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三节 海水“晒盐”》观评记录-九年级下册化学鲁教版.docx,共(2)页,19.253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676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海水“晒盐”》观评记录观课记录表汇总:累计得分95课题元素评估项目分数分配评估要素得分教学目标105目标明确。5103符合教学大纲及教材要求。32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2教学内容309观点正确,知识点完整准确。9309
层次清楚,安排合理,注重过程教学,注意新旧知识联系。99抓住重点,突破难点。9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寓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之中。3教学方法253教法得当、灵活,注重探究式教学。3233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33课堂结构设计
合理,教学思路清晰,讲练恰当。33注意启发诱导,加强能力培养。33教学环节紧凑自然、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使用合理。32教态自然亲切,大方得体。课堂秩序良好。22语言准确、简练、生动、逻辑严密且通俗易懂。16板书工整,布局合理,绘图规范,使用教具熟练。5教案3535教案规范,教
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明细,板书设计简明,课后小结简要。32总评:袁老师:本节课采用“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实验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通过一系列层次性、目标性、导向性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
法,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各环节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不断挖掘“最近发展区”,从一个水平提高到新的水平。刘老师:教学设计有亮点。为了突破“溶解度
”的概念这一难点,设置了情景剧:请两名学生分别代言“氯化钠”和“硝酸钾”进行溶解性PK,这样不难发现:要比较溶解性的大小,必须控制条件,于是很自然的引出溶解度,知道了溶解度可以定量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在介绍
降温结晶法时,让学生直接观察刚才加热的硝酸钾试管,感受结晶的美妙。郑老师:刘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做实验,充分发挥了交流合作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课后设置了分层作业,由学生根据难度指数选择作业,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贤老师: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蒸发结晶的现象;通过溶解度曲线分析为什么常采用降温结晶法获得硝酸钾,而采用蒸发结晶法获得氯化钠。当学生出现图像读数错误时,刘老师利用交互白板的“照相机”功能,选择“区域拍照”,并进行拖动放大,以便于让学生看清具体数
值,有利于分析数据。另外,刘老师通过海水“晒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建议:1.课堂上在关注表现积极的学生的同时要注意关注学困生,努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2.建议多角度评价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