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美术【人美版】(常锐伦)五上《第7课 偶戏》教学设计3.docx,共(2)页,19.595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2693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偶戏》一、教材分析偶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是兼有视听之娱的表演艺术。深受广大民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喜爱在民间流传极广。本课属“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设置本课意在通过学习了解偶戏的发展历史、丰富多彩的表演形态和千变万化的任务造型吸引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学生通过欣赏、感受、设
计、制作、表演等过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感受民族艺术的魅力。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有关偶戏的文化以及发展,欣赏不同表演形态的偶戏,了解偶人的造型特点及表演特色。2、能力目标能根据自己喜欢的故
事,选择不同材料制作布袋偶并合作表演。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从而体验民族传统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喜爱民间艺术的情感。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偶戏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魂宝及偶戏的种类。教学难点资料的巧用,让偶人
动起来,并利用偶戏人物表演。五:设计思路通过观看偶戏表演直接导入本课并激发学生对偶戏的兴趣。了解偶戏的起源及发展。让学生感受、了解不同偶人的不同造型特点,了解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调整学生情绪准备上课。二、在观看老师
表演《年》的故事,初步了解偶戏。三、出示课题,《偶戏》并介绍偶戏是融合了造型、动作、对话、服装绘画、舞蹈等于一身的表演艺术。古代人把偶戏叫做傀儡戏。解释傀儡的意思。四、偶戏的发展历史1:了解偶戏的起源(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创立的?)是师总结:兴于汉、盛于唐、繁于宋师出示图片,一一讲解结论的
依据。A:秦的俑和汉墓木偶都是陪葬品,偶是什么时候与戏曲有关联的?(讲述陈平解围)的故事B:唐代偶戏形成了众多表演种类C:宋形成表演体制——宫廷和民间2:偶戏的发展走向偶戏的发展是由北向南传播和北方游牧名族的喜爱和传播有关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
的不同分为木偶戏和影偶戏两类。我国著名的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五、了解偶人的种类和造型特点。(1)杖头木偶演示操作方法。观察表演者的位置(实物演示)(2)布袋偶手控制,表演者在下方,外形小巧(3)铁枝偶铁枝来操纵动作完成。人
在后边(4)提线偶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分析:都是木偶戏,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的地方?总结:文化不同,地域风俗不同,还受当地戏曲和语言的影响。(5):皮影戏问:和木偶的不同?为什么用皮不用纸?和剪纸的不同?
色彩的特点?师生分析总结不论是木偶戏还是影偶戏。它们精美的造型不仅仅是一种表演的道具,还是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它们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技艺也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精神文化
。六:小组讨论:木偶戏的魅力在哪里,为什么经久不衰?生讨论回答:表演的形式亦真亦幻造型:夸张而写实动作:机械而连贯七:欣赏各国的木偶讨论:中国的木偶和国外的有什么不同之处?师总结:中国木偶受传统文化及地域性的影响,更含蓄内敛。而国外的木偶更加夸张、幽默、奔放、活泼。和各自
的国家文化有关。八:多元的现状如今各国是一个开放的状态,我们的偶戏可以走出去,外国的也可以走进来。各自木偶的文化相互借鉴着,互相融合着,学习着,这也是一种多元化的状态。扩展:当今在网络、电视、游戏充斥着的信息时代,
这种传统文化也在渐渐的失去它的生命力、我国把偶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不仅仅是为了我们更好保护这种技艺,也是希望我们能够更好的传承和传播这种文化和技艺。也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能爱上这份古老的传统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