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同步练习02 (含答案).doc,共(6)页,36.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763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三夜阴霪败.场圃B.一竿晴日舞.比邻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答案】A【解析】‚败‛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无活用现象。2.我国文学史常有将名人并称的情况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三人。B.“韩柳‛指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柳宗元。C.“班马‛指历史散文名家班超、司马迁。D.“苏辛‛指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辛弃疾。【答案】C【解析
】C项,“班超‛应为‚班固‛。3.某校拟制作古代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苏辙的简介(不超过100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字)。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晚号颍滨
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
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
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人物简介:人物评价:
【答案】简介: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谥号文定,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官至宰相;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栾城集》。评价:苏辙文、诗、书才能出众,擅长散文,苏轼曾称颂其散文。【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得体
的能力。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提炼出要点概括即可。4.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2A.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B.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C.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D.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答
案】B【解析】题干语境是“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A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初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扇子是夏天用来趋走炎热,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
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将词情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此句抒发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不符合题干语境。B项,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出自唐李贺
的《留别同年索士岩经历》,人生最可贵的事情是能得到知己,萍水相逢也能比骨肉还亲。此句抒发了知己相见的亲切。符合题干语境。C项,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出自唐代戴叔伦创作的《相思曲》,书信不通,音信断绝,离开了
好久好远,什么消息都得不到了,才相信人世间有一种痛苦叫别离。此句抒发了离别的伤痛。不符合题干语境。D项,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出自北宋黄庭坚的《寄黄几复》,有“桃李春风”的美景,他们却只能喝“一杯酒”,可见聚会匆忙,极其短暂。“江湖夜雨”的漂泊持续了十
年,别后的漂泊如此漫长。两句诗形成强烈对比,欢乐对凄苦、快意对失落、短聚对久别、往日的交情对当下的想念„„令人回味无穷,也在对比中将思念之情加强,进一步表现出二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此句书写离别后的思念。不符合题干语境。5.下列每对诗句对仗
工整的一项是(3分)A、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B、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C、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D、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答案】D【解析】对仗的规则是: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立;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实际上每首律、绝诗内均不可重字)⑶语法
结构要相同:即句型、词组相同。如主谓、动宾、联合、偏正及用虚字要相同;⑷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特别讲究数字对数字,方位对方位,专名对专名,叠字对叠字等;⑸避免“合掌”。这就是上、下联意义不可重复。如
:“夏荷千支丽,莲花万朵妍”。这就是犯了“合掌”之弊。湖南黄奕有一对仗歌:“律诗中间两对联,上句下句成对仗,平仄声调要相反,句型词性要一样。一联避免意思同,两联也莫太相象。首尾可对可不对,绝句一般不对仗。”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宋]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注)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表兄文同之孙。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诗歌体裁上看,
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D.结尾写了收麦结束
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答案】C【解析】本题C项,‚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错,结合诗句‚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
对诸孙的感激之情。故不是‚正面展现‛,而是‚侧面‛。故选C。7.赏析颔联。【答案】以对比手法表现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对仗,数词的运用。【解析】本
题颔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诗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同时‚阴霪‛‚晴日‛也是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
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另外这两句形式上用到了‚对仗‛,与内容的对比互相映衬,达到了更好的抒情效果。‚三‛‚一‛的数字运用也很有特色,形成了对照,表现人们的焦急或惊喜的心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8.试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
想感情。【答案】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解析】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答题时注意抓住
颈联中的手法用典,结合注释分析典故的内容,然后分析典故中的人物和诗人的相似之处。首联‚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老人想要收新麦,放入装有陈谷的米缸里,奈何年老,体力不济。幸而有外孙来替他干活,一个‚赖‛子表达了老人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颈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
酤劳苦辛‛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表现了劳动的欢乐场面;尾联‚闭廪归来4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表现劳动结束后老人的满足;这两句写出了老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三、课外阅读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游西湖苏辙闭门不出十年久,湖
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午昌市东),自号颖滨遗老。9.下列对本诗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C.尾联“归去”
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D.本诗结构圆合,以“出门游湖”始,以归去“掩屏卧”终。叙述了此次游西湖的所见、所感。意境闲淡,情趣悠远。【答案】A【解析】A项,‚带来的快乐‛分析错误,应该是‚表现的孤
寂‛,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故选A。10.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句
,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解析】先看陶渊明,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
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他有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写出了诗人面对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
流露了出来。苏辙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本诗尾联‚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诗人因‚无言‛而‚归去‛‚掩屏卧‛,只能在梦中与古人相交,表达了苏辙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次韵子瞻闻不
赴商幕三首(其二)①苏辙南商西洛曾虚署,长吏居民怪不来。妄语自知当见弃,远人未信本非才。厌从贫李嘲东阁②,懒学谀张缓两腮③。知有四翁④遗迹在,山中岂信少人哉!(注)①1061年,苏辙被任命为商州军事推官,即“商幕”。他因朝廷大臣不能容
直言,辞不赴任。②“东阁”,指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李商隐谒见令狐陶而不得见,写下“东阁无因再得窥”句。③“缓两腮”即缓颊,指婉言阿谀。唐代张说由直言变为阿谀奉承。④指汉初隐士“商山四皓”,初避秦乱隐居,后为汉效力。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曾被任命到南商、西洛,却均
未到任,故说“虚署”;“怪”字很自然地转到写“不来”之因。B.“自知”二字很有分量,意谓自己早就料到朝廷容不得直言,自己直言进谏必然会遭到冷落。C.商州是四皓隐居之地,至宋代还有遗迹,作者虽未到商州赴任,但认为当地并不缺乏人才。D
.这首诗感情淡然,善于运用典故,用语很婉转,含蓄蕴藉,不露不张,颇能代表苏辙的诗风。【答案】D【解析】D项,‚这首诗感情淡然‛错误,从诗中来看,这首诗中应该是满含激愤的情绪,如首联中‚南商西洛曾虚署‛,诗人因直言而见弃,‚虚署‛是说他被任命到南商、西洛,
却均未到任,表现出对朝廷的失望,内心激愤不平;颔联中先说自己早就料到朝廷容不得直言,自己直言进谏必然会遭到冷落,接着用反语,借‚远人未信‛来表明他‚见弃‛不是因为‚非才‛,而是因为‚妄语‛,这里也含有激愤之情,由此可见,诗人的情感并非‚淡然‛。故
选D。12.苏辙的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己“见弃”怎样的态度?请简要分析。【答案】(1)失望、激愤。他因直言而见弃,‚虚署‛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失望,内心激愤不平。(2)不攀附权贵。‚厌从贫李嘲东阁‛表明自己虽见弃,但决不会像李商隐那样去谒见高官。(3)坚守自己的直言敢谏。不会像张
说那样由直言‚不谀‛变为奉承阿谀,不再批评时政。【解析】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苏辙的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己‘见弃’怎样的态度?请简要分析‛,然后理解‚见弃‛的意思,再分析‚见弃‛的原因,最后根据诗歌的内容来分析诗人对‚
见弃‛的态度。‚见弃‛即被遗弃,被冷落;从诗歌颔联‚妄语自知当见弃,远人未信本非才‛可知,诗人是因为直言而见弃,而不是‚非才见弃‛,诗人说自己早就料到朝廷容不得直言,自己直言进谏必然会遭到冷落,这里流露出不平之意;从诗歌首联和注释一来看,‚南商西洛曾虚署,长吏居民
怪不来‛‚1061年,苏辙被任命为商州军事推官,即‘商幕’。他因朝廷大臣不能容直言,辞不赴任‛,诗人因为朝廷大臣不能容直言而‚虚署‛,他以自己的行动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失望,内心是愤激不平;从颈联来看,‚厌从贫李嘲东阁,懒学谀张缓两腮‛,这6
里使用两个典故,一是李商隐谒见高官,一是张说婉言阿谀,诗人以‚厌‛和‚懒‛二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即坚守自己的直言敢谏,绝不攀附权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