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设计2-八年级上册科学华师大版.doc,共(5)页,114.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103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设计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要把学生从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宏观认识引入到对物质的微观结构的研究上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使学生建立起有关微粒的概念,除了做好有关实验,结合实验进行分析之外,还应尽量
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中熟悉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为了让学生对微观的世界有形象和直观的认识,达到既能让学生对微观粒子有更简洁明了的理解方式,又能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节课设计以Hiteach展示、IRS系
统、提问、讨论、举例、归纳、验证等形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学生对分子的微观概念还是存有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强调和应用。一、教学思路本节课通过3个活动来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并逐层深入。每个活动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第一
个活动,通过实验的方法,考试实验技能,并现场拍下学生实验结果照片推送到白板上展示;第二个活动,通过模型的构建,并用白板“无限复制”和拖拽移动的功能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第三个活动,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获取必要信息,并通过IRS系统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教学目标1.说出物质是由
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2.说出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3.说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4.知道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5.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三、课前准备蔗糖、烧杯、研钵、蒸馏水、玻璃棒、放大镜、事先称量18g水,用皮球做成水
分子模型、苹果、培养皿、铁球、磁铁两块、一元硬币四、教学过程[视频]《美丽的化学结构》1min23s[引入]视频中的画面美丽吗?和平时常见的景色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讲述]这是微观世界,和我们平时所见的宏观世界大不相同。今天就让老师带领大家展开一段奇
妙的微观世界之旅。几千年来,人类从未停止对大自然的探索,早在公元前人类就开始追问大自然是由什么构成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什么?[展示](3张有关水的图片)水是生命之源,组成水的最小微粒是水滴吗?还是更小的结构?活动一:探究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任务]让
我们像科学家一样,探究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如果给你一块方糖(展示)你会用什么方法把它变小?[活动交流]用刀切、用研钵研磨、溶解到水中[提问]此时,我们还看得到蔗糖吗?蔗糖消失了吗?如何证明?[回答]蔗糖没有消失,因为水变甜了。或者蒸发水分后还会有蔗糖
析出。[思考]既然蔗糖还在水里,为什么看不到了?[结论]原来蔗糖小颗粒在水中可以被分成更小的微粒,它是仍然具有蔗糖性质的最小微粒,我们把这种微粒称为分子。[提问]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你还
能例举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吗。(氮气、氢气、二氧化碳等)金属就不是由分子构成的,所以说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思考]这种构成物质的微粒很小,看不见,摸不着想办法把分子形象的表现出来。(用模型)[讲述]模型是什么?有些东西太大,比如地球,我们可以将它缩小用“地球仪”代替
它;有些东西太小,如分子,我们可以将它放大,用分子结构模型代替它。建立模型是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的手段。[展示]自制的水分子结构模型实物(非常可爱,就像米奇的脑袋)举高展示[多媒体展示]一个水分子模型[思考]1个水分子,能构成水这种物质吗?[回答]水由许多个水分子构成(多媒体复制多个水分子)氧气、氢气
也由许多个氧分子、氢分子构成(多媒体展示氢气、氧气的微观模型)。[计算]水到底由多少水分子构成呢?(展示18g水)这里是18g水,里面约.有多少个水分子?提示:一个水分子质量约为3×10-23g(6×1023个,将6×1023个硬币排起来,可来
回地球和太阳400亿次之多)[思考]这么点水中竟有如此多水分子,足以见得分子之小了!那它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分子还可再分吗?让我们来再探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活动二:再探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提问]分子还可以再分,有什么实验可以证明你的猜想?提示:我们学过与水有
关的一个实验——电解水的实验能够帮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实验表明——宏观上,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微观上,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通电【板书】宏观:水氢气+氧气微观: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提问]你看见这个微观过程了吗?(没有)如何把这个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用模型
)[活动]请你动笔画一画,在学案中建立这一微观过程的模型。交流:将学生各种作品推送到白板上,让其它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并请一位同学上台在白板上用给出的原子模型表示这一微观过程。并补充,直到完整。[结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
成原子,任何分子都由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1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1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多媒体展示]这些分子很简单,刚才我们研究的蔗糖水中的蔗糖分子,每个分子由12个C
、22个H和11个O构成;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蛋白质则有更复杂的分子结构。[过渡]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例如金属,石墨、金刚石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那么,原子
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原子还能再分吗?学生:不是。能再分。1.道尔顿“实心球”模型[讲述]但是,英国化学家,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可不这么认为。1803年,他根据大量的实验事实,经过周密的思考,提出了近代科学原子论。[展示]★一切物质都是由最
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成。★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同种原子的大小、形状、质量和性质完全相同,不同种原子则不相同。[提问]让我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找找道尔顿观点中的局限性。(
并非所有物质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有原子构成)道尔顿还建立了一个不可再分的实心球原子结构模型,很多同学认为这并不正确,但人家毕竟是近代化学之父,我们怎么能轻易否定他的观点呢?必然要寻找证据。让我们一起来继续探究,构成原子的更小微粒。活动三:又探构成物质
的更小微粒阅读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147页阅读部分内容,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并记录。(提示:时间、人物、提出的问题、进行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一会会有提问环节,不能看书哦~[提问]准备好迎接挑战了吗?准
备好作答器,看准答案(不要说出来哦)按下相应的数字键。2.汤姆生“西瓜模型”问题1:下列科学家中是谁发现了电子?1.阿伏伽德罗2.汤姆生3.卢瑟福4.道尔顿[讲述]汤姆生从1886年就开始研究低压气体放电,经过11年的努力,终于在1897年发现
了原子中更小的微粒——电子。这无疑是向传统观念宣战,原子不可再分的神话至此终于支离破碎。[提问]你还从阅读中,获取到了关于电子的什么信息?汤姆生的实验表明电子带负电,并从各种不同物质中分离出电子,证明电子普遍存在。也测出了电子质量很小,只有氢原子质量的1/1836,但问题
又来了,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哪里?电子带负电,原子电中性,正电荷在哪里?[讲述]这些问题驱使着汤姆生继续探索,整整七年后,他提出了著名的原子结构模型——“西瓜模型”。[提问]请同学描述“西瓜模型”中的电荷分布情况。[回答]负电荷是
分布其中的“西瓜子”,正电荷是西瓜瓤,正负电荷总数相等。[过渡]这个模型看上去不错,但毕竟没有实验支持。实验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推翻了汤姆生的“西瓜模型”的人是谁?他就是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3、卢瑟福“行星”模型问题2:以下哪个不是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
象?(即问即答)1.α粒子几乎全部穿过金箔2.α粒子少数发生偏转3.α粒子极少数被反弹4.α粒子大部分方向发生了改变[提问]让我们重温卢瑟福的实验,然后检验这个问题你答对了没有。[视频]散射实验准备工作:放射α粒子的放射源,穿
过很薄的只有几个原子直径的金箔,被α粒子击中会发光的磷光板。卢瑟福给助手的任务:计算多少粒子通过金箔。观察到:①α粒子几乎全部穿过金箔;②α粒子少数发生了偏转;③α粒子极少数被反弹。根据这样的实验现象,如果你是卢瑟福,你还会做出怎样的推断?[播放视频]结论:卢瑟福的判断,跟同学们差不多。[
讲述]让我们来想象一下这种微粒到底有多小(原子内有多空旷)。如果把组成我身体的所有原子空白空间抽走,我将缩小成一粒盐那么大,当然我的质量还是保持不变。如果对全人类做这个压缩的话,则72亿人的总体积,大概会是这么大(展示一个苹果)。原子完全不同于我们以前见过的任何东西,它是如此奇妙而不可思
议。问题3:卢瑟福在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如图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1.提出问题的过程2.验证证据的过程3.建立模型的过程4.得出结论的过程这就是1911年卢瑟福提出的著
名的行星模型,他通过实验推断出:1、原子大部分是空的。2、中间有一个几乎集中了所有原子的质量且体积很小的粒子——原子核。3、电子随意地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提问]原子中的电子为何绕核作圆周运动的?[回答]用模型可以模拟这一过程,原子核和
电子因带正、负不同的电荷而相互吸引,可以用磁铁和铁球代替。[展示]培养皿中间放吸铁石,铁球做圆周运动时不会被磁铁吸引,停下来就被磁铁吸引。[结论]因此电子必须绕着原子核运转,而原子核对电子束缚能力有所不同,有的原子容易失去电子,
有的容易得到电子,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关于离子我们以后还会继续讨论。原子核到底是什么?中子的发现[过渡]原子核和电子,是微观世界的尽头了吗?[讲述]这一发现并未让卢瑟福停止科学探索的脚步。1918年,他又发现了带正电的质子。但是质子所带的正电荷和原子核相等,质量
却不等,这说明原子核里除了质子之外,必然还有一种不带电的粒子存在。所以,在1920年卢瑟福提出了中子假说,预言不带电的中子的存在。猜猜是谁证实了中子的存在?[讲述]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证实了中子的存在。夸克的发现[过渡]那么人们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是否就到此为止了呢?
质子、中子是否就是构成原子的最小微粒呢?[讲述]1967,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三位科学家利用直线加速器证实夸克这一更小的单位。[谈收获]人类探索物质构成的历程,从分子,到原子,从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到汤姆生的西瓜模型,到卢瑟福
的行星模型,到波尔的分层模型,到质子、中子及夸克的发现。这段历史,给了同学们怎样的体会和感悟?资料:汤姆生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卢瑟福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玻尔1922年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查德威克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说明]1、建立模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2、原子结构模型的建
立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3、科学研究要敢于质疑,无论是对老师还是权威。但科学研究首先有继承,然后才能更好的发展(卢瑟福是汤姆生的学生,波尔到汤姆生和卢瑟福的门下待过,查德威克是卢瑟福的学生)[结束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物质结构的认识还在不断地深入,谁也不知道物
质世界的最小尽头会在何处?这个谜底正等待着在座的各位同学去揭开,也许你就是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板书设计】构成物质的微粒主板书:分子质子“+”原子核中子物质原子电子“—”副板书:宏观:水氢气+氧气微观: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通电通电离子得失电子构成构成构成构成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