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人美版】(杨力)六年级上册《15. 中国画——山水画法》教学设计1

DOC
  • 阅读 9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1.723 MB
  • 2023-03-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美术【人美版】(杨力)六年级上册《15. 中国画——山水画法》教学设计1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美术【人美版】(杨力)六年级上册《15. 中国画——山水画法》教学设计1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美术【人美版】(杨力)六年级上册《15. 中国画——山水画法》教学设计1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美术【人美版】(杨力)六年级上册《15. 中国画——山水画法》教学设计1
美术【人美版】(杨力)六年级上册《15. 中国画——山水画法》教学设计1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VIP专享文档,需开通VIP才能继续阅读】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美术【人美版】(杨力)六年级上册《15. 中国画——山水画法》教学设计1.docx,共(12)页,1.723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2836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中国画---山水画法---山石之美》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学科美术学段:小学学段年级六年级相关领域造型表现www.renjiaoshe.com教材书名:《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

社出版日期:2014年7月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本课教学设计是以美术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以《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托。秉承提高中国山水画文化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目标。通过欣赏实践、自主探究、合作解惑等环节逐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笔墨表现力;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提升山水画的审美能力;注重对中国山水画文化的传承。(二)、理论依据:本课在教学运用维果斯基的理论“支架式教学”为理论依据。以学习者为中心,安排各项活动,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的攀升

,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本课教学中着力体现三个关注:关注人文性、关注实践性、关注合作性。教学背景分析2内容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教材体系中为学习和传承中国画文化而设置的重要课程。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山水画主要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用笔墨表现石、山的基本

技法。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们接触了很多山水画课程,五年级《学画中国画树》、六年级《中国画-建筑》等为同学们初步地了解山水画,熟悉笔墨技巧奠定基础。本科的教学目地是一步步深入掌握国画绘画技巧,在探究中积累和创新表现方法。获得对国画学习的持久性和深入研究的持续性。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

六年级学生,他们在前面的课业中已经掌握中锋、侧锋用笔、浓淡干湿墨色变化,对事物有了初步的表现能力。本课学生初次接触山水画中的皴法,对基本知识和技法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努力营造自主探索的一个艺术性课堂。设法让学生通过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并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同时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轻松掌握学习的方法、积累笔墨方法,帮助他们巧用笔墨,大胆进行创作。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教学手段:(一)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情境之中,了解生活是艺术表现得基石。(二)触摸山石

,通过真实的山石,真切的体验,了解山石机构和纹理,感受普通山石独特的美感。(三)佳作赏析,通过张大千的《庐山图》理解中国山水画的皴法表现。(四)探究皴法,了解传统皴法,理解皴法功能。(五)合作学习,通过一起玩个连连看的游戏,找出皴法的规律。理解石与皴合,皴自石生的艺术表

现力。(六)小组汇报,让学生将已达成的共识进行汇报。(七)教师演示,展示山石写生的画法。(八)写生实践,尝试传统笔墨表现,体验今天所学。(九)创作山水,将一石变成一山,完成山水画作。(十)作业展评,要求学

生会运用今天所学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十一)价值升华,教师引导学生从普普通通的小石头身上发现美、表现美、创作美。用从艺术表现升华到人格魅力。通过以上环节的实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感悟和表达,并始终带着解决问题的快乐继续学习。3教学准备:(一)教师用具:1.设备与材料:多媒体教

学设备,PPT课件,国画工具与材料。2.辅助教具:自制小标题,教师作品。(二)学生用具:1.小组讨论材料。2.书写用具与材料。针对前期教学状况、问题等对策说明:根据前期的试讲,在课堂上容易出现的问题有:1.笔墨浓淡地掌控力不自如。2.怕画错,

不敢表现尝试,策略:1.本课中在佳作欣赏中穿插一些浓淡墨表现得方法,让学生感受变化的美感。为之后的练习、创作走好铺垫。在教师演示阶段,通过教师的实际操作,使学生直观的理解怎样表现出浓淡墨。2.在课堂中肯定学生,都给予其自信心。同时在巡回辅导阶段对于画错的问题,教师进行巧妙的

改错。让画错的东西变成新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基本目标:逐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笔墨表现力和审美能力。技术目标:通过主动探究、细致分析、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发现、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艺术目标:学习山水画皴法的

表现方法及技巧。文化目标: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和爱好,学会借助笔墨抒发自己情感。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皴法表现山石的质感。教学难点:理解石分三面,并利用皴法表现出山石肌理的形式美感。4教学流程示意教学流程图:感受山川触摸山石欣赏佳作实际应用认识皴法比较山与画欣赏身边的山中

国名山连连看找规律猜一猜辨皴法演示画法写生实践结构纹理艺术创作拓展总结一石变一山探索皴法5教学过程一、感受山川1、和平小学的山谈话引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大家好,朱老师发现咱们的校舍就在大山脚下,三面环山,一定景色优美。“哪位

同学能介绍一下这里美丽的山景。”2、外出旅行中的山“哎,同学们外出旅行的时候见过什么山,谁来说一说?”教学意图: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景出发,贴近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兴趣。3、东西南北的山我国幅员辽阔,山水纵横。南方清秀优美,北方巍峨雄伟,东面挺拔俊朗,西部奇特

梦幻。教学意图:展开学生的视野,向学生展示奇峰美景,让学生感受到自然山川的美丽壮观。二、感触山石过渡语:我们通过眼睛可以感受到山的美(出示课题:山--之美),还可以通过手,触摸到美。1、触摸山石形状“请同学们掀开手绢,看一看藏了什么?“对,是石头。朱老师从山上采集了各种各样的山石带给大

家。石是山的一角,同学们可以触摸山石近距离的了解山的样子。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摸一摸,它是什么形状的?”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感受?学生汇报:外形、结构教师小结:大家的感觉非常灵敏。石头是立体的,形状极其不规则。怎样了解它的大体

结构呢?(板书:结构)2、分析山石结构首先我们来观察图片中的石头,你能分辨出几个体面?学生观察分析:顶面、左面、右面。6教师小结:大家看的非常准确。只要找到顶面、左面、右面,就归纳出山石的三大结构(板书:归纳)。这样的归纳方法叫“石分三面”法。(板书:石分三面)三字,在中国文化中是个虚词,多的意思

。山石在自然界被风吹、日晒、雨淋,体面非常复杂,但是,只要同学们知道石分三面的道理再复杂的结构也不怕。教学意图:通过视觉、触觉的体验,了解山石的特点;理解山水画中“石分三面”的传统表现方法。3、发现山石纹理“同学们可以用手指蹭一蹭山石,你有什

么感觉?”仔细看一看,在山石的表面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纹理教师小结:大自然中的山石因为质地的不同,被塑造得凹深凸浅,有的坑点多、有的裂纹多,(板书:纹理)山石的纹理极具个性和美感。山水中是怎样画山石纹理的?三、欣赏佳作1、(放大局部)请看看画中的山

石纹理,笔触是什么样子的?山石的肌理质感教师小结:画家用浓淡干湿不同的墨点表现山石的纹理。这样的表现方法叫皴法(板书:皴法)。皴法是中国画非常重要的技法。2、(截取画面)我将画扩大,仔细观察自然的山与

画中的山,哪里相同?再看看那里不同。教师小结:画家笔下的山石,对形状、纹理进行了艺术加工和美化,将山最有特点和最美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这幅画是张大千画《庐山图》中一个小小的局部。让我们欣赏一整幅作品74、欣赏张大千的巨幅《庐山图》(诗配画)这幅作品气势磅礴。层峦叠嶂,紫气缭绕。真实横看成

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同学们觉得画的怎么样?教师小结:张大千在画庐山图时年事已高,可是他太爱庐山的美景了,于是不顾病重的身体进行艺术创作,画中不但表现了庐山的奇峰秀岭,笔墨之间更融入了画家对庐山的情感。情景交融的山水画真美。教学意图:通过佳作欣赏,使学生了解山水画精髓。

从局部入手,再到巨幅作品,逐步使学生认识笔墨技法、情趣。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以及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和民族的底蕴。四、探究皴法古代画家根据山石的纹理特点,创造了很多皴法。我们学习学习。1、游戏连连看⑴同学们看看学习资料,请

和你的同学一起玩个连连看的游戏,找出规律。⑵学生汇报说说你们的答案和依据?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画家笔下的皴法,是为了表现山石的面貌。不同的山石,用不同的皴法,不同的皴法,画法也就不同。2、有趣的皴法皴法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皴法的名字还特别有趣。同学们猜一猜皴法的笔触与

名字之间有什么联系?教师小结:皴法的名字用笔触的形状命名。“石与皴合,皴自石生,皴法只从纹理中提炼而成的。(板书:提炼)教学意图:了解传统皴法,理解皴法功能。五、实际应用8过渡语: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可真足呀,一下子就了解了山石的结构特点和皴法的表现。下面我们来画一画山石。1、教

师演示:板书:石(完成课题:用毛笔写石字)画石头要像写毛笔字一样,起笔、落笔、转笔、顿笔,笔笔有力。⑴山石的造型首先用线造型要有粗细、虚实、起伏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可以把石头进行艺术美化,看这里处理得这里高一点,哪里低一些,这块石头就像一块如意的造型,山石的

就更美了。中国画用线非常讲究,线造型的独特之处就是形简意丰。一条线就可以表现出山石结构的转折变化。⑵山石的皴法画山石的纹理,要抓住特点。这块山石的整体感觉是结构清晰,石质坚硬。所以用斧劈皴最合适它的质感。(教师在试笔纸上画一笔大斧劈)。但是根据它的

纹理中最突出这几块,用大笔触不合适。怎么办呢?谁给老师出出主意?用笔要力度小一些(教师在试笔纸上画一笔小斧劈)。这样的笔触才能把这块山石的真实质感表现出来,同时笔触有浓淡干湿的变化,形式美感也很强。我们不能一味的复制古人的皴法,

要从实际出发,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个性的笔法。画的时候我们既要又要表现体面关系,注意大的转折。侧面多表现,顶面少用笔,这样可以表现山石的阴阳向背,画出山石的才有体积感。同时注意小的凸起凹深,这样逐步的完成。用墨时也不要一直沾墨,把墨用

尽,墨色就会有深浅变化,笔也会随之出现干笔,最后还可以借助干笔擦一擦,增加石头的质感。这时的毛笔无墨、无水,可以沾清水淡墨染一染暗面,增强质感。2、学生体验同学们请你也来画一画山石吧。作业要求:⑴石分三面表现结构⑵利用赋有独特形式美感的皴法表现山石纹理9教师巡回辅导3、作业

评价展示结构清晰、皴法生动、笔墨灵活的作品。六、艺术创作过渡语:其实这样一幅山石,我们还可以点缀小景,稍加变化,一石变成了一山。境界也就深远了。我们在上面落款、钤印,这样一幅创作就完成了。1、欣赏学生作品我们来欣赏一些作品。这些作品对你有什么启发?说说你的创作想法。2、学生

创作,教师辅导请同学们把你的创意画一画。画好了就可以将自己的作品贴到前面了。作业要求:点缀小景,创作出有意境的山水画。教师巡回指导,寻找典型作业。3、作品展示⑴展示自己的作品。欣赏同学作品⑵介绍自己的作品;评价同学的作品;说说自己的收获。教学意图: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皴法既能

客观表现山石质感,又是画家的风格和审美追求的表现。七、拓展升华“通过今天的探究学习,同学们能从最普通的山石中,发现美,能用知识技能表现美、创造美。你们就像的山石一样,外表虽然普通,但是内心充实。你们具有

像山石一般坚韧、沉静、独立、乐观的品性。非常荣幸认识大家。谢谢!10板书设计山石之美归纳提炼石分三面皴法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一)针对学生的评价:1、是否能分析、概括山石的结构、肌理。2、是否真正掌握了山石的皴法。3、能否能运用总结的规

律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4、能否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当中。(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1、是否能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向全新的教学观念靠拢。2、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3

、是否充分发挥国画课的育人功能,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4、是否重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创造美和鉴赏美的实践,使学生的艺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提高分析能力,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有所收获。

(三)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主动地获取知识。2、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否掌握概括基本形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3、学生的作业效果:是否能正确书写今天所学内容。教师作品结构纹理11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量规:项目A级B级

C级个人评价组长评价掌握方法情况能归纳山石结构,掌握了山石纹理的皴法。。能理解老师讲授的方法,并能在别人的帮助下运用。不太明白老师所讲授的方法。合作学习情况善于与他人合作,虚心接受别人意见,共同完成小组活动内容。能与人

合作,并能接受别人的意见。缺乏合作意识,难以接受别人的意见。参与讨论情况能勇于表达自己思考的结果,并能积极与同组人展开讨论,形成最终结果。能与人讨论,也能简单说出自己的观点。没有自己的观点且不愿意与他人讨论。完

成作业情况能正确表现山石皴法,并进行发挥创作。基本完成今天的练习,但优点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不能正确理解讲授内容,绘画效果欠佳。通过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还存在哪些疑惑?你对书法学习还有哪些感悟或启发?总评: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12教学设计特色:

课注重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注重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形成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能成为未来的学习的基础。在掌握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讨论、体验

、贯穿整个课堂。纵观整个活动从设计到实施,我的教学特色如下:1、从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学生。通过欣赏感悟、自主探究、理解知识,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2、通过山石的学习,潜移默化的渗透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文化的渗透。以石见山,以小见

大;以写生为基础、以创意为发展,注重国画文化的传承,提升学生的审美认识。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54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