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美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0课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PPT课件1.ppt,共(46)页,5.621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2574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后母戊鼎(商)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什么是青铜?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有的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红铜加了锡、铅以后,
使铜的熔点降低,硬度加强。因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我们该怎样来欣赏青铜器呢?欣赏的基本方法(1)从造型上来欣赏(2)从纹样上来欣赏(3)从文字上来欣赏莲鹤方壶(春秋)•壶。盛酒器,亦可盛水。•青铜壶的制作上起殷商,下至秦汉,商代前期
方壶较少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制也不断变化,大多为圆形。•莲鹤方壶于1923年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县城关李家楼春秋郑国国君大墓,共出土一对。该墓的时代应为春秋中期偏晚,经过发掘,“郑公大墓”出土了完整的青铜器近百件,另外还有玉器、陶器等数百件文物,史称“新郑彝器”。专家们认为,这
批文物是郑国王室的祭祀重器,其主人可能是郑国国君子婴。927年,河南省成立了河南省博物馆筹委会,这批历经周折辗转的青铜器文物成了河南省博物馆的首批“镇馆之宝”,开启了河南文物事业之路。有人这样说,“先有郑公大
墓,后有河南博物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保护国宝免遭劫掠、破坏,“新郑彝器”又几经辗转,费尽周折得以保存。左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莲鹤方壶为一对两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细的差别,故宫藏高125.7厘米,称“立鹤方壶”,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厘米,称“莲鹤方壶”
。两件方壶的重量相同,均为64.28公斤,口为方形,长30.5厘米,宽54厘米。右图:河南省博物院藏壶身为扁方体,壶体四面还各装饰有一只神兽,兽角弯曲,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身作鳞纹,头转向外侧,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
卷尾兽和壶体上装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互相呼应。壶盖被铸造成由10组双层并列的青铜莲花瓣的形状,一圈肥硕的双层花瓣向四周张开,花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在莲鹤方壶的整个装饰工艺中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堪称是春秋时
期青铜工艺的典范之作。莲瓣的中央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盖,上面有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仙鹤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翘首望着远方,造型灵动。莲鹤方壶的铸作方法分铸法莲鹤方壶是用泥土作模型,经焙烧,翻制陶范,零件分别预铸,整体合铸而成的。莲鹤铸在一块平板上,可以单独取
下。二十个莲花瓣预铸,再与盖的主体范拼合浅铸,双耳及杯、腹四角飞龙,颈前后蟠龙以及二龙足,都是预先铸成,再与器的主体合铸。壶顶的仙鹤和双龙耳与器身主体都是采用分铸法。这种在器壁处预铸凸榫、插入附件内的做法,也是春秋战国时期较为常见的焊接方式。它也反
映了当时青铜器上动物造型肖像化的潮流。中文名出土时间莲鹤方壶1923年出土地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馆藏点北京故宫,河南博物院所处时期春秋时期文物级别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皿方罍一九
一九年被湖南省桃源县农民意外发现,后经买卖流失海外、盖身分离近一个世纪后才完罍归湘。通高越八十八厘米,庑殿顶形器盖上铸有“皿天全父乍尊彝”铭文。全器雄浑庄重,纹饰精美,是晚商青铜器鼎盛代表之作。罍是古代一种大型盛酒器和
礼器,诞生于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至春秋中期,绝迹于战国时期。青铜罍在历史上流行时间较短,尤其是方罍更是十分稀少。器身则为“皿作父已尊彝”六字铭文器盖刻有“皿而全作父已尊彝”八字铭文皿则源于皿方罍器盖和器身铭文的第一个字全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夔(kuí)龙纹、凤鸟纹。罍的下半部是
个缶字,属于盛酒器。罍多用青铜制造,有圆形和方形两种,而皿方罍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方罍之王”。“皿”是器主族氏名,“而全”才是器主名字,“己”,是器主“而全”先父受祭拜的庙号之名。皿是商周时期的一个很有影响的大族,1977年陕西陇县
韦家庄发现了一件皿氏族人的青铜簋,年代与皿方罍相同。这件簋出土于一座西周贵族的墓中,其主人与皿方罍的主人,显然是同族人,“而全”与他的父亲当是商周之际,身负某种使命来到湖南的周人。皿方罍百年流转历程1919年出土湖南桃源县1
925年驻军团长周磐私藏1956年移交湖南省博物馆1924年长沙1928年前后上海20世纪30年代法国巴黎20世纪40-50年代日本2001年美国佳士得拍卖会法国买家拍走2014年美国佳士得再次进行拍卖中国洽购成功至今2014年3月19日,在各方善意的促成下,代表团以低于预
计拍卖成交价一半左右的价格(2000万美元)的代价促成此青铜重器“身首合一、完罍归湘”。根据协议,皿方罍将由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今后不得出现在任何拍卖会上。2014年6月28日,结束了近一个世纪海外漂泊的商代青铜
器皿方罍的器身与器盖在湖南完成合体,至此身首合一。中文名出土时间皿方罍1919年出土地湖南省桃源县馆藏点湖南省博物馆所处时期商朝文物级别国家一级文物皿天全方罍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四羊方尊(商)方尊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肩、腹部与足部作为一
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有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全体饰有细雷纹。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文化寓意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羊成为青铜重器着力表现的对象,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先秦时期,人们对羊的个性有两个归纳:善良知礼;
外柔内刚。羊“跪乳”的习性,被视为善良知礼,甚至被后世演绎为孝敬父母的典范;外柔内刚也被引申出许多神圣的秉性,传说的始祖皋陶敬羊,《诗经·召南》中也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说法。羊最通俗或民间化的象征意义便是“吉祥”,至少从汉代开始,羊就与吉祥联系在一起,汉代瓦当、铜镜等铭刻中多见“宜
侯王大吉羊(祥)”铭文,吉祥有时直接写成“吉羊”。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仍中国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
,一气呵成,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何尊为西周青铜酒器,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据考古学者分析,四
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既掩盖了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四羊方尊的铸作方法分铸法中文名出土
时间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地湖南宁乡县炭河里遗址馆藏点中国国家博物馆所处时期商朝晚期文物级别国家一级文物、十大传世国宝之一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2013年08月19日,四羊方尊被确定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名单
凤鸟纹龙纹兽面纹饕餮纹云雷纹青铜纵目面具(商朝)这件有“千里眼”、“顺风耳”之誉的大型青铜纵目面具。B型青铜纵目面具64.5cm138.5cm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纵目人像。短鼻梁,鼻翼呈牛鼻状,向上内卷。桃
尖状双耳甚大,向两边充分伸展并向上耸起,有飞扬之势。额部正中则为一方孔,可能原补铸有精美的额饰。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呈极度夸张,呈柱状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口阔而深,口缝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三星堆遗址三星堆遗
址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对研究早期国家的进程及宗教意识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西南地区一处具有区域中心地位的最大的都城遗址。它的发现,为已消逝的古蜀国提供了独特的
物证,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三星堆三星堆创造和打破了许多的世界纪录、中国纪录,其中多项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之最、中国之最。•世界上最早、树株最高的青铜神树。•世界上最早的金杖。•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被称为铜像
之王。•世界上一次性出土最多的青铜人头像,面具。达50多件。①青铜神树:高384公分,三簇树枝,每簇三枝、共九枝,上有27果九鸟,树侧有一龙缘树逶迤而下。具推断可能为古神话传说中扶桑树。③青铜大立人像:通高262公分,重逾180公
斤,被称为铜像之王。②商金杖:长142公分,直径2.3公分,重700多克,上有刻划的人头、鱼鸟纹饰。①②③中文名出土时间青铜纵目面具1986年出土地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古遗址馆藏点三星堆博物馆所处时期商朝文物级别国家一级文物三星堆
文物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物,属世界文化遗产范畴。妇好鴞尊(商)妇好鴞尊妇好鴞尊是作为容酒器的尊,通高46厘米,重16.7公斤。内壁铸有“妇好”二字的铭文。鸮,又叫猫头鹰,在古代中国,猫头鹰昼伏夜出的天性、击而必中的本领,自然让其成为“战神”的象征,此尊以鸮作生
活原型,宽喙高冠,圆眼竖耳,头部略扬,挺胸直立,双翅敛羽,两足粗壮有力,同垂地的宽尾构成一个平面,给人沉稳之感。鸮首后部有一呈半圆形的盖子,其上饰以立鸟及龙形钮。装饰着兽首的鋬(即把手)安在鸮背。妇好鸮尊出自中国商朝晚期,是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之一。该器造型实用、纹饰精巧,具有极高的
艺术欣赏价值。该件鸮尊,英姿飒爽、雄壮威武,细细观察它身上的纹饰,主纹高出器物表面,阴线的刻纹相辅,整件鸮尊的纹饰主次分明,有着鲜明的层次变化,具有商代铜器的大气肃穆和独特的神韵。因而,商妇好鸮尊能被推选为中国历史博物
馆“九大镇院之宝”。妇好鴞尊的主人—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第一任王后。是我国有历史记录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甲骨文)可查的女英雄。妇好出身贵族,非常美丽,尤其善作战,在守护领地开疆扩土方面立下了赫赫战绩,深受武丁的宠爱,武丁给她划分了封地。妇好在自己的封地上,就是一切的主宰,
她主持封地范围内的一切事务,拥有田地的收入和奴隶民众。她还向丈夫武丁交纳一定的贡品,一切都按照国王和诸侯的礼仪来办理。妇好的封地也一定是商王朝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可惜由于积劳成疾,妇好在三十三岁时就去世了。中文名出土时间
妇好鴞尊1976年出土地河南省安阳市商王室妇好墓馆藏点河南博物院所处时期商晚期文物级别国家一级文物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曾侯乙编钟(战国)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
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
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编钟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
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
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长748CM,宽335CM,高273CM,重达2567公斤,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检测结果显示,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
中心音域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奏响三次第一次奏响:1978年编钟演奏以《东方红》为开篇,接着是古曲《楚商》,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最后以《国际歌》的乐曲为落幕。第二次奏响:19
84年演奏了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创作曲目《楚殇》以及《欢乐颂》等中外名曲。第三次奏响: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创作大型交响乐《交响曲1997:天·地·人》时,由国家特批再次敲响了编钟。中文名出土时间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地湖北省随州市馆藏点湖北省博物馆所处时期战国时期
文物级别国家一级文物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与你的家人一起,走进青铜艺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