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及反思-七年级上册科学华师大版.doc,共(3)页,62.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072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及课后反思教学目标:通过对身边的各种动植物和非生物的细致观察,比较、发现、总结出生物在生长、生殖、感觉、运动、摄取食物、吸收氧气、排出废物等方面的共同特征,知道生物和非生物的差异,并能区分某一物体是不是生物。教学重点及难点:发现和归纳出生
物的共同特征(主要是植物在运动、感觉、摄取食物等方面)较困难。对植物的新陈代谢的概念比较难理解。可以通过对生活中一种熟悉的动物和一种植物进行观察和分析。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由三个生物共同特征的问题引
入新课。二、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有七个共同特征,那么非生物有吗?我们通过三个对比说明。1、岩石和岩石鸟讨论并完成表格。设问:我们能不能只看一物体有无生命活动判断该物体是生物还是非生物?2、人和机器人通过一段视频引入三个讨论
问题:①机器人有那些类似的生命活动?②机器人不能完成那些生命活动?③机器人是人吗?机器人虽然有感觉有运动,但是要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才能完成,并不是自主完成的,所以机器人是非生物,不是活的。3、马和汽车看一段视频,问:汽车有那
些类似的生命活动?摄取食物:汽油就是汽车的食物,为汽车的运动提供能量。吸收氧气:与人一样,吸进的氧气是为了分解吃下去的有机物,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释放能量。运动:汽车运动。排出废物:汽车排出的废气就是汽车尾气,汽车尾气污染已经
很严重了,尾气的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汽车是活的吗?说出你的理由。汽车不是活的,虽然它也有类似的生命活动,如摄取食物、吸收氧气、排出废物,但是它是受人类控制的,自己不会主动进行这些活动,所以它即使有这类特征,它也不是生物,是非生物。练习:判断生物、非生物。活动:写出你身边的
生物与非生物,比一比哪一组写的又快又多。三、生物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摄取食物、排出废物、吸收氧气新陈代谢就是新的物质与老的物质的交替,这里新的物质主要是吃下去的食物、吸收的氧气,老的物质的排出的废物,也就是吸纳新的,排出旧的
。2、应激性和运动由河豚引入动物的应激性。应激性:生物对外界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表现:能感觉能运动。举例:①老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②鱼饵投到水中,招引来很多鱼。问:动物有应激性,那么植物有吗?3、生长发育由胎儿发育图引入。表现:能生长,从幼体发育到成体。问:(1)小树长高是生长吗?
(2)气球膨胀是不是生长?4、繁殖和遗传由谚语引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表现:能繁殖与双亲相象的个体。问:(1)大猫生小猫是繁殖吗?(2)摩托车生产过程是繁殖吗?总结:生物基本特征及各自的表现
。布置作业板书:生物的基本特征一、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二、生物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2、应激性和运动3、生长发育4、繁殖和遗传《生物的基本特征》课后反思本节课是七年级上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介绍了生物的共同特征,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图画、观看视频和开
展活动,进行对比、归纳,使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能初步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基本特征和上节课生物的共同特征联系较密切,因此由复习上节课知识引入新课。本节课共有两个部分的内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及生物的
基本特征。一、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这部分采用讨论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三个对比展开:岩石鸟和岩石、人和机器人、马和汽车,这几个事物都是学生平时常见的或听说过的,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接受。在观察相应图片及视频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即怎样判断一物体是生物还是非
生物。利用多媒体展示这些事物,使学生有个直观的概念。同时通过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然后通过一道题目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最后,小组活动“写出你身边的生物与非生物”不仅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一个
良性竞争的环境中更好的学习,同时使所学的知识马上得到应用,体现学以致用的理念。二、生物的基本特征,这部分采用归纳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彼此之间有联系、生动活泼的图片及视频引导学生归纳生物的基本特征。以学生归纳为主,教师辅助的方法,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
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中的关于繁殖遗传的谚语及应激性运动中的实例学生比较感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这节课总体来说教案设计较合理,利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让学生参与总结归纳,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好的学习平台,让学生
在课堂上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起了帮助、引导、引领的作用。应该来说,这节课想得还是比较多,但是最终执行的效果并不好。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学生上课气氛还不够活跃,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经验不足,
上课时特别是公开课时还会有点紧张,临场应变能力尚不足够。我会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争取在以后的每一堂课上,有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