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SAS》教学设计3-八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doc,共(5)页,1.288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267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题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二)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两边一角”条件下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掌握基本事实: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会SAS简单应用重点:“边角
边”条件的推导过程难点:“边角边”判定条件的应用一、引导预习学法指导:认真阅读课本41-43页,完成下列小任务。1、画一个三角形,使三角形有其中两边长分别为1.5cm和2.5cm,一个内角为30°.试一试你能画出几个?2、学生课前操作,课
上交流:(1)用刻度尺,三角板和圆规画一个ΔABC,使AB=2.5cm,∠B=30°,∠B的对边是1.5cm,三角形有几种?你从中发现了什么?(2)长度1.5cm和2.5cm的两边的夹角是30°的三角形有几种?你从中发现了什么?二、激趣引出课题思考:利用全等判定知识,做个测量工具,测小
口瓶子内径三、探索SAS定理1.教师分情况实物投影学生的图片2.课上交流: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上面哪种条件的三角形能完全重合(全等)?3.概括:如果两个三角形有及其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
称SAS(或).教师活动1:电脑动画演示画:△ABC使AB=10cm,AC=8cm,∠DAB=45°再次印证学生课前操作的结论教师强调2:证明书写格式:在△ABC和△A′B′C′中,∴△ABC≌△A′B′C′(SAS).师生共
同总结易错点:没SSA定理四、基础再现,熟悉定理学法指导:根据基础学习部分的内容,完成下列小题。1.根据题目条件,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否全等.(1)AC=DF,∠C=∠F,BC=EF;(2)BC=BD,
∠ABC=∠ABD.(第1题)2、完成填空①已知AB=A′B′,BC=B′C′,那只要再知道____=____,就可以根据“SAS”得到△ABC≌△A′B′C′②已知AB=A′B′,∠A=∠A′,那只要再知道=____,就可以根据SAS得到△ABC≌△A′B′C′
五、学以致用例1已知:如图,AD=CB,AD∥BC.求证:△ADC≌△CBA.变式1变结论:若求证改为:∠B=∠D,AB=CD变式2变图形:已知:如图,DE=BC,DE∥BC,AE=FC.求证:△EDF≌△CBA教
师启发学生感悟:叠加边,两条长线段有重叠部分,若重叠以外的部分相等,往往正面全线段相等。简言之,由AE=FC能推导AC=FE变式3添条件:已知:如上图,DE=BC,DE∥BC,添加一个条件,就可以根据SAS得到△EDF≌△CBA六、课外拓展从1题、
-----变式到2题1题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图中已知,公共角的作用2题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图中叠加角的作用,并类比叠加边学习。七、解决生活问题1、小红做的内径的工具如图(1).其中,AB=CD,AB,CD的中点O被固定在一起,AB,
CD可以绕点O张合.在图(2)中,要想知道玻璃瓶内径是多少,只要量出AC的长就可以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把你的理由说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学法是:每一句生活用语先翻译成数学用语,再去解答2.变式:如果我们会测小口瓶子的内径,那么想测两
岸不容易到达的河宽呢?同学想方法,体会转化八、挑战难关,中考体验1.(中考.广州)如图,a,b,c分别表示△ABC的三边长,则下面与△ABC一定全等的三角形是()2.如图2,△AOB和△COD全等吗?如果全等,请给出证明。3.如图,在△ABC
中,AB=AC,AD平分∠BAC,求证:△ABD≌△ACD.证明:4.已知如图,AB=AC,AD=AE,BD与CE交于点O。求证:∠B=∠C九、回顾反思应用“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三点注意”:1.注意顺序:“SAS”,实质和形式书写都必须满足2.注意图中
条件:公共边、叠加边、公共角、叠加角、对顶角3.注意:证线段等、角相等,常用途径是证三角形全等十、课堂检测ABCDEO学法指导:综合运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解答下列各题。1、如图3,已知AD∥BC,AD=C
B,证明:△ABC≌△CDA.2、如图4,已知AB=AC,AD=AE,∠1=∠2,证明:△ABD≌△ACE.3、已知:AD∥BC,AD=CB(如图).现有条件能证明△ADF≌△CBE吗?如果能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能,那么还需添
加怎样的条件才能证明?并写出证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