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中考地理一轮复习《极地地区》课时练习(含答案).doc,共(14)页,492.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024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中考地理一轮复习《极地地区》课时练习一、选择题1.小明给南极洲总结了几个特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纬度最高的大洲B.跨经度最广的大洲C.最寒冷的大洲D.矿产资源最多的大洲2.有关极地地区的叙述,正确的
是()A.两极地区全年可见极昼极夜现象B.北冰洋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洋C.南、北两极四季分明而季节相反D.南极洲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南极地区成为旅游热点之一。去南极地区旅游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这是因为在此
期间南极地区()A.冰雪完全融化B.可以见到成群的北极熊C.处于暖季D.能够体验极夜现象4.读极地地区示意图(下图)判断,下列关于两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两地区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B.右图地区建立科考站一般选择在
2月进行C.右图地区中,甲、乙、丙代表的大洲分别是南美洲、亚洲、欧洲D.右图地区自然环境具有酷寒、干燥、烈风的特点5.近年来,极地海冰范围的变化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下图为1979-2013年间北极9月海冰范围变化图。读图,完
成下面小题。1.北极地区有大范围的海冰体现了该区域()A.纬度高,气温低B.海拔高,光照强C.陆地广,风力大D.海域小,降水足2.1979-2013年间北极地区()A.淡水资源增多B.海域面积减小C.陆地
植物减少D.适航范围扩大3.开展极地地区的海冰研究有助于()A.研究全球气候变化B.改变极地生态环境C.大量捕捞海洋生物D.开采极地矿产资源6.每年,我国科考队员都要赴南极考察。考察结束后,大部分科考队员返回国内,留
下少数队员维持站区的正常运转和开展部分考察工作,等待下一批科考队员前来交接,这个过程被待为“越冬”。下图是南极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关于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说法正确的是()A.在建新站位于太平洋沿岸B.
昆仑站纬度最低C.均位于南极圈以内D.均位于南极大陆的边缘2.关于在中山站“越冬”描述正确的是()A.越冬期从11月持续到次年3月B.越冬期即使在深夜也是阳光万丈C.越冬队员要忍受极夜的漫长D.越冬队员要戴好面罩以防晒伤7.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预计于
2022年建成。下图示意南极地区中国科考站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罗斯海新站位于()A.北温带B.南温带C.北寒带D.南寒带2.罗斯海新站选择在2月份建设是因为()A.积雪少,降水多B.有极昼,较温暖C.有极夜,
冰山少D.光照好,风力大3.某科考小组在罗斯海新站可能开展的考察项目有()①冰川面积的变化②企鹅的生活习性③煤炭资源的勘探④因纽特人的分布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8.近年来,“南极旅游”在我国兴起。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我国南极长城科考站的科考队员要迎接近2000名中国游客。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1.我国游客选择11月至次年2月到南极旅游是因为南极地区此时()A.处于暖季B.紫外线最弱C.风力小D.降水较多2.“南极旅游”在我国兴起的原因不包括()A.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B.南极自然景观独特C.科技发展
,交通条件改善D.促进南极地区的经济发展9.南极洲地理环境独特,是开展科学实验的理想地区。目前我国已在南极地区设立了5座科学考察站,图示意南极洲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科考队员在南极洲最常见的景观是()A.沙漠
B.冰雪C.草原D.沼泽2.南极洲自然资源丰富,储量居世界首位的是()A.铁矿资源B.煤炭资源C.淡水资源D.石油资源3.我国科考站中全年均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A.长城站B.中山站C.泰山站D.昆仑站10.每年南极海域的暖季是南极磷虾的产卵期。几乎所有的南极动物都直接或间接依赖南极磷虾生存。图示
意1996~2016年南极磷虾的平均密度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正值南极磷虾产卵期的月份是()A.2月B.5月C.8月D.10月2.1996~2016年南极磷虾平均密度最低的海域扇区是()A.甲B.乙C.丙D.丁3.近年来,南
极磷虾平均密度明显降低,带来的影响是()A.企鹅数量减少B.生物种类增多C.海洋污染减轻D.南极冰川面积扩大11.下图为北极航道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所示北极航道路线主要联系的大洲是()A.欧洲与北美洲B.欧洲与非洲C.亚洲与北美洲D.亚洲和欧洲2.推
测最有利于北极航道通行的时段是()A.1~2月B.3~4月C.7~8月D.11~12月12.中国南极地区科考站工作人员借助LED灯给植物照明,利用嵌入式温室控制系统等技术,让科考工作者在南极地区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瓜果。图为南极温室大棚图片。据
此完成下面小题。1.在南极地区建设温室大棚需要克服的困难有()①大风②暴雨③严寒④湿热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我国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①彰显出我国雄厚的综合实力②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③了解南极地区常住人口的分布状况④为研究世界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参数A
.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3.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预计2022年建成,届时将成为中国“功能完整、设备先进、低碳环保、安全可靠、国际领先、人文创新”的现代化南极科考站。图为南极地区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作为低碳环保的现代化南
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能够全年利用的清洁能源是()A.风能B.水能C.太阳能D.煤炭2.罗斯海新站位于昆仑站的()A.西南方B.西北方C.东南方D.东北方14.中国科考队在第12次北极科考中首次利用自主水下机器人“探索4500”开展科学考察。下图为“北极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
题。1.图中被亚洲、欧洲、北美洲包围的大洋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北冰洋D.印度洋2.“探索4500”的成功研制主要得益于我国()A.交通运输便利B.科技的发展C.自然资源丰富D.劳动力充足15.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曾用鲸骨、兽角或海象骨制作保护眼睛的“雪镜”,这是历史上最
早的“太阳镜”之一。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因纽特人戴“雪镜”的主要目的是()A.抵御狂风暴雨B.避免暴雪伤害C.减轻低温冻伤D.预防患雪盲症2.因纽特人生活的地区主要属于()A.高原高山气候B.极地气候C.热带雨林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3.因纽特人的传统民居是()A.冰屋B.蒙古包C.窑洞D.吊脚楼16.随着智慧温室大棚在中国南极科考站的建立,科考队员吃上了亲手栽种的新鲜蔬菜,实现了“蔬菜自由”。下图示意南极智慧温室大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在南极建设温室大棚的最佳时期应是北半球的()A.春分日前后
B.夏至日前后C.秋分日前后D.冬至日前后2.在南极建设温室大棚需要克服的困难有()①台风②酷寒③暴雨④狂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南极科考队员得以实现“蔬菜自由”的关键因素是()A.劳动力增加B
.交通发展C.市场扩大D.科技进步17.读格陵兰岛略图(如图),完成下面小题。1.格陵兰岛()A.位于东半球B.北部城市多C.地处低纬度D.北临北冰洋2.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该岛()A.降水减少B.冰川消退C.火山喷发D.面积增大3.出没于该岛的
动物是()A.企鹅B.袋鼠C.骆驼D.北极熊18.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自然资源丰富,具有科研价值,但是南极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图为南极某处103年前和现在的对比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由
照片对比可知,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土地沙化B.矿产资源枯竭C.水土流失D.冰川融化加剧2.许多国家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大规模猎捕鲸鱼,丰富食物来源B.利用南极广阔空间
进行核试验C.大力发展种植业,解决粮食问题D.研究南极冰川,分析全球气候变化19.格陵兰岛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这里有北半球最大的陆地冰川。下图为1979—2007年格陵兰岛冰川年内累计融化面积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格陵兰
岛冰川累计融化面积()A.逐年减小B.逐年增加C.保持不变D.总体增加2.科学家关注格陵兰岛冰川的变化,是为了()A.开发淡水资源B.开采极地矿产C.研究气候变化D.增加渔业产量20.格陵兰岛是世界第一大岛。读格陵兰岛位置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关于该岛的描述,正确的是()①位于亚洲北部,
地处高纬度②常驻人口数量少③冬季有“日不落”现象④终年寒冷,冰川广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下列体验在该岛能实现的是()A.驾狗拉雪撬,赏炫丽极光B.穿雨林大河,探异域风情C.游佛寺名刹,淋祝福圣水D.越黄沙大漠,闻驼铃声声二、材料阅读21.20世纪以
来,人类的极地活动从自然探险进入科学考察阶段,我国先后在南极大陆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读“以南极大陆为中心的海陆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与南极大陆隔海相望的甲是_________洲,围绕在南极大陆周围的乙是_________洋。(2)我国在南极建立的四个科考站,纬度最低
的是_________站,它位于_________(东、西)半球;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眉山正处于_________季(季节)。(3)南极大陆最显著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干燥和烈风,为了保护南极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禁止军事活动和领土
要求,1959年12月,相关国家签订了《_________条约》。22.【案例分析】名称:“双龙”探极彰显实力资料:资料一2019年10月15日,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考察破水船“雪龙2”号与10月22日出发的“雪龙”号相互配合,形成双船作
业模式,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双龙”白夜行冰区航行4900海里,创造了破冰历史性一刻,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雪龙2”号凭借强大的破冰能力首航南极,标志着我国极地科考取得新的突破,极大提高了极地科考效率,开启中国极地科考新格局。资料二“南极地区”示意图思考:(
1)请分别说出我国纬度最高和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南极科考站。_________________(2)“双龙”探极创造了破冰历史性一刻。请说出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______________(3)南极地区被誉为自然资源的“大仓库”。请说出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_
_____________(4)有人提议大力开发南极地区的旅游资源,请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23.结合材料和南极地区略图,回答问题。我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8年2月7日举行了第五个南极考察站:难言岛新站选址奠基仪式,经过长达16
5天克服罕见严重冰情和恶劣气候条件胜利完成了考察任务,于2018年4月21日凯旋,抵达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1)站在南极点,四周方向都是____。(2)太平洋为___,南美洲位于____。(填数字)(
3)我国的___(A或B)科学考察站无极昼极夜现象。(4)难言岛新站选址奠基仪式时间为什么选择在北半球的冬季____。(5)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具体指____。(6)有关南极地区保护与和平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应大力开采南极的煤炭资源,解决全球的能源问题B.组织捕鲸
船队到南极捕鲸获得更多的海洋产品C.科考队员将垃圾埋在雪地里,不能丢弃到海中D.各国应加强合作,履行《南极条约》24.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2021年2月19日,央视新闻用“警示”一词报道了南极部分地区的雪变成了绿色和红色的现象,这与当地藻类在偏暖气候情况下大量繁殖密切相关,并称该
现象可能导致极地冰雪消融失控。材料二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见图甲。材料三图乙是南极地区及相关资料图(1)乙图中a、b代表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________,长城站是
中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它位于南极点的________(方向)。(2)极地地区是研究地球环境的“天然实验室”,中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科学考察站一般都________(2月/8月),此时南极洲大部分地区出现________(极昼/极夜)现象。(3)乙图中的动物是有南极“绅士”之称
的________,为适应当地严酷的气候,它们有什么特点?________(4)南极洲是冰雪世界。请分析材料一中“极地冰雪可能消融失控”的原因。(5)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作为中学生,我们该怎么做?0.极地地区课时练习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为:D解析:南极洲是七大洲中纬度最高的大洲,也
是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广的大洲,由于纬度高、气温低,是最寒冷的大洲,但并不是矿产资源最多的大洲,故选D。2.答案为:D解析:两极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随纬度而变,并非全年可见,A错误。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B错误。南、
北两极终年寒冷无明显四季划分,C错误。南极洲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D正确。故选D。3.答案为:C解析:赴南极地区开展科考活动的最佳时间是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南极地区此时正值极昼期,也是一年中的暖季,适合开展科学考察
活动。其余三项叙述是错误的,故选C。4.答案为:A解析: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A对;由图是北极地区,建立科考站一般选择在7月进行,B错;右图地区中,甲、乙、丙代表的大洲分别是北美洲、亚洲、欧洲,C错;右图
是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是南极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D错;依据题意,故选A。5.答案为:1.A2.D3.A解析:1.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有大范围的海冰,海冰的形成受光照、风力和降水条件影响小,故选A。2.读图可知:1979-2013年间北极地区海冰范围减小,海平
面上升,海域面积扩大,适航范围扩大,淡水资源不会增多,对陆地植物影响小,故选D。3.1979-2013年间北极地区海冰范围减小,说明全球变暖,所以开展极地地区的海冰研究有助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故选A。6.答案为:1.A2.C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在建新站位于太平洋沿岸,A正确。长城站纬
度最低,B错误。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C错误。昆仑站和泰山站位于南极大陆的内陆地区,D错误。故选A。2.从11月持续到次年3月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此时合适南极科考。考察结束后的过程被称为“越冬”,此时南极地区气温很低,有极夜现象,越冬队员要忍
受极夜的漫长,C正确。故选C。7.答案为:1.D2.B3.A解析:1.读图可知,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圈内的南寒带,D项正确。故选D。2.南极地区的暖季时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这时有极昼,且是全年较温暖的
时期,有利于科考站的建设,B项正确。故选B。3.在罗斯海新站可以考察冰川面积的变化情况,①正确;企鹅是南极地区的动物,因此可以考察企鹅的生活习性,②正确;南极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可以进行煤炭资源的勘探,③正确;因纽特人主要分布在北极地
区,南极地区没有常住人口,④错误。故选A。8.答案为:1.A2.D解析:1.南极地区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2月,它是南极的极昼时间,气温相对高些,也就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故选A。2.我国近年兴起南极旅游热,主要
有南极独特的景观,还有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科技发展,居民收入提高;科技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南极地区没有人长期居住,也没有经济的发展,故选D。9.答案为:1.B2.C3.A解析:1.南极洲被冰川覆盖,没有沙漠、草原和沼泽,只有到处是冰雪,B正确,ACD错误,故选B。2.南极洲被厚厚的冰川所覆盖,是世
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C正确。南极洲有煤炭、铁矿和石油,但是不居世界首位,C正确,ABD错误,故选C。3.我国长城站位于62°S,纬度低于南极圈,没有极昼极夜现象,A正确,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都在南极圈内,都有极昼极夜现象,BCD错误,故选A。10.答案为:1.
A2.B3.A解析:1.由题干可知,每年南极海域的暖季是南极磷虾的产卵期。南极地区每年分寒、暖两季,4-10月是寒季,11-3月是暖季。2月是南极的暖季,故A正确;5月、8月、10月是南极的寒季,故BCD错误。故选A。2.由图可知,1996~2016年
南极磷虾平均密度最平均密度最高的海域扇区是丁海域扇区,其次是甲海域山区,然后是丙海域山区,乙太平洋海域山区平均密度最低,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3.近年来,南极磷虾平均密度明显降低,带来的影响是企鹅数量减少,因为几乎所有的南极动物都直接或间接依赖南极磷虾生存,故A正确;南极磷虾平均密度降低
可能会减少生物种类,南极磷虾的多少与海洋污染、南极冰川面积无关,故BCD错误。故选A。11.答案为:1.D2.C解析:1.北极航道分为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两段。与传统航道相比,它的开通使其成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新纽带”和“高速路”。读
图可得,北极航道路线主要联系的大洲是亚洲与欧洲,经过的大洋有太平洋、北冰洋和大西洋。D正确,ABC错误,故选D。2.北极航道纬度高气温低,常年结冰封冻,只有气温最高的季节才有利于航行。其中最有利于北极航道通行的时段是7~8月,此时段北极航道沿线地区气温最高,是北极地区的暖季,C
正确。ABD三个时间段气温都偏低,不利航行,C正确,ABD错误,故选C。12.答案为:1.B2.B解析:1.南极地区是世界上纬度最高、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其自然环境特征是酷寒、烈风、干燥,所以在南极地区建温室大棚需要克服的困难有大风
和严寒,不需要担心湿热和暴雨,故①③正确,故选B。2.我国对南极地区的考察①彰显出我国雄厚的综合实力;②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④为研究世界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参数;南极地区是唯一没有常住居民的大陆,故①②④正确,故选B。13.答案为:1.
A2.D解析:1.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风力强劲,所以在南极洲利用风力发电是最适宜的洁净能源。水能不丰富,太阳斜射得很、太阳能资源不丰富,煤炭不属于清洁能源,故A正确、BCD错误,根据题意,故选A。2.在经纬网地图上,用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
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读图分析可知,此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可判定,罗斯海新站位于昆仑站的东北方向。故ABC错误、D正确,根据题意,故选D。14.答案为:1.C2.B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被亚洲、欧洲、北美洲包
围的大洋是北冰洋。故选C。2.读题干可知,中国科考队在第12次北极科考中首次利用自主水下机器人“探索4500”开展科学考察。自主水下机器人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故B正确;我国交通运输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描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故ACD错误。故选B。15.答案为:1.D2.B3.A解析:1.北
极地区因为纬度高,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习惯戴雪镜,是为了防止极地冰雪反射的强光对眼睛的刺激,D对;北极地区气候严寒,没有直射现象,降水量少,A错;“雪镜”仅仅是保护眼睛,不能
够抵御暴雪伤害,也不能减轻低温冻伤,BC错;故选D。2.高原山地气候分布在高海拔地区,A不符合题意;读上述文字资料可知,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地区,属于高纬度地区,气候类型为极地气候,B符合题意;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10°之间,属于低纬地区,C不符合题意;温
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亚欧大陆东岸,D不符合题意。故选B。3.冰屋是常年寒冷的极地地区的民居,A符合题意;蒙古包是我国内蒙古地区的传统民居,B不符合题意;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C不符合题意;吊脚楼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传统民居,
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6.答案为:1.D2.C3.D解析:1.冬至日前后,南极出现极昼,白天时间长,且气温高,适宜施工,D正确,夏至前后南极出现极夜,且气温很低,不方便施工,春分和秋分,南极地区的昼夜平分,气温相对冬
至低,ABC错误。故最好的时期为冬至前后,故选D。2.南极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故酷寒和狂风是影响施工的主要因素,②④正确。南极没有台风,降水少,①③错误。故选C。3.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能实现蔬菜的自给,必须有较高的科学技术对自然条件
进行改造,使蔬菜能在此低温环境下成长,D正确;劳动力不是主导因素,A错误;交通发展是辅助因素,B错误;不需要市场,是自给,C错误;故选D。17.答案为:1.D2.B3.D解析:1.由图中信息可知,格陵兰岛是位于西经20°以西的西半球,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北部气温低、城市少;
处于60°以上的高纬度地区;北部濒临北冰洋,故选D。2.格陵兰岛纬度高、气温低,地表被冰雪覆盖,但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该岛的冰川逐渐消退;降水会增加,与火山喷发、面积增大无关,故选B。3.以上四种动物中,企鹅是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袋鼠是澳大利亚的特
有动物,骆驼生活在沙漠地区,只有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地区,故选D。18.答案为:1.D2.D解析:1.由照片对比可知,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着气温的上升,南极地区的冰川融化加剧,全球海平面上升,D符合题意。南极地区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冰层,冰层平均厚度为20
00米,不存在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问题;南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该图不能放映南极的矿产资源状况;ABC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D。2.南极地区气候酷寒,生态脆弱,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人类活动。为保护南极洲的环境,南极洲的考察只限于科研目的和和平利用,研究南极冰川分析全球气
候变化,发挥南极的科学价值,D正确,符合题意。“大规模猎捕鲸鱼,丰富食物来源”,会破坏南极的生态环境;“利用南极广阔空间进行核试验”,会造成核污染等问题;南极气候酷寒,“大力发展种植业,解决粮食问题"是不可行的
;ABC做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D。19.答案为:1.D2.C解析:1.由图可知,格陵兰岛的冰川累计额融化面积不同年份虽有所变化,但总体不断增加,D对,ABC错。故选D。2.由于全球气候不断变暖,气温升高,使得格陵兰岛冰川累计额融化面积不断增加,所以科学家关注格陵兰岛冰川的变
化,是为了研究气候变化,C对,ABD错。故选C。20.答案为:1.D2.A解析:根据格陵兰岛从北部的皮里地到南端的法韦尔角相距2574千米,最宽处约有1290千米,海岸线全长1.5万多千米。丹麦属地,首府努克,又名戈特霍布。全
岛终年严寒,是典型的寒带气候,沿海地区夏季气温可达零度以上,内陆部分则终年冰冻,进行分析解答。1.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的东北部,地处高纬度;气候寒冷,常驻人口数量少;有极昼极夜现象,在夏季有“日不落”现象;终年寒冷,冰川广布,D正确。故选D。2.格陵兰岛大部分位于
北极圈以内,属于寒带气候,终年寒冷干燥,可体验到驾狗拉雪撬,赏炫丽极光,A正确。故选A。二、材料阅读21.答案为:南美太平长城西冬酷寒(严寒)南极解析:(1)由图可知,南极点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故60°W穿
过甲大陆,所以甲为南美洲;乙位于大洋洲与南美洲之间,是太平洋。(2)由图可知,我国的四个科考站长城站、昆仑站、泰山站、中山站,其中长城站距离南极点最远,纬度最低,位于西半球;南极地区每年的科学考察最佳时间是大概每年的11月-次年的3月,此时我国的眉山处于冬季
。(3)南极大陆有寒极、风极之称,最显著的气候特征是酷寒干燥,为了保护南极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禁止军事活动和领土要求,1959年12月,相关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22.答案为:昆仑站长城站气候酷寒;多狂风(或风力最大)
:降水稀少(或降水最少);风暴最多;多暴风雪;“冰雪高原”等。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等看法一:开发南极地区的旅游资源,可以感受冰雪世界、观赏冰山景观;近距离观看企鹅、海豹等动物;有极光;极昼或极夜:自然环境独特等。看法二
:由于南极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破坏后不易恢复;大力开发容易导致垃圾增多,污染环境;企鹅等动物的栖息环境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看法三:要科学合理开发,注重保护:欣赏独特风光的同时保护环境;不随意丢弃垃圾;严禁伤害动物;限制游客人数等。解析:(1)在我国已经建
成的南极科考站中(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昆仑站纬度最高,长城站纬度最低,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北地区,没有极昼极夜现象。(2)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气候酷寒;多狂风(或风力最大):降水稀少(或降水最少);风暴最多;多
暴风雪;“冰雪高原”(南极洲是海拔最高的大洲)等。(3)南极地区自然资源有:矿产资源(如煤);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如企鹅等);气候资源;海洋资源等。(4)对于大力开发南极地区旅游资源的看法是:看法一:开发南极地区的旅游资源,可以感受冰雪世界、观
赏冰山景观;近距离观看企鹅、海豹等动物;有极光;极昼或极夜;自然环境独特等。看法二:由于南极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破坏后不易恢复;大力开发容易导致垃圾增多,污染环境;企鹅等动物的栖息环境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看法三:要科学合理开发,注重保护:欣赏独特
风光的同时保护环境;不随意丢弃垃圾;严禁伤害动物;限制游客人数等。23.答案为:北①⑤A第一种答案: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回升,所以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第二种答案:北半球的冬
季为南极的暖季(或者处于南极的极昼期),有利于选址奠基及科学考察酷寒、烈风、降水少或者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写对两个即可)D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南极点是地球最南的地方,它的四周均为北方。(2)读图,根据所学,离
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南美洲,即南极半岛对着的大洲即⑤南美洲,根据海陆轮廓可知,南美洲西侧是太平洋,即①是太平洋。(3)位于极圈以内才有极昼极夜,读图可知,A点位于南极圈以外,无极昼极夜。(4)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南、北半球的季节刚
好相反,当北半球是冬季时,南半球是夏季,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有极昼现象,方便施工。(5)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具体指酷寒,地球上最寒冷的地球;干燥;烈风,有“风极”、“风库”之称。(6)南极地区保护与和平利用,各国应加强合作,履行
《南极条约》;做到不乱扔垃圾,不乱捕滥杀动物;南极自然环境脆弱,谨慎开发各种资源。根据题意,ABC错误,D正确,故选D。24.答案为:(1)a正北(2)2月极昼(3)企鹅耐寒(4)气候变暖(5)多步行、骑车上下学、随手关灯等解析:(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南极上
空看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图中a所示的自转方向是正确的;长城站位于南温带,位于南极点的正北方向。(2)受地球公转的影响,地球上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我国考察队在南极地区建立科学考察站一般都在2月,此时是南极地区最温暖的季节,又有极昼现象,适
合考察和建站。(3)南极大陆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常住居民的大陆,乙图中的动物是有南极“绅士”之称的企鹅,被称为“南极的主人”,具有脂肪厚、耐寒等特点。(4)由材料一可知,“极地冰雪可能消融失控”的原因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候异常升高。(5)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人
为过度排放二氧化碳导致,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作为中学生,应该做到人走灯关、少坐车,多步行、多骑车或坐公交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