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总结与复习》教学设计3-九年级下册数学北京版.doc,共(8)页,205.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54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对称性质在折叠问题中的应用》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一)内容北京2011课标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三章《图形的变化》复习课——对称性质在折叠问题中的应用(二)内容解析在初中数学中,矩形的折叠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也是初中数学新教材中的一
个重要内容,在中考中常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这类问题的解决是有规律可循的,由于矩形的折叠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及大小,因而在矩形的折叠变换中,保持了许多图形定量的不变性,如图形中线段的长短不变,图形中角的大小不变等.这
些图形定量的不变性,在初中几何全等型问题的解决中,具有很重要的运用价值,一些要通过作辅助线进行全等证明的数量关系,由图形的折叠变换就可以直接得到.矩形折叠问题中蕴含着重要的轴对称知识,因此,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折痕(即对称轴)及其两侧的全等图形,然后借助辅助线
构造直角三角形,结合相似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的性质等知识来解决有关折叠问题,还可以连接对称点,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进行推理、计算。本节课主要针对中考中矩形折叠最常见求角度、求线段长两类题型进行分析,并根据其
折法的不同分成三个模型来学习。(三)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矩形折叠问题中求角度和求线段长的方法。二、目标和目标解析(一)目标新课程标准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依据课程
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折叠问题的方法;2.掌握折叠问题中求角度和求线段长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和推理论证,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矩形折叠问题的探究,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体
会利用方程思想、转化思想解决折叠问题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提供探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二)目标解析1.通过探究使学生得到解决折叠问题的方法。2.让学生经历折叠——观察——验证—
—归纳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通过探究,寻找到解决折叠问题的思路,并且从中体会探究过程中所渗透的数学思想。4.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展示环节
中鼓励学生勇于展示,善于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几何学习的兴趣。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认知基础:学生已经学习过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图形、直角三角形、矩形、相似三角形,对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图形、直角三角形、矩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
中已经有了折纸的经验,所以对于本节课的探究学生应该拥有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基础。(2)心理特征:九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好动,好表现,求知欲望高,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获得外界评价的意识强。同时学生又缺乏将动手过程转化为几何语言的能力。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里特征不难看出学生已经拥有了相应的知识
基础和探究经验,但同时学生又普遍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出折叠的规律。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方法、能力方面的梳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掌握
数学方法和技能。要尽量多地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合作探究,解决折叠问题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适时加以点拨,整理思路,总结规律。展示环节是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展示,善于展示。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让
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和思路来解决问题,形成触类旁通的数学能力。要充分相信学生,多数题目学生可以当“老师”,完全可以讲明白,在不断学习中使数学能力得到提高。(三)教学重点借助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结合相似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的性质等知识来解决有关折叠问题四、教学过
程设计模型1:将矩形ABCD沿CF折叠,使E落在AB上折叠图形图形分析及所得结论①BCF≌△ECF;②△BCF、△ECF、△AFE、△EDC为直角三角形(可利用对应边,对应角相等转移条件,表示线段长,
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计算);③△AEF∽△DCE(一线三等角“K”字模型,可利用相似来计算)图形演变:课堂练习:1.如图,折叠长方形的边AD,使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若AB=4cm,BC=5cm,则EF的长为______cm.2.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
,已知AB=1,BC=,点E在边CD上移动,连接AE,将多边形ABCE沿直线AE翻折,得到多边形AB′C′E,点B、C的对应点分别为点B′、C′.(1)如图①,当B′C′恰好经过点D时,求线段CE的长;(2)如图②,若B′C′分别交边AD,CD于点
F,G,且∠DAE=22.5°,求△DFG的面积.模型2:将矩形ABCD沿对角线BD折叠,点C的对应点记为C′,C′B交AD于点E折叠图形图形分析及所得结论①△BC′D≌△BCD,△BAE≌△DC′E;②AD∥BC,∠EBD=
∠CBD⇒∠EBD=∠ADB⇒BE=DE⇒△BED为等腰三角形(由“平行线+折叠角相等”可以找到等腰三角形);③△AEB为直角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常将线段尽可能转化在Rt△AEB中,利用勾股定理求解课堂练习:3.如图,把一张矩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DB折叠,DE交AB于点F
,连接AE,若∠DBC=58°,则∠AEF=________.模型3:将矩形ABCD沿EF折叠,使点E、F分别为AD、BC上的点折叠图形图形分析及所得结论①BF=B′F,∠BFE=∠B′FE;②角平分线遇平行线时出现等腰三角形⇒B′E=B′F,△B′EF为等腰三角形;③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
垂直平分⇒折痕EF垂直平分BB′,可知四边形EB′FB为菱形;④△A′B′E是直角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将线段转化在Rt△A′B′E中,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图形演变课堂练习:4.在矩形纸片ABCD中,AB=3cm,BC=4cm,现
将纸片折叠压平,使点C与点A重合,设折痕为EF,则重叠部分△AEF的面积等于_____cm2.5.(201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如图,矩形纸片ABCD,AB=4,BC=3,点P在BC边上,将△CDP沿DP折叠,点C落在点E处,PE,DE分别交AB于点O,F,且OP=OF,则cos∠ADF的值
为()A.1113B.1315C.1517D.1719课堂小结:一、图形折叠问题中题型的变化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图形的翻折部分在折叠前和折叠后的形状、大小不变,是全等形;2.图形的翻折部分在折叠前和折叠后
的位置关于折痕成轴对称;3.将长方形纸片折叠,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4.解决折叠问题时,要抓住图形之间最本质的位置关系,从而进一步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5.充分挖掘图形的几何性质,将其中的基本的数量关系,用方程的形式表达出来(勾股定理,
相似三角形),并迅速求解,这是解题时常用的方法之一。二:折叠问题数学思想:(1)思考问题的逆向(反方向);(2)从一般问题的特例人手,寻找问题解决的思路;(3)把一个复杂问题转化为解决过的基本问题的转化与化归思想;(4)归纳与分类的思想(把折纸中发现的诸多关系归纳出来,并进行分类);(5)
从变化中寻找不变性的思想.用“操作”、“观察”、“猜想”、“分析”的手段去感悟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学习几何的方法。布置作业:同步学习:P62第14题,第1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