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3(含解析).doc,共(8)页,66.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392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2-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一、对点练1.(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
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答:【解析】(1)叙述手法。首先从叙述角度来看,本诗是从采地黄者的角度,以采地黄者的口吻讲述了采地黄和卖地黄的事。诗人在客观的叙述中寄予了对以
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那些豪门贵族的痛恨之情。(2)对比手法。诗人将采地黄以求度过饥荒的贫苦农民与朱门家的白面郎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一是把农家与朱门的不同身份进行对比,二是将采地黄者与白面郎的形象进行对比,三是
把采地黄者饥饿无食与白面郎的马吃地黄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揭露了两个阶级的贫富差距。尤其是结尾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
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
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2.(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
著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这一题要求赏析
诗歌在叙事上的特色,因此答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叙事的顺序。既要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也要运用诗歌中的诗句加以阐释,还要根据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答案】(示例)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做对比,表达忧
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3.(201
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后面的题目。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答:【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是说卷帘把春愁放出屋外;本来“愁”是无形无色的,但用“放”“去”等动词,使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愁”化无形为有形,使得诗句更加形象化。【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4.(2017·
河南省百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岳阳楼望君山①[明]杨基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注】①君山:又
名湘山,实则是屹立于洞庭湖口的小岛。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即湘妃、湘女)游此,故名。本诗运用了比喻修辞和奇特的想象,试对这两种表达技巧各举两例加以赏析。答:【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运用比喻的句子有“春
水平铺如练净”、“镜里芙蓉”;运用想象手法的诗句是“湘女梳头对明镜”、“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答案】(1)比喻。①将暮色中的洞庭湖水比喻为白练和“明镜”,体现了湖水的平静、明净。②将君山比喻成芙蓉,突出了君山的美丽。(2)奇特的想象。①将
君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想象成湘妃对镜梳头,突出了君山的动人可爱。②想象顺流而下的春江水,能够把巴陵之地的万古愁荡涤一清,突出了洞庭水的清亮和荡涤心灵的效果。二、综合练(一)(2018·河南中原名校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白燕袁凯①故国
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应见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②尚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③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注】①袁凯: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太祖洪武三年(173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不满,伪装疯癫,
以病免职回家。②梁园:汉代梁孝王会集天下文士的大型园林。③赵家姊妹:指赵飞燕和其妹赵合德,汉成帝时,两人专宠十余年。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化用刘禹锡的诗句,既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同时也铺设了白燕的生活的背
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颔联先写明月初升之时,白燕与皎洁月光融为一体,因此汉水之上难见其影,又写因大雪,白燕难以回到梁园。C.颈联写池边柳可作为白燕“香入梦”的暂避港湾,而“梨花庭院冷侵衣”又呈现了一种被迫远离尘寰的凄楚与清
冷。D.诗人在尾联借宫廷乱象,告诫白燕远离宫廷的喧嚣,表达了作者对白燕的关切以及对宫中文人争宠的鄙夷之情。E.全诗虽无一燕字,却无处不有燕影,把客观环境之美与情志高洁之美有机结合,语言贴切自然,感情深厚饱满。【解析】B.这里诗人借梁园典故,来说明对人才的招纳,“雪满„„未归”
写白燕不为权势所动,作者极力描写了白燕之白,白燕之白也隐喻其内在品质的高洁。“因大雪,白燕难以回到梁园”不当。D.诗人借赵飞燕、赵昭仪姐妹专宠于汉成帝的典故,实现写物到写人的转换。以赵氏姐妹的相互猜忌来比喻皇权
在握的人对有才干的臣下的无端猜忌和残酷镇压。【答案】BD6.这首诗作者主要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答案】①托物言志。借写白燕外表的洁白,对梁园的漠视等一系列形象表明作者自己高洁
的品质。②用典。借梁园典故来说明对人才的招纳,借赵飞燕和其妹赵合德典故,比喻皇权在握的人对有才干的臣下的无端猜忌和残酷镇压。寄寓作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情怀。(意思相近即可。其他言之有理者亦可酌情给分)(二)(2018·河北名校联盟监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题目。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晏殊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樽傍菊丛。歌长粉面红。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7.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篇点明了时节,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可看出
,当是初春或是初秋时节,渲染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为下文作铺垫。B.“高楼昨夜西风”,昨天西风袭来,一叶落而天下秋,高楼远望,良人未归,写出一个女子的深深思念和浓浓的悲意。C.“歌长粉面红”这是对女子歌声和面容的描写。“歌长”写出了
女子的不忍分别。女子的深情,在这两个字上表现得一览无疑。“粉面红”三个字,写出了女子的美丽。D.“微凉渐入梧桐”又看到了梧桐,这是思念、闺怨、孤独、寂寞、凄凉、悼亡的隐喻。梧桐,也寄寓着一颗绝望、凄凉、无助而思念的心。E.燕子已然双飞入巢,人却未归,其中
蕴含着女子内心的失望和落寞。他独自留下她忍受这漫长的寂寞和煎熬,此处寓情于景,移情于物。【解析】A应该是晚春至秋初的这段时节。E是燕子欲归,而不是已然。【答案】AE8.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来赏析本词的写作手法。答:【答案】(1)上片“求得人间成小会”,“歌长粉面红”,写出主人公对相聚的渴盼,
“试把金樽傍菊丛”,展现了主人公的想象和憧憬,是虚写。(2)下片写主人公与情人的短暂相会,内心千言万语倾诉不尽,只得在信笺里写下诗词歌赋,以传达不尽的思念之愁是实写。(3)上片由“燕子欲归”和昨夜秋风叶落恋人高楼独倚,引发主人公对相聚的憧
憬,下片在短暂相聚的感慨中表达了主人公千言万语诉不尽,唯有托词排遣自己的愁思,渲染不舍离别之情。运用虚实对比,将感情表达得真挚细腻。(三)(2018·广东汕头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①(其二)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②,岂因祸福避趋
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③。【注】①鸦片战争爆发后,力主禁烟抗英的林则徐被贬戍新疆,启程赴伊犁前作此诗留别家人。口占:不起草稿,随口吟诵。②《左传·昭公四年》言郑大夫子产因改革遭谤,仍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③山妻:对己妻的谦称。老
头皮:老头子。此联作者“自注”云:“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
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9.下列对本诗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自谦体力衰弱、才智平庸,言外之意是贬赴新疆就不会再“神疲”了,否则反而会“不支”,平淡话语中隐隐透出政治风暴后诗人疲乏低沉的心态。B.颔联对仗工整灵活,既有句间对
仗,如“生死以”对“避趋之”;又有句内对仗,如“国家”对“生死”,“祸福”对“避趋”,显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字驾驭功力。C.颔联含意丰富,既指目前贬戍伊犁远行,纵然是祸也在所不辞;也表明自己不论过去将来,其所为都从“利国家”、“不避祸福”这一宗
旨出发的坚定态度。D.颈联感谢君王,认为贬谪是君王对诗人的宽厚处分,实则是借此向家人诉说衷肠,心平气和地解除家人对他远行的担忧,希望获得家人的理解和谅解。E.“养拙”相当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之意,守本分、不显露自己,此句诗言“我”
适宜归隐田园,语气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解析】D.不只是起宽慰家人的作用,也是为了规避复杂政治斗争而不得不说的官场话,体现出朝廷重臣不敢轻言牢骚的深沉,从字面上看心平气和,实则心底埋藏巨痛。E.言此去伊犁退隐不仕,当一
名普通戍卒刚好适宜,并没有归隐田园之意。【答案】DE10.尾联用典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答:【答案】尾联引用苏轼以效仿隐士杨朴妻作诗来安慰家人的典故,是故作玩笑戏语来同亲人告别,安慰亲人。(概括典故,指出实质即可)从而表达了诗人对此行生死未卜的隐隐忧患,对家人的脉脉关怀和深厚感情,也显示了旷达
的胸怀,幽默诙谐的风度。用典显得含蓄隽永,言简意赅。(四)(2018·山东青岛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村行①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注】
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②原:原野。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B.尾联两
句自问自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思乡之情。C.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直接抒发了诗人拳拳的思乡之情。D.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E.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解析】C项,不是“
直接抒发了诗人拳拳的思乡之情”而是“以含蓄的诗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的思乡之情”。D项,“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分析有误。从全诗来看,作者村行本是“野兴长”,只因看到了“似吾乡”的“村桥原树”,触景生情,才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因而“忽惆怅”。
全诗前后情感有明显的突转与变化,借此突出诗人的思乡之情。【答案】CD★12.诗歌的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赏析。答:【答案】(1)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诗句第二联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2)视听结合。第二联上下句分别从听觉
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数峰无语”,突出数峰的宁静(或“静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