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原理》教案-八年级上册科学华师大版

DOC
  • 阅读 5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 页
  • 大小 21.346 KB
  • 2022-11-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八年级上册科学华师大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八年级上册科学华师大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2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0 元
/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阿基米德原理》教案-八年级上册科学华师大版.docx,共(4)页,21.346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100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会排开一定体积的液体。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排开的体积等于该物体的体积。2、掌握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液体的所受的重力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猜想、设计实验、动手验证自己的

猜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物理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边学边实验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起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学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阿基米德原理难点:物体浸入的体积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三、

课型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时】0.5课时四、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演示实验以及视频播放为分组实验,改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来凸显新课程理念。具体教学方法有:实验探究法、分析讨论法以及启发式教学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组实验器材:表格、盐水、酒

精、铁架台、红墨水、大烧杯、小烧杯2个、溢水杯、塑料桶和钩码六、教学过程复习:师: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实验知道浮力的大小与那两个因素有关?生:与液体的密度以及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当我们把物理浸入时,它会排开水,从瓶口溢出。师:具体有什么关系呢?生:液体的密度越大,所受的浮力越

大;物体浸入的体积越多,所受的浮力越大。师:当我们把物体浸入到水中时,物体会排开水,导致水从满的瓶口溢出。那物体浸入的体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生:相等师:那我们动手实验一下。(注意:溢水杯刚开始一定要装满,直到有水流下来

为止)【设计意图:用红墨水方便学生观察水的位置,从而更加精确的得出结论物体浸没的体积正好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结论:V浸=V排师:所以我们可以说成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其实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的乘积就是排开液体的质量,那浮力的大小是不是可能等于物体排开液体

的质量呢?生:浮力的单位是牛顿,而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从单位上来看,这浮力不可能等于排开液体的质量,而是有可能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问:浮力的大小怎么测量?生:上一节课学过用称重法来测量,先称钩码在空气中的读数F1,再把钩码浸没在水中,读数为F2,两者之差就是浮

力大小。师:1)先称钩码和塑料桶在空气中的读数F1,2)把塑料桶露置于空气中,在而把钩码浸没在水中,读数为F2,你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带塑料桶的妙用目的是为了下一步直接能把水灌进去,不需要称出空桶重力,再用桶和水的总重减去空桶重力,

第一数据绕来绕去麻烦,第二测量也会带来误差】师:弹簧秤的示数会减小,为什么会减小呢?因为受到水的浮力F浮,F浮=F1-F2,大家看刚才把钩码浸没在溢水杯中时,有水溢出,正好全部装在塑料杯中。现在我把这个水加到弹簧秤上,你们猜这个弹簧秤

的示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猜:变大结果:不仅变大,而且得数又变成了F1。即是F2+G排=F1,所以G排=F1-F2,由此你得到什么关系?【设计意图:非常直观的结论:本来钩码和塑料桶重力等于F1,钩码浸入水中以后,因为受到浮力示数减小为F2。现在把排出的水重

力加上以后,弹簧秤得数又等于F1,从而说明浮力就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直接感官上得出结论,比书上原实验用减法得出的数据来比较要直观。】生:F浮=G排,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所以F浮=G排=m排g=P液gv

排。这是在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情况,同学们再做一下在盐水和酒精中的情况。结论:,在盐水和酒精中,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所受的重力。师:可见不仅在水中,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所受的重力,在盐水和酒精中也是如此,综上就可以知道,物体在液体中

受到浮力,浮力的大小就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就就是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的情况。所以F浮=G排=m排g=P液gv排。理解公式1、液体的密度,而不是物体的密度。2、V排的理解,是排开液体的体积,而不是物体的体积只有当物体浸没与液体中

时,排开液体的体积才和物体的体积相等当物体只有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小于物体的体积3、而浮力的影响因素是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片段设计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生为本,紧扣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教学中结合实验,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加以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链,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得到阿基米德原理,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六、教学过程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

人体的呼吸运动,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们先来组装一个呼吸系统的模型,在这里,塑料瓶模拟的是人体的胸廓,(师生问答方式呈现:气球——肺,,吸管——气管,橡皮膜——膈肌)。下面就按如图所示,将它们组装起来,并讨论如何让瓶中的气球鼓起来。【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组装呼吸系统模型,讨论演示如何使瓶中气球鼓起来。小组代表演示并解说让瓶中气球鼓起来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向里面吹气,第二种方法是往下拉橡皮膜。【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掌握建模的方法,为之后自行建模打下基础。此外,本组装实验操作简单,成功率

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被很好的调动,教学效果胜于教师演示或是ppt播放视频。组间交流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巧设问题链、突破教学难点】师:第一种方法往里面吹气使气球鼓起来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往下拉橡

皮膜也能使瓶中气球鼓起来?PPT呈现问题链:1、如何使瓶中气球鼓起来?2、为什么橡皮膜向下拉气球就鼓起来了?3、人体正常吸气与上述哪种原理一致?(师追问:为什么是增大胸腔体积从而达到吸气的目的?生:因为外界大气压没有变化,肺与大气是想通的,所以气压没有变化。)4、人体是如何增

大胸腔体积?(教师边提问边往下拉动模型的橡皮膜,)(师追问:膈肌收缩,膈顶下降,使我们胸腔的上下径变大,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进一步增大胸腔的体积?)师:把手放在胸前感受一下吸气过程。生:感受后回答,胸廓向外运动。【设计意图:巧设问题链,在教师一步一步的引

导下,突破本教学难点。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拆解成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范围的问题,让学生稍加探究就能解决。】【小组讨论、再次建模】师:胸廓具体是怎么运动的,我们用一个简易胸廓模型来演示。根据桌上的骨架模型,小组讨论简易胸廓模型中各部分分别模拟什么?黑棍模拟的是我们的脊

柱。绿色——胸骨,橘色——肋骨橡皮筋——肋间外肌师:铜丝和螺丝可以起到指示作用,铜丝指示脊柱到胸骨的距离,也就是我们胸腔的前后径,螺丝可以指示对应两根肋骨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我们胸腔的左右径。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

,固定脊柱,将胸骨自下往上运动,观察肋骨胸骨以及胸腔的左右径和前后径,肋间外肌的变化。【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生小结:胸骨自下往上运动,胸腔的左右径和前后径都增大,肋间外肌收缩。师:这说明胸骨肋骨在向上运动的同时也在向外运动,确实增大了胸腔的体积。这一切就是依靠肋间外肌的力量。我们将整个过

程理一遍:膈肌收缩导致膈顶下降,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胸骨向上向外运动,这都使胸廓体积变大,气压变小,小于肺内气压,肺就扩张,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大气压就将气体压入肺内。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模型进行交流吸气的过程。【设计意图:本知识点是由于学生很难想象呼吸运动中肌肉,骨骼等变化情况,从

而造成难点,利用模型的方法,让学生不但能眼睛看同时也能动手操作更加有利于突破本难点。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其中有部分时间浪费在缺乏合理的分工上,1人做3人看,这不利于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新课程理念相矛盾,所以特别在此环节倡议让每一位学生都动手,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价

值,从而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小组交流】利用模型交流呼吸运动过程。【小结】利用ppt总结呼吸运动整个过程。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片段设计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生为本,紧扣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教学中结合模型辅助,开展小

组合作探究,加以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链,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91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