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案-七年级下册科学华师大版.doc,共(10)页,351.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082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4.1二氧化碳教学设计【教学理念】秉承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课堂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学习收获者”这一教学理念。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培养学生的对科学学科的热爱。【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二氧化碳第一
课时。本节课的内容被安排在光合作用之后,是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教材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对象是光合作用原料之一:二氧化碳。主要从二氧化碳的的实验室制法、性质和用途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学
习。本节课还有3个演示实验:分别是1.向放有两支高低不同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2.二氧化碳溶于水滴加紫色石蕊;3.加热实验二中的水溶液。【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普通中学的初一学生,本阶段的学生证处于形式运
算前期,对于抽象的符号概念模糊,所幸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而且记忆力好,这对于本课时内容的学习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帮助。对于二氧化碳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二氧化碳看不见、摸不着,不够具体,需要学生借助实验体会二氧化碳的存在及应用,并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教学目标】1、知识与
技能: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学生能够说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能写出与二氧化碳化学反应相关的文字表达式。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总结能力。2)启发学生结合已学知识(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来解释实验现象和总结二氧化碳的用途。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培养学生对科学学科的热爱。【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和与水反应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手段】ppt【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
程】1、奇案导入,激发学趣,用时约5min。2、实验演示,总结性质,用时约25min。3、合作办案,水落石出,用时约5min。4、小试牛刀,巩固新知,用时约5min。环节一:新闻导入,引出新知,用时约5min。【导入】在本
节课的开始,我将在ppt上展示一起神秘凶杀案。【ppt展示】石灰岩溶洞的图片。【ppt展示】意大利丰岛南部有一个濒临地中海的美丽城市──那不勒斯。它附近的郊区有一个风景优美的山洞。洞内有着大量的钟乳石(石灰石),岩石缝中冒出许多气泡。狗进了这个洞后,很少生还,人却安然无恙。人们大
着胆子进去寻找,划燃火柴照明,发现狗僵死在地上,身上却毫无伤痕,但人一弯腰火柴便熄灭了。凶手的作案手法之高明、作案手段之残忍简直是令人发指,警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发现真凶极有可能是二氧化碳。【设计意图】本
节课以一起发生在那不勒斯的“神秘凶杀案”为课堂切入点导入,极大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与学习积极性,在课堂的开始还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并为下一环节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奠定了基础。环节二:实验演
示,总结性质,用时约30分钟。【过渡】协助警方调查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下面事不宜迟,我们马上来开展调查工作,先要将犯罪嫌疑人的底细调查的水落石出。那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调查呢?【学生回答】应该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个方面。
【引导】回答的很全面,那么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呢?【学生回答】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度、熔沸点等等。【引导】很好,这里就是老师从实验室里收集来的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学生】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的气体。
【引导】哪位警探比较勇敢,来闻一下它的气味?一位同学上来闻,之后请其他同学评价他的操作是否规范、正确。情况一:这位同学用扇闻法,我会对他的行为作出表扬,并提醒学生们在闻一种不知道毒性如何的气体时,安全起见我们要用扇闻法。情况二:这位同学没
有使用扇闻法,而是直接吸气。我会在他完成动作之后,先表扬他的大无畏精神之后,指出由于这名犯罪嫌疑人非常狡猾,因此他这种做法是不安全的,存在危险性,并提醒全班同学引起重视。【结论】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味。【板书】二氧化碳是
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味。【演示实验】接下来老师要向一只装有一高一低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请同学们观察蜡烛火焰的变化。【学生观察】蜡烛火焰自下而上熄灭。【结论】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
气大。【演示实验二】在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里,迅速倒入少量水,立即将瓶盖旋紧、振荡,观察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引导】请一位同学振荡瓶子。【学生观察】瓶子变扁了。【教师】你怎么把它捏扁了呢?【学生】我
没有啊。【教师】那它怎么变扁了呢?你来解释一下。【学生】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之后,瓶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瓶子压扁。【教师】那真是老师错怪你了。由此可以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结论。【板书】能溶于水【引导】那这个水溶液是否还是中性呢?【演示实验三】将塑料瓶中的溶液倒入试管中,并滴加
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教师引导】紫色石蕊试液有什么用呢?【学生】检验溶液的酸碱性。酸红碱蓝紫中性。【教师】这是两支小试管,一支装着自来水,记为A,一支装着塑料瓶中的溶液,记为B。现在老师分别向其中滴加石蕊试液,同学们注意观察溶液的颜色。【学生】A管显紫色,B管显红色。【教师】这说明了什么?【学
生】二氧化碳气体能和水进行反应,生成酸性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教师】这个反应的反应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是酸性物质碳酸(H2CO3)。这个反应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来看是属于?【学生】化合反应。【教师】那我们一起来写写看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演示实验四】在酒精灯上
加热试管中的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教师引导】同学们注意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学生】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变深。【教师】也就是颜色变得偏向紫红色了。如果继续加热,溶液就能变成紫色了。由此说明?【学生】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中性的水,逸出二氧化碳。【教师】这个反应
的反应物只有碳酸一种,而生成物有二氧化碳和水两种。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来看,这个反应属于分解反应。请同学们写写看化学方程式?【学生板演】【教师】回忆一下,我们用什么方法检验二氧化碳?【学生】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教师】有什么现象产生就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板书】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那为什么会变浑浊?【学生】说明产生了不溶于水的沉淀。【教师】这沉淀就是碳酸钙(CaCO3)。【结论】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CaCO3)。【教师】刷墙师傅在房间的墙上刷
上石灰水后,在房间里烧上炭盆。墙壁会变白,而且很湿润。你能解释一下吗?【学生回答】炭盆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会生成白色的碳酸钙,墙就会变白了。【教师】墙壁很湿润说明什么?【学生】还有水产生。【教师】这个反应的反应物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生成物是碳酸钙和水。
同学们来写写看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过渡】大家都知道刷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那刷墙师傅在这个烧着炭盆的房间里不小心睡着了。按理说醒来之后应该是神清气爽,但是他却发现自己头晕脑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
因为房间里的二氧化碳含量太高了。【教师】其实啊,当房间里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达到1%时,就对人体有害处了。当达到4%~5%时,人就会感到气喘、头晕。当达到10%时,人就会不省人事,呼吸逐渐停止,以致死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二氧化碳不能
供给呼吸。【教师】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时,需要进行蜡烛测试。如果蜡烛熄灭,说明?【学生】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人进去会有生命危险。【教师】那菜窖中的二氧化碳从哪里来?【学生】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引导】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从何而来?【学生】来自生物的呼吸
。【教师】除此之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来源还有哪些?【学生回答】含碳化合物的燃烧。【教师】我们在实验室是利用石灰石和盐酸来制备二氧化碳的。石灰石也叫大理石,主要成分我们也学习过,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反应产物碳酸钙。而盐酸溶液是氯化氢的水溶液。【ppt展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备。【教师】
谁能告诉老师装着盐酸溶液的仪器是什么?【学生】长颈漏斗。【教师】装着大理石的仪器是什么?【学生】锥形瓶。【教师】它的制备原理就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ppt展示】【过渡】制备了二氧化碳之后,我们来想想该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二氧化碳?可否用排水法来收集,为什么?【学生】CO2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CO2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教师】如何检验CO2已收集满了?【学生】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火焰熄灭,说明CO2已收集满。【教师】调查了这么久,我们来制作一个疑犯档案来总结
一下我们的调查结果。【ppt展示】【过渡】现在我们一起合作办案,找出凶杀案的真相。【ppt展示】CO2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CO2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教师】如何检验CO2已收集满了?【学生】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火焰
熄灭,说明CO2已收集满。【教师】调查了这么久,我们来制作一个疑犯档案来总结一下我们的调查结果。【ppt展示】课堂开始向学生展示的神秘凶杀案的资料。【学生活动】利用所学知识思考、讨论、解释凶杀案,并得出结论。【ppt展示】合作办案水落石出洞内
有钟乳石和石笋,可以肯定这是个石灰岩的溶洞。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会分解出二氧化碳。从山洞的岩石缝中冒出来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聚集在山洞底部。狗比人矮,就处于二氧化碳气体之中,时间一长当然会窒息而死。点燃火柴照明,人一弯腰火柴就会自行熄灭
,也是同因。【过渡】正当要判刑的时候,二氧化碳觉得自己比窦娥还冤枉,它说它是故意犯案的。而且它其实也为人类做过很多贡献。如果没有它,人类的生活将出现许多不便。同学们你们能帮忙调查一下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嘛?我们说,决定物质用途的是?【学生】物质的性质。【教师
】因此本次调查的宗旨就是性质决定用途。同学们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来推测一下二氧化碳的用途。【ppt展示】1.CO2不可燃,也不助燃;密度大于空气灭火器。图片一2.CO2能溶于水制汽水。图片二3.CO2不能供给呼吸储存水果。图片三4.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气体
肥料。图片四【学生活动】利用所学知识思考、讨论、解释凶杀案,并得出结论。【ppt展示】凶杀案结案经调查,狗死洞案件的凶手确为二氧化碳。其谋杀罪成立,但念其为人类做过不少贡献,罪不至死,故从轻发落。宣判结果:判处无期徒刑,在“空气”监狱度过余生。【设计意图】在上一环
节我先利用神秘凶杀案引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本环节中,通过情境创设,使同学们有机会当一名调查官来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四个演示实验的实验现象,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旨在
培养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制作疑犯档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为接下来合作办案打下基础。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引导学生通
过学生的已学知识,引出未知知识,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自信心,并提升了学生对科学学科的热爱与学习热情。并通过性质决定用途这一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相应用途。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理念。环节三:小试牛刀,用时约5min。【过渡】同学们在这堂课里,通过努
力,不仅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还将一起神秘的凶杀案给破获了,可以说是收获颇丰。接下来我们来做几个练习。【ppt展示】1、下列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支持燃烧(B)无色无气味(C)不溶于水(D)密度比空气小2、久置的澄清石灰水的瓶壁上的白色固体是()(A)碳酸钙(B)碳酸(C)氢
氧化钙(D)木屑【设计意图】学习不回顾,正如把一盆沙子倒入沙漠,毫无效果可言。通过这几分钟的回顾,一方面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对新学知识的掌握的不足的地方;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改变教学进度,完善教学策略。【板书设
计】【作业】作业本B的P24-25。【教后反思】这节课我是以公开课的形式呈现的,在感到荣幸之余同时也感受到了浓浓的压力。这使我人生中的第一堂课,而且这次公开课听课总人数达到了20多,不仅仅是我,我们五班的同学也非常紧张。因此
,在课堂上,他们没有平常那么活跃,生怕自己讲错。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反而能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供学生们认真思考问题,真正体现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理念。1.教学设计我采用了“情境引入法”,利用神秘凶杀案为“课堂切入点”,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在这起凶杀案的描述中,涵盖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
制取方法、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开发全面、到位,贯穿始终。通过调查犯罪嫌疑人、制作疑犯档案、合作办案、结案这四个环节完整地呈现这一起凶杀案。2.教材处理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先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入手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接着讲它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如果将制取装置带到
课堂上,学生能够亲眼看看,会更加有效果。3.时间分配这堂课我花在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上有些多了,所以拖堂比较严重。尤其是这堂课的四条方程式我都让学生自己写,花的时间会更多。最好自己写两条化学方程式,学生写两条会更好。但是我认为这几条化学方程式比较重要,给学生时间多
一点,学生能掌握得更好,而且我们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好,因此经过我的引导,他们能自己写出化学方程式。4.组织调控向一瓶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到入水后,我让学生自己振荡塑料瓶。发现瓶子变扁了之后,我就问学生:“你
怎么把瓶子捏扁了?”学生就说:“我没有啊!”这样就制造了一个戏剧性效果,这样就引发了学生的疑惑进而促使学生思考。然后得出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这样还能活跃课堂气氛。5.细节当然,这堂课还有许多细节有待改进。1)实验规范性:加热的时候量太多
。2)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回答,不能只顾自己讲。3)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的时候由于紧张手抖得厉害。4)在加热的时候需要更啰嗦一点,讲解步骤时需细致、完整、及时。5)课前需要对实验更熟悉,这样才能使整堂课更加流
畅。6)在引导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时候,配平这个步骤还是要做的,不能省。7)在讲解物理性质的时候,思路有些散,花的时间也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