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小学书法【苏少版】四年级下册《9 走之底》教学设计1.doc,共(3)页,28.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3174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苏少版)《书法练习指导》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1页,共3页9.《走之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走之底”的特点和写法,写好含有“走之底”的字。2.通过描红练习,把握“走之底”与其他部件的搭配规律,在书写时能够做到间架合理,字形美观。3.通过对“天下
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欣赏,感受行书的美。提高对书法的审美能力。4.培养学生耐心观察、细致分析、用心书写的良好习惯。二、教学重难点掌握“走之底”的特点和写法,把握“走之底”与其他部件的搭配规律。三、教
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笔、练字纸若干、实物投影仪。四、教学过程(一)图片猜字,激发兴趣,出示课题1.你们可以猜到这个字是什么字吗?怎么发现的?这个字就是“近”。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和“近”部首相同的一类字——走之底。出示课题。(二
)初步感知1.活动一:揭示“走之底”观察第37页的“近”字,想一想“近”是什么结构的字?“走之底”是由哪个字变化而来?含有“走之底”的字大多与什么有关?书写“近”时要注意些什么?教师指导总结:“近”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部首是“走之底”。“走之底”由(苏少版)《书法练习指导》四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第2页,共3页“辵chuò”字变化而来。含有“走之底”的字大多与移动、行走相关。在书写时,“辶”的平捺起笔高度与被包围部分的底部大体齐平,出捺舒展有力。2.活动二:师范写“走之底”边写边口述要求,请学生练习四个,反馈。“走之底”由三个笔画构成,在书写的时候
要注意以下几点:(1)点画顺锋稍向右上起笔后折笔轻顿,调整笔锋向左收笔,要写得圆润饱满。(2)横折折撇的起笔与上点相同,轻顿后顺势往下作折弯状。横折折撇与点之间的距离较大。(3)最后的平捺向右伸展,逆锋起笔后稍向右上倾斜,行笔至横折折撇收笔处再向右下方行笔,带有
波势。出捺脚时要驻笔轻回再顺势出锋,捺脚不能上翘。“走之底”平捺的起笔要比前两个笔画起笔的位置稍往前。教师示范时应特别让学生注意观察“走之底”第二、三两笔书写的连贯性,体会“走之底”富有动感的笔画特点。3.活动三:观察与发现出示《多宝塔碑》中带有“
走之底”的“道”“迁”“造”三个字。观察:三个字的“走之底”在造型上有什么异同?再指导学生感悟“走之底”与其他部件的搭配规律。总结:“道”与“造”的“走之底”有两个点,“迁”的“走之底”有一个点。平捺都向左右伸展,收笔处的捺脚锋芒毕露。“走之底”与另外部件的搭配要做到疏密得当,
穿插有致。4.活动四:学写“走之底”的字(1)观察三个字,写好它们的关键是什么?近:左下包右上。“斤”收小。“走之底”的点离横折折撇稍远,横折折撇向右下斜,平捺一波三折。(苏少版)《书法练习指导》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3页,共3页道:左下包右上。被包部分向中
心线靠拢。“走之底”多加一点。“首”两点左低右高,下部两边竖较直。造:左下包右上。“走之底”多加一点。“告”的第二横向左伸,下面的“口”两侧内收。(2)练写三个字5.活动五:欣赏与发现出示欧体、柳体和赵体中的“道”字,欧体的“道”字比较平正,平捺较平;柳
体的“道”字显得刚劲,棱角分明,平捺的捺脚尖细锐利;赵体的“道”字给人柔美的感觉,笔画灵动,连带明显,转折圆润而富有笔墨气息。6.活动六:碑帖欣赏了解《兰亭序》笔法精妙,运笔流畅,字法灵活多变,同字异形,姿态各显,气象万千等诸多特点。由于《兰亭序》的真迹已经失传,我们所见到的
都是唐代或以后的摹本或临本。(三)课堂总结同学们,我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大家要认真练习,将我国的书法文化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