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三节 溶解度》教学设计2-九年级下册化学北京版.doc,共(6)页,1.084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970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溶解度第一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课例名称:溶解度第一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课型:新授课教学设计理念渗透学科思想,增强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建立宏观与微观的对应,应用微粒观分析、解释溶解与结晶现象;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做中学”,自主建构对溶液的进一步认识。教学内容分
析本节教学内容属于新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范畴。溶液是最常见的一大类混合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等水系绝大多数都是溶液;人体的体液也是溶液;生活中的饮料、酱油、醋等等也是溶
液;医疗上的注射液也是溶液。化学试剂很多也是溶液,许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酸碱盐的教学也是以溶液为基础的。因此不论在生活中应用溶液的有关知识,还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而言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本课时是对于溶液的进一步认识:溶液有两种不同的状
态、如何进行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认识到不同状态的溶液间可以动态变化;从微观角度增进对溶液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从宏观与微观、静态和动态多个角度认识溶液。为从定量角度即溶解度认识溶液奠定了基础。学情分
析学生已经能从静态的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性质、特征、应用,从微观角度认识氯化钠的溶解过程。本课时换个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到溶液有两种不同的状态,并可以动态变化;同时从微观角度去解析溶解与结晶现象,初步有平衡的意识。这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加深
对溶液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去深入思考问题的实质。在小组实验对两种典型代表物溶解性的探究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交流讨论能力、基本实验操作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实验,探究NaCl和KNO3的溶解情况,培
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够自主建构对溶液的认识:溶液有两种不同的状态、如何进行判断;2.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并结合自身经验,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认识到不同状态的溶液间可以动态变化;3.通过画溶液中的微粒示意图,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与结晶,并
运用所学的原理对点“水”成“冰”进行微观解释,发展学生对溶液的微观认识;4.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对生活的作用。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及转化教学难点:从
微观角度分析溶解与结晶过程教学用品:饱和酸钠溶液、PPT、学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魔术表演】点“水”成“冰”以魔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初步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小组实验】探讨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
情况:【汇报】定义:操作现象(描述溶解情况)①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NaCl,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全部溶解②再加入5gNaCl,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部分溶解,底部有固体剩余③再加入15mL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全部溶解认识一种典型的代表物NaCl,为从溶解度角度定量
认识溶液做好铺垫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巩固基本的实验操作在对溶解现象的探究过程中,引出定义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再
溶解某溶质的溶液。【讨论】③溶液是否饱和?如何进行验证向③中加入少量的NaCl固体,若固体继续溶解,则为不饱和溶液,若不溶解,则为饱和溶液。对定义进行巩固应用,定性判断溶液的状态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小组实验】探讨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汇报】操作现象(描述溶解情况)④室温下,向盛
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KNO3,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全部溶解⑤再加入10gKNO3,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部分溶解,有固体剩余⑥加热全部溶解⑦将小烧杯取下,放置在冷水中冷却有固体析出【讨论】(1)溶液是否饱和?(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
小结】认识另一种典型的代表物KNO3随着条件的改变,溶解情况的变化,为从溶解度角度定量认识溶液做好铺垫依据定义定性判断溶液的状态:①是否有不溶物②是否能继续溶解固体在对两个探究实验的进一步分析中,自主提炼出两种不同状态改变的方法
,实现动态变化。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交流讨论能力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与结晶现象【布置任务】请画出探究实验二中④、⑦微粒构成示意图(不画水分子):其中表示K+,表示NO3-,④⑦从微观的角度解释饱和溶液
浓于不饱和溶液【揭秘】点“水”成“冰”原来的是一份v溶解=v析出的乙酸钠溶液,当用手指搅动时,破坏平衡,使得v析出>v溶解,有晶体析出。从微粒角度认识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存在形式,尤其关注动态的变化情况;同时从微观角度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
溶液的差别。利用以有的微粒情况,解释出现的现象。生活中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讨论】生活中哪些方面体现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原理?①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盐渍、海水晒盐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结晶蜂蜜制蜂蜜水从化学走向生活,对生活中的现象提炼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原理,对已有
认识进行巩固。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我们研究了溶液的两种不同状态饱和与不饱和,并能初步定性判断,进一步画龙点睛,体现整节课的主旨探讨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定量研究溶液。板书设计溶解度第一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特色、效果及其教学反思(一)
设计理念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做中学”,自主建构对溶液的进一步认识。教学过程中,涉及多个学生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作为指导者。①学生探究氯化钠的溶解情况,进行小组实验,记录并描述溶解情况,从中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②学生探讨硝酸钾
的溶解情况,进行小组实验,记录并汇报溶解情况,判断溶液所处的状态。③将两个探究活动进行总结归纳,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④描绘④、⑦两份溶液的微粒示意图,从微观角度去理解溶解与结晶现象,并进一步去解释点“水”成“冰”的原理。⑤探讨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2.丰富学生对溶液的认识。教学设计的核心不仅仅是对具体知识的掌握,而是促进学生建立对溶液的综合认识。帮助学生认识到溶液有两种不同的状态,并可以动态变化;同时从微观角度去解析溶解
与结晶现象,初步有溶解和沉淀平衡的意识。这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加深对溶液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去深入思考问题的实质。3.点“水”成“冰”小魔术的引入与揭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点“水”成“冰”小魔术引入课题,只用手指轻轻搅动,就能结
冰,视觉上很震撼,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且留下一个悬念,经过一系列的分析:从对溶液状态的宏观分析再到微观解释,再用已有的认识去解释点“水”成“冰”的原理,获得成功的体验。(二)教学环节反思1.整体教学进程流畅,层层递进。首先从点“水”成“冰”引入新课;到初步认识溶液的两种状态:
饱和与不饱和;再到认识两种状态溶液间的相互转化;再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溶解与结晶现象,并解决魔术的揭秘;最后上升到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解释与分析。每一环节都为下一环节做好了铺垫与准备,后面环节进行巩固与提升。其中,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及转化环节重点突出。2.过程中设计5
个交流讨论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参与其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堂的讨论活动与课后的纸笔测验与调查研究,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简练,引导到位,提问具有针对性。(三)实施中的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最后探讨生活中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
液及其转化原理学生的讨论不够充分,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可以布置课后作业,利用课后的时间去丰富去完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学对生活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