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 (3).doc,共(4)页,423.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20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设计一、前期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章第5节,属物质科学的范畴。教材先通过对图片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与运动状态的判断,介绍二力平衡的概念,再通过四个小
活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初中阶段的力学学习中,二力平衡涉及到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和最基本的运动状态分析,是解决各种力学问题的基础,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牛顿第一定律的延伸,同时又对接下来摩擦力、压强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不管是知识还是方法,
本节课都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准备。(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对生活现象充满好奇,乐于探索、发现,对于生活中物体受力平衡的现象已有了一定的经验体会,同时经过一学期
科学的学习,对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有初步的经历。但对于初一学生来讲,对二力平衡的条件探究仍缺乏完整的分析能力,所以教学过程应细致,探究活动应到位,提供针对性地指导。(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说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列举二力平衡的条件;难点: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列举二力平衡的条件、区别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2.能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的判断,建立联系力和运动状态的能力。2.通过对塑料板受力情况的探究,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
件。3.通过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进一步学会观察和分析,养成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体会科学的辩证思维。2.通过二力平衡条件的学习,分析物体受力和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认可二力平衡在生活以及科学技术上的应用。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塑料板一块、钩码若干、绳套两个、橡皮绳若干条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总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提出疑问: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它的
运动状态就一定会发生变化吗?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暴露自己的前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二力平衡概念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教师引导学生对静止在桌上的书进行受力分析,再用ppt展示如图3-65被匀速提起的货物的受力情况。
2.引导学生分析课本和货物的运动状态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归纳:物体受到力时,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变化。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明这两个力是平衡的。(三)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提出问题,当两个力满
足怎样的条件时,才能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引导学生根据对书本和货物的受力分析先进行猜想,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猜想,同时组织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展开探究活动。【活
动一】用如图3-66的装置,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量的钩码,引导学生说出此时塑料板两侧受到的拉力大小相等。放开塑料板,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活动二】如图3-66甲,在两边的绳套上挂不等重的钩码,此时塑料板两侧受到的拉力大小不相等。放开塑料板,学生观察并
记录塑料板移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二力平衡的一个条件。【头脑风暴,学生设计实验】通过两个小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以探究二力平衡的其他几个条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交流。教师予以一定的指导后,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
,加以适当的启发与引导。实验结束后,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分享,教师引导其用科学、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实验结论。教师归纳总结,实验表明,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那么这两个
力就互相平衡。教师补充:虽然上述结论是在物体静止的情形时得出的,但它也同样适用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情形。【思考与讨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回答,并对其回答进行点评或者补充。(四)课堂小结结合板书、ppt进行课堂小结,梳理整堂课的思路与知识点。(五)布
置作业《作业本A》P41-42五、形成性评价六、板书设计3.5二力平衡的条件静止状态1.大小相等2.方向相反3.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匀速直线运动状态4.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二力平衡陈敏201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