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课后反思】-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doc,共(2)页,29.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36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地形图的判读》课后反思本课为鲁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课上设置来大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整体设计思路如下: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海拔和相对高度,首先通过自主学习来让学生明确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异同点。第二部分是山体的不同部位。我通过微课让学生感性认识山体的不同部位,又设置活动让学生自己制作山体部位。第三部分是等高线地形图。首先通过课件动画设计让学生了解等高线的定义,又通过微课让学生知道怎么绘制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最后学生自己完成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利用绘制出来的等高线图与模型对比,
学生自己学会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又通过活动来突破山谷山脊、陡坡缓坡这两个难点。通过本节课我发现了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学成功之处:一、微课的运用恰到好处因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很弱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录制了两个微课。第一个微课是“山体的不同部位”。课标对这个内容没有要求,但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这些地形部位的具体形态,让他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指出,无疑就是纸上谈兵。我把山体的不同部位在教具
模型上一一指来出来,学生能够获得最直观地感受,比用文字和图片来描述效果好。第二个微课是“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用语言和动画描述起来都比较繁琐,学生还不容易理解。把绘制过程录制成微课,操作过程配合文字解说,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二、活动的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本节课设计来多个活动。探究一海拔和相对高度设置了自主学习、思考、联系实际的活动。旨在让学生明确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及在实际中的应用。探究二山体的不同部位设置了微课、我来体验等
环节。看完微课后学生亲手制作山体模型,激发兴趣,实现从抽象到身边具体地理事物的转换,给学生最直接的学习体验。探究三等高线地形图设置了微课、我来操作、我来展示、难点释疑等环节。这一环节用时最多,是本节课的重点。这几个环节层层递进、缺一不可。先通过动画演示得到
等高线的概念,又通过录制的微课演示如何绘制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最后学生亲自绘制自己小组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这样做更有利于学生建立地形与等高线地形图之间的联系,实现立体模型与平面图形之间的思维转换。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不只是本章的难点也是整本书的难点,如果
学生没有经历将山体转化为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就不能将具体地形形态与等高线地形图建立联系。要想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亲身经历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是最佳选择。学生自己上台分析本组绘制的等高线,其他同学点评,这
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思考质疑。通过教师引导、课件演示,学生对照教师展示的山体模型,自己总结山谷山脊、陡坡缓坡等高线地形图的异同,其他学生评价,突破了本课难点。通过握拳演示,理解山谷是集水线,山
脊是分水岭,给学生最形象直观地感受。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课堂效率在本节课上我运用了12xue平台的适时拍照功能。在探究二学生制作完山体模型和探究三学生完成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后,我用手机拍照,运用12xue平台发送到电脑
,学生就能在白板上看到。12xue适时拍照功能可以任意角度,任意大小,打破了原来用投影仪角度少、对投影物大小有要求、分辨率不高等问题。除了12xue平台外,电子白板的画笔功能也在难点释疑山谷山脊环节起了不小的作用。总之,信息化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往往使课堂事半功倍。四、边讲边练
、精讲多练本节课的设计上,每个环节后都设置了练习题,以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环节一的练习是两个实际问题:珠穆朗玛峰和教学楼的高度。环节二没有传统的练习题,是让学生到讲台指图说出自己小组制作的山体模型的具体部位。环节三
难点释疑环节在分析完山谷山脊后,马上用陡坡缓坡的图提问这幅图中有没有山谷和山脊?在哪里?难点释疑环节在分析完陡坡缓坡等高线特点后马上提问实际问题:沿M、N两条路线上山,哪条更省力?这样边讲边练、精讲多练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教学不足之处:探究三环节学生绘制
完等高线地形图后,因为每个小组的土豆模型不一样,绘制出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并没有包括所有的地形类型,并且有的小组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不是太成功,不能当做示范来给学生分析。所以对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的判读分析没有按教案的顺序来,是
根据学生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情况和学生讲解的情况穿插进去的。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教师语言不够精炼、不够规范。今后努力的方向:1、上课之前设想到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应对准备;2、平时上课注重语言的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