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氧气》教案 (5)-七年级下册科学华师大版.doc,共(5)页,45.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097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2章空气第三节氧气(一)【教学理念】教育家斯金纳说过,如果我们将所学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那么留下来就是教育的本质,而这本质就是自学能力。而根据新课标理念指导,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应贯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及“从生活
走进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从内容上,联系生活,增强知识应用性;从形式上尊重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择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2章空气的第三节氧气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氧气的性质并初步学会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为下一节学习二氧化碳奠定基础。在学习有关空气成分之后探
究氧气,旨在建立学生的知识框架,由整体到个例的学习思想,将知识点由面向点铺设开来,形成知识网络。探究氧气性质过程中,从感官的体会写下最真实的科学结论,从而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学情分析】初一下册的学生刚接触化学部分知识不久,可能会存在“科学靠记忆”的固定思维,不能马
上适应科学作为理科科目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平时需适当引导学会观察现象,培养逻辑思维。初一学生好奇心较强,对科学兴趣足,可以多安排学生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精神。【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根据氧气的性质
理解氧气的广泛用途3、了解氧气是空气中最活泼的成分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完五彩缤纷的科学变化,进一步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项目突破方法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的性质直接感知与实
验探究方法2、形成硫酸型酸雨的过程小组讨论、探究学习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方法【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取“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其中以教师演示实验法、讨论法作为重点,并从始至终贯彻谈话法。教师的演示实验,让
学生有观察学习的机会,不仅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也让学生密切接触知识本身,而不是空中楼阁,使知识变得宽泛、空洞。而在学生谈论中,可以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由结论的得出,可以增强他们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工具电脑、投影仪、PP
T实验工具仪器:集气瓶、燃烧匙、镊子、酒精灯、药匙、火柴、细砂、烧杯试剂:木炭、固体硫、红磷、铁丝、已收集好的氧气、水【教学流程】头脑风暴,导入新课科学观察,发现物性演示实验,探究化性火眼金睛,习氧化物约2分钟约10分钟约20分钟约8分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空气的组成成分,引入本节课对氧气
的学习。通过学生客观的观察氧气,再结合数据与生活现象让学生主动发现氧气的物理性质并对其有深刻记忆。通过演示实验和视频实验,提供学生自主发现归纳知识点的机会,并且让他们体会“实验是科学的最高法庭”。通过小结和联系,强调氧气化性的重要性,再由
学生自行归纳习得氧化物【教学过程】【PPT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空气组成成分。78%:N2+21%:O2+1%:(稀有气体、CO2、H2O、其他)【教师引言】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上节课提过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连水蒸气也验证过,唯独没有占21%的氧气,这节课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节氧气和氧化
》【提问】还记得什么是物理性质吗?【PPT】物理性质:无需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教师引言】一般会包括1、颜色2、气味3、状态4、熔沸点5、溶解性6、密度【学生活动】P37活动1、2,得出氧气
的颜色、气味、状态。强调:科学闻气味的方法是“扇闻法”【齐读】P38“在标准大气压下„„”要求:划下重点。【PPT】小结氧气的熔沸点及状态。【提问】氧气溶于水吗?并说出理由【教师讲解】卖鱼的商贩在养鱼时要用到增氧机,使水中溶有氧气,不让鱼因为缺氧而死亡,由此可见,氧气是可以溶于水的,只是
不易溶于水。【教师引言】氧气的密度是1.429g/L,空气密度是1.29g/L,所以氧气密度略大于空气。由此可见,人矮的呼吸的空气比较好。【板书小结】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略大于空气。
设计意图本节课与上节课有很大的联系,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形成空气组成以及各组分的相关知识的知识网络。对于各组成相关知识点没有展开是考虑到本班学基础较差,在课堂刚开始还是不要给他们加中学习压力。设计意图让学生“看、闻”调动各种器官来学习知识,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记住知识点,也培养他们要从
客观事实去学习。在讲解中,通过联系生活现象让学生能更好解知识点,去体会生活的科学。头脑风暴,导入新课科学观察,发现物性【提问】你相信“死灰复燃”吗?【演示实验】检验氧气的存在: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要求学生将实验现象写到P37活动第3题。【提问】如何检验氧气已经收集满?【教师讲解】将带火星的木
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收集满。【提问】这种检验氧气的方法是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教师引言】化学性质,利用了它的助燃性。下面继续学习它的化学性质。【演示实验一】硫在氧气中燃烧,学生看、闻、摸,要求学生将现象写到P38活动1。【提问】1、这个变化属于_
______变化,参加反应的是_____和______,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是_________。2、如何用化学式表示上述变化过程呢?【演示实验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学生看、摸,要求学生将现象写到P38活动2。【提问】1、想一想:火柴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集气瓶底部预放些水有什么
作用?2、如何用化学式表示上述变化过程呢?【视频实验一】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要求学生将现象和表达式记到书本上。【视频实验二】红磷在氧气中燃烧,要求学生将现象和表达式记到书本上。【练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时,产生大量白烟。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闻到刺激性气味。设计意图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发现学习的机会,也从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科学的严谨性以及通过实验来发现、验证科学
的思想。虽然视频实验没有掩饰实验效好,但是在时间等条件限制下,视频实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憾。演示实验,探究化性火眼金睛,习氧化物强化练习,综合讲解强化练习,综合讲解【学生活动】P2O5、SO2、Fe3O4、CO2你能从组成上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教师讲解】氧化
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练习】下列哪些物质是氧化物?KClO3H2OMgCl2Fe2O3O2【小结】利用板书小结本节课学习重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氧化物的定义。【教学反思】1.从教学设计编排来看,本节内容是本章乃至本
册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实验的确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但是由于现象的复杂、多样,很难使学生马上掌握,所以可以在小结中添加描述现象的小结,有利于减少学生的记忆负担。2.从现场演示实验操作来看,讲台位置的实验展台不够高,是的后排学生
很难看清楚,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方面要有所改进,或者可以利用好投影仪,不知道这办法是否可行。3.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课堂上只掌握了50%,这一点离80%还有一些距离,平时注重课堂效率,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把科学课堂简单化。设计意图提供材料让
学生自己去发现共同点,然后总结,效果远比直接灌输好。教育家夸梅纽斯曾形象的比喻,课后不进行小结就如同将水泼到筛子里一样,所以最后几分钟还要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对知识点进行回顾,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