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 赤壁赋》同步练习02(含答案).doc,共(10)页,90.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767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9赤壁赋课时演练·促提升(A)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扣舷.(xuán)扁.舟(piān)舳.舻(zhú)举酒属.客(zhǔ)B.渔樵.(jiāo)窈.窕(yǎo)潜蛟.(jiāo)冯.虚御风(píng)C.匏.樽(páo)旌.旗(jīn
g)嫠.妇(lí)山川相缪.(liáo)D.肴.核(yáo)枕藉.(jí)麋.鹿(mí)酾.酒临江(shī)解析:A项,“舷”读“xián”;B项,“樵”读“qiáo”;D项,“藉”读“jiâ”。答案:C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①清风徐.来徐:缓慢。②纵.一苇之所如纵:任。③舞.幽壑之潜蛟舞:起舞。④苏子愀.然愀:脸色改变。⑤山川相缪.缪:缭、盘绕。⑥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⑦而卒.莫消长也卒:突然。⑧酾酒临江,横槊.赋
诗槊:长矛。A.①③⑥⑧B.②④⑥⑧C.①④⑤⑦D.②③⑤⑦解析:③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⑦卒:到底。答案:B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解析:D项,“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的“适”不是“适合”,而是“享有”之意。答案:D4.下列句中加点的“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③相与枕藉乎.舟中④飘飘乎.如遗世独立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①④都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表疑问语气;③
相当于介词“于”,表处所。答案:C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之”,①定语后置的标志;②助词,的。B项,“也”,都是判断句的标志,表判断语气。C项,“为”,①介词,为了;②动词,成为。D项,
“者”,①定语后置的标志;②代词,这里指江水。答案:B6.下列句子从修辞手法看,不是对偶的一项是()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C.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D.耳得之
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解析:C项,“天地”与“一粟”从搭配角度看不对应。答案:C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击空明兮溯流光..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B.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C.哀吾生之须臾..须臾:一瞬间,片刻。D.托遗响于悲风..
悲风:悲凉的箫声。解析:D项,悲风:悲凉的秋风。答案:D8.下列句子全都是客人面对赤壁之景而“悲伤”的原因的一项是()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②山川相缪,郁乎苍苍③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⑤哀吾生之
须臾,羡长江之无穷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A.①②⑥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⑤⑥解析:①是曹操的诗句,②是赤壁的景色,引出客人对赤壁之战的联想,⑥是“客人”的理想,排除①②⑥句即可选出答案。答案:C9.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选部分第一段写作者
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人怅惘、失意的胸怀,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B.“客”借夜游赤壁所见的江水、明月与对英雄人物业绩的联想,生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与“挟飞仙
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幻想。C.第二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D.文中的“客”一方面“哀吾生之须臾”,另一方面“羡长江之无穷”,
可见“客”的内心也是十分矛盾的,这种矛盾来自于“挟飞仙”“抱明月”的空想。解析:D项,理解不正确,“哀吾生之须臾”和“羡长江之无穷”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能体现出“客”的内心的矛盾。答案:D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
代汉语。(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参考答案:(1)我不禁感到凄怆,整理衣服端坐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2)山水盘绕,草木茂盛青苍,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第11~14题。秋阳赋苏轼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①之诗。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
,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云蒸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耕于
三吴,有田一廛。禾已实而生②耳,稻方秀而泥蟠。沟塍交通,墙壁颓穿。面垢落塈之涂,目泫湿薪之烟。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计有食其几何,矧③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
之祥也。蚤.作而占之,则长庚④澹其不芒矣,浴于旸谷⑤,升于扶桑。曾未转盼,而倒景飞于屋梁矣。方是时也,如醉而醒,如喑而鸣,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公子亦有此乐乎?”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
知也。”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自今知之,可以无惑。居不墐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
,以无忘秋阳之德。”公子拊掌,一笑而作。注:①无言:内容空洞。②生:发芽。③矧:也。④长庚:金星。⑤旸谷: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宅.于不土之里宅:住宅。B.若.予者若:像。C.方夏潦之淫.也淫:过度。D.蚤.作而占之蚤:通“早”。
解析:A项,“宅”,名词用作动词,建造住宅。答案:A12.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B.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
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C.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D.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解析:可以根据文章大意和虚词断句。答案:C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贵族公子要写一篇歌颂秋阳的赋,苏轼听了他的构思后哈哈大笑,认为他出生在富贵之家,出入朝廷,养尊处优,缺乏真实感受,矫情为文,写不出好的作品。B.本文以“秋阳”为题,却花很大篇幅叙述阴雨带给人的苦楚:小船行走城郭,鱼龙游入房屋,霉菌长
满用具等等。抑扬结合,主旨是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之情。C.夏日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人们在连日的阴雨中的困难生活,以及天晴之后人们的欣喜,源于苏轼的亲身经历,亦是他贬居生活的缩影。D.文章模仿汉赋的对话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于秋阳的不同感触,行文流畅,不可
遏制,文采出众。解析:B项,“主旨是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之情”,与文意不符,本文强调创作要源于真实感受,不能矫情为文,关注百姓不是主要目的。答案:B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夜违湿而五迁
,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2)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解析:翻译这两句话,重点是文言实词的含义。“违”,躲避;“易”,换;“病”,担忧,介意;“身”,亲自;“意”,料想,推测。参考答案:(1)晚上睡觉为了躲避漏雨,一夜得换五个地方,白天要换烤多次衣裳,这些都还可以不那么介意
。(2)好啊,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能够领会到。参考译文:越王的孙子里有一个很贤达的公子,住在十指不沾泥的华屋高堂,他作的诗歌空洞无物。(一天)他对我(东坡)说:“我的心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明亮,我的气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澄澈,我喜欢善行并且希望成就善行,就像太阳喜欢让万物生长成熟
一样;我讨厌恶行并且希望惩罚恶行,就像秋天的太阳让树叶枯萎凋零一样。我以这种情怀为乐并把它写成辞赋,你觉得怎么样?”我(东坡)笑着说:“公子哪儿了解秋阳?你生在漂亮的大房子里,长大后结交的都是朝廷上的人,出去有人给你撑着很大的华盖,回去有人侍候你睡觉。你在热天感受的只
是微热,冬天感受到的只是微冷罢了。哪儿知道什么秋阳?像我才是真正知道秋阳的人。正当夏季,阴雨连绵,整天乌云翻腾,大雨瓢泼,电闪雷鸣,江河湖泊成为一体,大地被淹,城里街道上都可以划船,屋子里时不时还有鱼虾蹦了进来。屋里的器物
都长了霉菌,床几上有青蛙和蚯蚓等爬行。晚上睡觉为了躲避漏雨,一夜得换五个地方,白天要换烤多次衣裳,这些都还可以不那么介意。(我)在江南,有一块田地,庄稼正当成熟的时候,却因阴雨而发芽;稻谷正当吐穗的时候,却因淫雨而变成了泥条。田野里、街道上到
处是积水,家里的土墙都浸泡坍圮了。满脸都是屋顶落下的泥垢,满眼都是被湿柴的青烟呛出的泪水。家里的盆盆罐罐都是空的,周围也没有什么邻居。只有鹳鹤这种野鸟在我家院子里叫两声,妻子一天到晚都唉声叹气。算一算有饭吃的日子该有几天,一年到头,
都是衣食难安!突然,灶里的柴草火星四溅,晚上点灯,见灯芯双悬。一阵凉风从西边吹来,敲敲鼓面,发出咚咚的干响。奴婢高兴地告诉我,这些都是雨天将要过去的征象。(我)早早起来占卜了一卦,说雨天就要过去了,太阳就要出现。(我)还没有回过头来,太阳的光芒就通过门外的积水反射到
屋梁上。这个时候,我像久睡初醒,像长久的哑巴忽然能唱出歌声一样(兴奋),好像卧病多年忽然能起来步行,又好像回到故乡见到久违的父兄一样(高兴)。公子明白这种快乐吗?”公子说:“好啊,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
但我能够领会到。”我(东坡)说:“太阳在天上运行,南北冷暖不同是正常的。很热不是因为太阳要虐待我们,很温暖不是因为太阳疼爱我们。今天温暖,过去曾经炎热。为什么要把夏天的太阳和冬天的太阳对立起来?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易喜易怒,就像对冬夏不同的喜爱一样,不过是几个宵小的猴子罢了。现在了解了这些,心中
就可以没有什么疑惑了。居家不需要为盖房子发愁,出门不必依靠斗笠遮阳避雨,炎热不视为太阳的缺点,寒冷也不要忘记秋阳的美德。”公子拍手大笑,然后把这些写了下来。三、语言表达15.(2015·广东茂名模拟)何谓新常态?《经济日报》评论员文章是这样表述的: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
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根据下面两幅图,能看出中国经济具有什么新常态?用两句话分别加以概括。2004~2014年上半年GDP增速2009~2014年上半年消费/投资对GDP贡献率解析:解答图文转换题,首先要读懂图表,然后要注意答题角度。从第一幅图看GDP增速放缓并趋向稳定,
从第二幅图看,从2012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逐渐超过投资。符合这两层意思即可。答案示例:(1)GDP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并保持相对稳定。(或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答案含有“新”与“相对稳定”之
意,即可)(2)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占比首次超过投资,并保持稳定。课时演练·促提升(B)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壬戌./须.臾窈窕./挑.剔徘.徊/流
派.B.白露./揭露.船舷./嫌.弃飘渺./藐.视C.嫠.妇/罹.难绸缪./悖谬.渔樵./陡峭.D.麋.鹿/风靡.蜉.蝣/饿殍.狼藉./枕藉.解析:A项,xū,tiǎo/tiāo,pái/pài;B项,lù,xián,miǎo;C项,lí,móu/miù,qiáo/q
iào;D项,mí,fú/piǎo,jí/jiâ。答案:B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泛:漂浮。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倚:循、依。C.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缭、盘绕。D.则天地曾.不能以
一瞬曾:曾经。解析:D项,曾:竟、简直。答案:D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B.顺流而东.也C.正.襟危坐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解析:C项,“正”形容
词用作动词,整理。A项,“下”,名词用作动词,攻占。B项,“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D项,“渔樵”,名词用作动词,打渔砍柴。答案:C4.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
壁之下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B.①徘徊于.斗牛之间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C.①寄蜉蝣于.天地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②托遗响于.悲风解析:8个“于”字,除D项的两个“于”字意义和
用法与其他不同外,其余的都是介词。D项“于”:①表被动,引出动作的主动者;②介词,给。答案:D5.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固一世之.雄也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⑤驾一叶之.扁舟⑥渺沧海
之.一粟⑦哀吾生之.须臾⑧羡长江之.无穷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解析:①③④⑥都是助词,的;②⑦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答案:C6.下列句子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B.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托遗响于悲风D.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解析:D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式。D项格式是“„„见„„于”,例句格式是“„„于„„”。其他都是
介词结构后置句。答案:D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1题。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示其不忘一也。余至扶风之明年,
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
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
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
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治.官舍治:修筑。B.农夫相与忭.于野忭:喜乐、喜庆。C.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属:劝人饮酒。D.今天不遗.斯民遗:赠送。解析:遗:遗弃。答案:
D8.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以“喜雨”命名亭子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①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②丁卯大雨,三日乃止③农夫相与忭于野④于是举酒于亭上⑤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⑥太守不有。归之天子A.①③⑥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⑤解
析:此题可用排除法。①与喜雨亭命名无关。⑥是说太守不贪天之功。排除这两项即可。答案:C9.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
以名吾亭B.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C.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D.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
名吾亭解析:这段文字句式整齐,多用顶真语句。可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虚词和句式断句。答案: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逢到喜庆,便以之题名于事物,表示不忘。作者以“雨”来题名亭子,也有这个意思。B.
没有雨,庄稼就没有好收成。因此,在久旱的情况下,老百姓在野外举行仪式来祈求上天的降雨。C.作者作为地方官,能够以民之乐为乐,体现了他的爱民情怀和“民以食为天”的民本思想。D.最后一段的“歌”,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补充说明把“喜雨”题于亭子的缘故,又是作者情感的升华。解析:从文中没有看
出“老百姓在野外举行仪式来祈求上天的降雨”的事,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答案:B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喜之大小不齐,示其不忘一也。(2)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3)使天而
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参考答案:(1)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2)过了三月,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3)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参考
译文: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过了三月,乙
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而高兴,生病的人因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而告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
吗?”你们会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
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上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道:假使上
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
空冥然缥缈,不能够命名它。所以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三、语言表达12.请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如果说,苏轼的盖世才华是他被无数的后人崇拜和偏爱的首要因素,那么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则是令人崇拜与偏爱的又一个原因。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变换句式的能力。原句
是个表假设关系的复句,重点内容在“那么”以后,所以重组句子的时候要把此内容作为单句的主干,把“那么”前的内容作为附加成分放到单句中。另外,语句要通顺,不能漏掉内容。参考答案:苏轼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
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可以说是他盖世才华外的又一个令无数的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原因。13.下面是某商业网站对本网站用户行为分析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解析:这是一个框架图,可以根据其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从左到右、从上
到下)具体说明。参考答案:本网站对用户行为从黏性、活跃、产出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黏性关注用户对网站的访问频率和访问间隔时间;活跃关注用户访问网站的平均停留时长和平均访问页面数;产出关注用户访问网站所产生的订单数和客单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