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舌尖上的科学—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案-八年级上册科学华师大版.doc,共(7)页,151.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109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舌尖上的科学---------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①了解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②认识口腔中的消化。③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构建消化的概念。④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①通过实验
探究,认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②从整体上建立口腔的结构和消化功能的联系。2、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准备:学生:每四人小组烧杯2个,小试管3个,酒精灯1个,火柴1盒,滴管(共12组),试管夹1个,碘液,淀粉糊,。镜子(每人一块,共48块),馒头(每人1
个,共48个)教师:口腔模型,淀粉,蛋白粉,菜油,维生素C粉末,食盐,烧杯6个,温水(2瓶),玻璃棒。一、引入:去年有一部记录片红遍大江南北,它是《舌尖上的中国》。当我们沉醉于影画中的美食时,营养学家却从营养学的角度记录片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我们来看一下。《舌尖上
的中国》令不少观众表示看后垂涎欲滴。营养学专家表示,记录片中的美食摄取时,要有适量原则。例如诺邓火腿虽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适度的脂类物质,但盐份等无机盐含量太高。炸藕盒中的淀粉和维生素的含量丰富,但脂肪含量很
高。油焖笋中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丰富,但制作过程中加入太多油,脂肪含量也很高。《舌尖上的中国》通过食物反映了文化和情感,但我们在摄取食物时,要关注食物最基本的属性——营养均衡。只有这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合理搭配,才是美食的最关键一步。2[师]:从这段文字中你能知道哪些是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物
质?[生]:淀粉、蛋白质、脂类、无机盐、维生素、水和粗纤维。[师]:回忆一下,我们的早餐中有没有这些营养物质?[生]:„„[师]:当这些营养物质进入我们人体后,物质消失了吗?[生]:营养物质被消化了。[师]:消化后呢?[生]:被人体吸收了。[师]:是否这些营
养物质都要经过消化后才能被吸收?[生]:„„[师]:科学家发现:那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不溶于水,只有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而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可以溶于水,直接被人体吸收。我们来做一个演示实验,观察一下这些营养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情况,来判断它们是否可以溶于水,被人体直接吸收。[师演示]:在5个小烧杯中各倒入50ml、37℃左右的水,向烧杯中加入淀粉、蛋白粉、菜油、维生素C粉末、食盐,搅拌。让学生观察各种不同大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实验过程中提问:为什么用37℃左右的水做溶剂。[生]:人体温度37℃。[生观
察后表述现象]:淀粉和蛋白粉在水中形成悬浊液,菜油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而VC和食盐在水中形成溶液。[师]:由此现象,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无机盐、维生素、水这些小分子可被人体直接吸收,淀粉、蛋白质、脂类这些大分子要经过消化
才能吸收。[师]:你知道淀粉、蛋白质、脂类是如何被消化的吗?[生]:„„[师]: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二、“三吃馒头”,科学观察[师]:我们摄取食物,食物首先进入哪个器官?[生]:口腔[师]:口腔是我们人体消化道的起
点。我们以馒头为例,来研究一下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3在研究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要研究一个科学现象我们该采用怎样的科学方法?[生]:观察和实验[师]:若我们采用观察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但我们观察不到口腔内的现象,我们该怎么办?[生]:用镜
子。[活动1]:一吃馒头请大家吃一小块馒头,注意观察下列现象,并将现象记录到观察单上。1、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形态变化。2、观察口腔中的哪些结构在馒头形态变化过程中起了作用。[生]:表述现象„„表述在变化
过程中起作用的结构„„[师]:除了舌、牙齿,还有没有其他结构起了作用?[生]:?[师]:这是口腔的模型。我来演示一下咀嚼食物,大家观察一下,还有哪些结构起了作用。教师演示[生]:肌肉拉着牙齿运动,还有神经来传递信息„„[师]:在馒头的形态变化的
过程中,其实是人体多种器官和组织共同协调完成的一个生理活动,当然在起主要作用的是舌和牙齿。你知道舌头起了什么作用吗?[生]:搅拌[师]:你知道牙齿起了什么作用吗?[生]:„„[师]:想一想,我们有几种类型的牙齿?[生]:犬齿、门齿、臼齿[师]:谁来知道它们在口腔中的分布?[生]:演
示[师]:它们的形态都一样吗?不一样的形态的牙齿功能一样吗?[生]:不同[活动2]:二吃馒头细细咀嚼馒头,观察一下各种牙齿在吃馒头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生]:表述现象„„[师]:在牙齿和舌头的共同作用下
,馒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这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我们把这种消化称为物理性消化。4[师]:在刚才两次吃馒头的过程中,你还有发现什么现象?[生]:?[活动3]:三吃馒头用舌尖快速舔一下馒头,说一说味道。细细咀嚼馒头,品一品味道。发现味道变化了请
举手。[生]:原先寡淡无味,后来慢慢变甜了。[师]: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一般甜味的物质是什么?[生]:糖[师]:科学家发现这种甜味物质就是麦芽糖。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它怎么就变成了麦芽糖呢?大家猜想
一下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生]:唾液[师]:大家了解唾液吗?说一说。[生]:„„[师]:我们来进一步了解唾液。阅读一下小资料。唾液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粘稠液体。唾液无色无味,正常人每日分泌量约为1.0到1.5升(牛、羊等食草动物,每天唾液分泌量
多达体重的1/3)。人的唾液中99%是水,还有唾液淀粉酶、少量无机物质等物质。[师]:唾液是由哪个结构分泌的?[生]:唾液腺。[师]:唾液是混合物吗?[生]:是。[师]:大家进一步猜想一下,唾液中的什么物质在淀粉变成麦芽糖的过程中起了作用?[生]
:唾液淀粉酶[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师]: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生]:实验三、探究实验,获取新知[师]:我们该如何设计怎样的实验来验证猜想?[生]:设计对照实验。[师]:那么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哪个变量应该不同?[生]:有无唾液淀粉酶。
5[师]:我们应该如何操作来控制这个变量?[生]:„„[师]:如何证明淀粉的存在?[生]:?[师演示]:将碘液滴入淀粉糊中,观察现象。[生]:淀粉遇碘液变蓝了。[学生设计实验]:小组围绕“如何控制变量?”“如何证明淀粉发生变化?”,“如何设置对照组
”展开讨论,并设计实验,最后将实验装置图画出来。[学生展示、交流、评价]突出学生评价,并整理出一个共同的实验方案。[学生实验]:阅读实验操作要点,并进行实验。[生]:表述实验现象,[师]:为什么煮沸唾液的一组变蓝了,而没煮过的唾液
一组没变蓝。[生]:煮沸唾液的一组有淀粉,而没煮过的唾液一组没有淀粉。[师]:淀粉去哪里了?你得出了什么结论。[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起作用。[师]:你的组内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表现怎么样?[生]:„„
(突出学生之间对实验过程的评价)。[师]:这种在消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的消化我们称之为化学性消化。四、建构概念,总结方法[师]:那么淀粉消化后的产物麦芽糖又有什么性质呢?我们来做一个演示实验。[师演示]:将麦芽糖放入水中观察溶解状况。[生]:溶
解了。[师]:将原先淀粉悬浊液与麦芽糖溶液进行对比,大家能否对“消化”这个概念有自己的认识?[生]:消化是将不溶于水的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成能溶于水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师]:能否对这个概念加两个状语:消化是将不溶于水的大分子营养物质,在„„中,在„„作用下,分解成能溶于水
可吸收的物质。[生]:口腔,还有胃、小肠等等。[师]:我们将这些消化器官称为消化道,消化在消化道中进行。那么在什么的作用下?6[生]:唾液腺。[师]:那胃中呢?小肠中呢?是不是都是唾液腺?[生]:是胃腺,肠腺。[师]:我们把这些腺体称为消化腺。那么你们能不能
将消化这概念完整一下?[生]:消化是将不溶于水的大分子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在消化道、消化腺作用下,分解成能溶于水可吸收的物质[师]:很好,我们将消化道、消化腺合称为消化系统。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谈一谈。[生]:„„[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生]:„„[师]:其实今天的课还有一些问题
,比如粗纤维是否能被消化吸收?麦芽糖只是淀粉初步消化后的产物,那么它还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这些消化器官上又有哪些消化腺?各自又会分泌哪些消化液?而各种消化液对哪些营养物质起作用?只要我们合理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这些问题将一一解开。板书设计:《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课堂观察、实验任务单一、观察7观察目标观察所得一吃馒头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形态变化....。观察口腔中的哪些结构在形态变化过程中起了作用。二吃馒头观察不同牙齿的功能。数一数各种
牙齿各有几颗。三吃馒头用舌尖快速舔一下馒头,说一说味道。细细咀嚼馒头,品一品味道。二、实验探究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1)、设计实验方案,并简要地写在表格上(表格不一定要填满,不够自行添加)。(2)、实验流程(3)、实验操作注意点:①四
人小组分工。一位同学实验操作,一位同学协助操作,一位同学监督、计时、提醒实验流程和操作规范,一位同学实验记录。②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套入,夹在距试管口三分之一处或中上部。③加热时,试管与台面成45°,试管口勿对人。④滴管口不可伸入试管口。⑤实验中,控制量要相同。(4)、结论: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