方向怎样?2.分组实验:用书本当作传送带,书本上的橡皮或文具盒当作A物体模拟演示各种情况。3.分四组分别讨论题中的一种情况,并由组长做好记录。4.由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评价。1.
让学生体会读题的重要。带着问题听课,增强学生求知欲,并形成学习的动机。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3.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4.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其他学生的聆听能力。投影:1.定义: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
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力。2.静摩擦发生的条件是物体间有想多运动趋势。滑动摩擦是物体间要发生相对活动。3.静摩擦的方向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是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1.学生阅读2.重心对前面例题进行分析,找出以前之所以做错的原因。1.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记忆。2.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帮组学生整理知识,理清概念。2.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当压力一定时,学生回顾讨论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决定因素的探究实验1.哪位同学来读一下题目。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
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2.如图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实验。(1)小金用弹簧秤水平向左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秤示数如图甲所示。由二力平衡可知,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填“大于”、“小于”、“等于”)弹簧秤示数。(2)小
王在用同一装置重做小金的实验时,发现弹簧秤示数不稳定,某时刻弹簧秤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N。老师进一步提问:这两种方法测摩擦力哪种好些?好在什么地方?2.谁来分析第一个问题,谁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分组讨论,各组讲出自己的观点。性。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3.如图所示,
重为16N的物体A放在足够长的水平桌面上,通过轻质细绳与滑轮相连,不计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及动滑轮重。重为8N的物体B通过滑轮拉动物体A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物体B接触地面,A继续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为N,该过程中物体A的动
能将(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1.学生读题后老师提问:按使用方法的不同,图中的两个滑轮分别叫什么滑轮?学生思考后回答。2.A水平方向受到几个力的作用?A的运动状态怎样?水平方向的两个力有什么关系?大小分别是多少?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3.物体B接触地面,A继续向右运动的过程中
,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变过没有?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过没有?A受到的摩擦力变过没有?此时B对A的拉力还有没有?学生回答。4.物体B接触地面后A还能通过小组讨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让学生体验和理解,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作匀速直线运动吗?要作什么运动?学生回答
,减速运动。5.动能的大小有什么决定?A的动能怎样变化?学生回答。七、教学评价设计本节课学生参与读高,知识容量并不是很多,但要在题目中运筹帷幄的用出来确实意见不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一定的练习来检测和巩固。所以,本节课后续六一定题量的题目给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综
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留给学生综合性的题目,以便让成绩好的学生也有新鲜感。如:题:如图,两个长方体叠放在水平地面上,F=10牛,两物体一起向右以2米/秒的速度匀速运动。(1)求拉力F的功率。(2)当拉力F
增大到20牛时,请判断A物体受到了哪些力的作用,写出判断的理由。八、板书设计摩擦力1.定义: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力。2.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____
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当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3.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______③____________4.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九.教学反思这节课内容总体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摩擦了存在情况,有时反向的确定也比较复杂
。这就需要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通过简单的书本当作传送带,文具盒作A物体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知识的存在。我想方设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学生认为比较复杂且觉得比较难的,平时错的比较多的题目入手
,通过题目来理解知识。以错题导入,找准了学习起点和思维基点,通过讨论分析,层层深入,把抽象的知识变为让学生看得见,听得见的浅显知识。充分利用学生实验、图片等各种资源,采用讨论等小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曾
与部分同学进行过交谈,发现学生在平时的考试中对摩擦力的题目都有了畏惧心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同学们不但消除了畏惧心理,还知道了自己错解的症结所在,理清了有关摩擦力大小与方向确定关键。通过错题分析,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听课的积极性和注意力。课中通过演
示实验和清楚的板书强化了本节的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学生自己分析、自己总结,即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