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案-八年级上册科学华师大版.doc,共(5)页,2.844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108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教学设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教材与学情分析:授课内容为华东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压力压强》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力压强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新知识。流体相关现象在自然界、生活中都普遍存在,在高科技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因此流体的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生活中、学生实验中存在一些与流体相关的奇特现象,比如飞机能在空中飞行、两纸中间吹气纸会靠拢等,这些现象往往和学生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冲突,他们并不能简单地利用压力压强知识来进
行解释,因此学生对这些现象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探究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也在不断的提高。由于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本节教学的要求是用实验活动建立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定性认识,再用它去初步地解释一些
现象。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体在稳定流动时,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2).能够对有关流体的现象进行初步解释。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亲身感受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定性关系。(2).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知道转换法、演绎法、归纳
法、建模法等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通过“机翼正反安装实验现象对比”,能逐步推理分析飞机升空的原因,提升理性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猜想——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小组实验、讨论”增强学生合作交流能力。(3
).通过学生航模社视频引入,增强学校荣誉感。(4).通过飞机发展史,感受科学家为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冯如中国航空之父的形象,感受仿生学对科学发展的意义,以及通过战斗机科技创新感受与国家安全的紧密联系。3.重难点:重点:了解流体在稳定流动时,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
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难点:能够对有关流体的现象进行初步解释。4.器材准备:教师演示:电风扇、自制机翼模型(用kt板做的)、灵敏电子秤及其他配件、手动航模飞机学生分组:铝制硬币、吸管、蜡烛、火柴、注射器、小船、水槽、纸张5.教学设计过程:5.1.新课引入:【视
频1】:学校航模社师:这是咱们学校的航模社,他们曾获得过市级、省级甚至是国家级的荣誉,非常的了不起。【设计意图1:增强学校荣誉感。】【演示1】:放飞自制航模飞机师:今天我带来了一架航模飞机,让我们来放飞它。师:看着飞机在空中飞行,你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师:爱因斯坦说过,提
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设计意图2:由飞机引发的思考,体现科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并以飞机为主线贯穿本节课。】5.2.新课教学:5.2.1.认识流体【演示2】航模飞机螺
旋桨的转动带动细线的飘动师:请观察,当螺旋桨转动时,挂在机翼上的细线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师:像这种通过细线的飘动来反映空气的流动,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师:除了空气,还有哪些物体也会流动?师:我们把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他们都具有流
动性。【设计意图3:渗透科学方法——转换法】5.2.2.探索流体(1).猜想师:当流体流过物体表面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奇特的现象。【视频2】自拍实验:吹纸、吹蜡烛、硬币跳高、水推船。师:以上四个实验现象,哪些与实际不符?——(学生猜想不一致)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并不统一,怎么办?——(学生提出实验)
【设计意图4:通过猜想实验现象激发学习的积极性】(2).实验师:实验前有三个提醒,1.做好分工合作;2.按照操作提示进行实验;3.多次实验。【学生实验1】:吹纸、吹蜡烛、硬币跳高、水推船。师:判断哪些现象与实际不符?应该是怎样的现象?【设计意图5:通过活动亲身感受流体压
强与流速的定性关系。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会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欲望。】(3).分析师:观察了这四个实验现象,现在你的问题又是什么呢?——(学生提问)师:通过现象看本质,这几个实验,在操作上有什么共同点?——(吹气、推水)师:这个操作直接改
变了流体的什么?——(流体流速)师:以吹纸为例共同分析,向两纸中间吹气。师:哪两个量之间存在联系,存在怎样的联系。生:流体压强与流体流速之间存在联系,流体流速越大,流体压强越小。师:这个结论是从第一个实验中总结
得出的,它在其他三个实验中是否适用?【讨论1】利用刚得出的结论能否解释其他三个实验现象。生:解释实验现象。师:像我们刚才这样,利用已有的结论去推断个体现象,这种方法称为——演绎法。师: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归纳总结出了“流体流速越大,流体压强越小”,这就是著名的伯努利原
理。师:像科学家这种,通过大量事实归纳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这种方法称为——归纳法。师:演绎法和归纳法都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设计意图6: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和学生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寻找事物共性、逻辑推
理、合作交流、举一反三等能力。并渗透科学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5.3巩固应用师:生活中有许多与流体相关的现象,师:如等候地铁时要站在安全线后面,这是为什么?师:【视频3】台风来临时整个屋顶都被揭起,这是为什么?生:解释以上两个例子,
并列举生活中与流体相关的其他现象。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与流体相关的现象,期待同学们课后去发现和分析。【设计意图7:强化巩固已学知识,感受科学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5.4.拓展提升5.4.1.飞机发展史【
视频4】飞机的发展史师配音:请看充满梦想的视频,雄鹰展翅高飞,俯瞰大好河山,人们梦想着能像雄鹰一样自由的飞翔,于是开启了漫长的探索之旅……飞机的发明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冯如,中国的骄傲,他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客机、农用飞机,战斗机技术上的不断更新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师:飞
机的发明是仿造了(鸟儿),它是仿生学的典型例子。【设计意图8:知道仿生学,感受科学家执着的精神,提升国家荣誉感和爱国情绪。】5.4.2.建立机翼模型师:飞机师哪部分仿造鸟儿?——(机翼)师:观察鸟的翅膀和机翼截面图的图片。请看鸟的翅膀的截面图形状特点是(下平上凸),再看机翼截面图形状特
点也是(下平上凸),两者像不像?师:为了方便研究,咱们往往利用事物的共同特点建立一个模型,这种方法称为——建模法。师:鸟的翅膀和机翼截面图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下平上凸。师:请同学们利用这个共同点建立一个机翼截面图模型,并将模型图画在你的学案上。【学生画机翼模型图】画于学案上,一位学生画黑板上并判
断其画得是否合理。师:老师也做了一个机翼模型,请你帮我检查一下我做得对不对,是不是下平上凸的?【设计意图9:通过寻找机翼和鸟翅共同点,由学生尝试着建立机翼模型,利用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解决问题,渗透科学方法—
—建模法】5.4.3.探究机翼师:看看当空气流过机翼模型的上下表面时会出现什么现象。我现在需要让空气流动起来,需要借助电风扇,并将机翼放到电子秤上,观察电子秤示数的变化。【演示3】将机翼放于电子秤上,利用风扇使空气流过机翼上下表面,改变风速大小观察电子秤示数变化。【现象】
风扇打开前,电子秤示数18.1g;风扇打开后,电子秤示数逐渐减小至10.0g左右;且随着风速的增大,电子秤示数不断减小。如图师:看到什么现象?——(示数减小)师:说明空气流过机翼上下表面时,相当于把机翼——(托起)(并请学生在黑板上记录实验现象)师:如果我把机翼反放呢,又会怎么样?——(学
生猜想会被压下去)师:咱们用实验来检验。【演示4】将机翼反放于电子秤上(上平下凸),利用风扇使空气流过机翼上下表面,改变风速大小观察电子秤示数变化。并由学生在黑板上画图和记录实验现象。【现象】风扇打开前,电子秤示数18.0g;风扇打开后,电子秤示数逐渐增大至21.6g左右;且随着风速的增大
,电子秤示数不断增大。如图师:看到什么现象?——(示数增大)师:说明空气流过机翼上下表面时,相当于把机翼——(压下)(并请学生在黑板上记录实验现象)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如图给你们两个提示“1.空气流过机翼上下表面时的路径;2.空气从机翼的一侧运
动到另一侧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讨论2】解释以上现象的原因。【呼应引课】现在你能解释这架航模飞机能在空中飞行的原因了吗?【设计意图10:利用机翼正反放置模拟飞行实验,通过电子秤示数对比,深度体验飞机升空原理,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分析欲望。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
,能逐步推理分析飞机升空的原因,提升理性思维。通过学生回答航模飞机为何能升空来呼应引课。整节内容以飞机为主线贯穿始终,并做到首尾呼应。】5.4.4.提升和应用师:汽车为了减小空气阻力往往设计成流线型,当汽车高速行驶时流线型的车型会对它造成什么危害?——(汽车形状好比机翼,高速行驶会被
往上抬,不易刹车,造成安全隐患。)师: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减小这种安全隐患?——(安装尾翼、控制行驶速度等)师:汽车尾翼的形状怎么设计,怎么安装?——(上平下凸)【设计意图11:通过汽车例子,巩固机翼的探究结果,
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5.5课堂总结师:科学研究永无止境,我们不但要学好科学知识,更要掌握科学方法。在这节课的探究过程中,我们用到的科学方法有(转换法、演绎法、归纳法、建模法),科学家们也是利用各种科学方法来进行研究的。6.作业:生活中还有很多与流体相关的现象,
请同学们课后去发现和分析。总结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并将其梳理归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疑问。完成课本的及作业本中相应的练习7.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