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力》教案 (2)-八年级上册科学华师大版.doc,共(3)页,24.049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107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地位与作用分析力的概念是科学的最基本的重点概念。建立力的概念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在初中,先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验力产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从力的三要素、力的图
示到二力平衡、以及研究几种常见的力。二、学情分析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学生具有的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有利,但学生在学习力学内容时,头脑中往往存在着许多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中只有排除这些错误经验的干扰,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加上初中生的自我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一定的困难。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技能目标:1
、通过体验力的作用,探索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2、在建立力的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抽象、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目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体验过程,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力的概念教
学难点:理解力的初步概念五、教学过程预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活动:一位同学推另一位同学,被推的学生后退,为什么?生:推的同学对被推的同学有力的作用。师:什么是力?活动:体验力的存在学生实验:每人用力拉伸一根橡皮筋,并坚持一段时间,找一找“力”的感觉。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视频:1)吊车吊
起重物;2)足球被运动员踢来踢去。活动:拔河比赛、引体向上比较、归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问题1:当“提、推、拉、压……”产生力的作用时,每一种力都涉及到几个物体?问题2:当两个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时,这两个物体是否一定要相互接触?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
证明一下。演示实验:在玻璃板上放置一些回形针,用一个蹄形磁体在玻璃下方移动,拖动上面的回形针……。再举例:(树上的果实熟了会自己掉下来:地球吸引苹果;)(磁铁隔着物体吸引小铁钉)(用力吹灭灯火……)归纳结论:1)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的视频:两个人坐在
滑轮车上,相互用手推对方,结果两人都后退。分析、归纳: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讨论思考:当磁铁吸引铁块时,铁块也会吸引磁铁吗?演示;把磁铁放在小车上,手拿铁块去靠近磁铁;把磁铁和铁块位置对调,再做一次。(这样做的目的:学生日常经验中力的作用是单方向的,这是思维的障碍处,教师
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用实验来说明问题,可以让学生快速地领悟并获取正确的认识。)分析、归纳:3)看起来彼此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会产生力的作用,但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不一定有力的作用。思维训练:你能说出“物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其他例子吗?(手提重物时,手也会感到吃力;脚踢
石头脚也会疼;撑船时竹杆压石块,同时船也会后退;滑冰时手推栏杆,人会后退……)分析、归纳:4)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学生活动:探索力能产生的作用效果。(利用老师提供的器具:乒乓球、运动小车、弹簧、橡皮
泥、矿泉水瓶等活动,使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产生一些变化。)(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动手的能力,体验动手学习乐趣,同时又可在学生活动中生成有用的课堂资源,然后可在这些生成的资源基础上讨论归纳出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其中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合称为运动状态)归纳并板书: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运动快慢和方向两方面)问题讨论: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受力都会发生形变?橡皮泥、矿泉水瓶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
形变,而且这形变是看得见的,那么像玻璃、石块能发生形变吗?三)课堂小结学以致用1、投影练习题2、视频:有趣的旱地划船试问:1)旱地划船的现象涉及到哪几个物体?2)哪些物体间发生了力的相互作用?3)地受到一个向
下压力,是什么物体对什么物体的作用而产生的?人前进时又是什么物体对其施加了力的作用?4)旱地划船其实是利用了什么科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