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鉴赏6.1 (含详解).ppt,共(26)页,1.281 M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208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讲“三管齐下”读懂诗歌准确答题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在二轮复习中应继续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这仍是备考“古代诗歌阅读”的首要任务。1.利用选项信息——最快捷的路径。选项3对1错,错的那一项也仅在细节处设误,所以选项相当于带有“瑕疵”的诗歌赏析,故善于利用选项信息,
对于快速疏通诗意有很大帮助。【例1】(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
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提示信息】A项是对诗歌第一、二句诗人观点的概括,有利于我
们把握其观点。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皈依,形成鲜明的对比。【提示信息】B项是对诗歌第一、二句表达技巧的赏析,有利于我们把握诗人的追求。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提示信息】C项是对诗歌第三
、四句诗人来意的委婉隐晦的表达,有利于我们把握其形象。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提示信息】D项是对七、八两句诗人对待恩惠的态度的概括,有利于我们把握文意。“受恩必报”错误,诗歌尾联表达的诗人对
待恩惠的态度是接受恩惠需要有理由,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2.“四角度”读懂诗歌——最直接的路径。(1)看标题。古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唐人作诗,最重标题。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或表现感情基调。此外,诗题还可能会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
阳);可能会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重要的信息。(2)析注释。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
助读懂诗句;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3)读正文。①抓景、事、人,推导诗歌主旨。读诗歌时,要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歌中出现的景物、事物、人物,通过对景、事、人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歌的主旨。②抓尾句,揣摩
诗歌感情。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读诗歌时可从尾句入手,更易于把握诗歌的主旨与情感。(4)抓情语。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如2018年浙江高考
《送王昌龄》第二句中的“多暮情”、第四句中的“孤”、第十三句“叹息此离别”等,都是“情语”;如2019年天津高考《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中的“苦飘零”“嗟叹”等,都是“情语”。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
是尾联,词的下阕。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当然,不是诗中所谓的“情语”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这时就需要我们调动对整首诗的感受,以及时来把握整首诗的
情感与局部的情感表达。【例2】【例3】(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
道宁:北宋画家。【阅读流程】步骤内容一看标题——初判题材“题许道宁画”指诗人给许道宁的画题的诗。由此可见,这是一首题画诗。二析注释——了解背景,提取信息陈不义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前期清新明快,后期雄浑沉郁;同时
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豪放处尤近于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步骤内容三读正文——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读懂诗歌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如果诗歌提供的外围信息(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重难点字词释义等)并丌充分,我们就需根据诗歌内容来整体把握了。此诗首、颔联写画中山水,尺幅有万里之势;颈联写暮景,回应“苍然”;尾联写作诗,谓画中景非笔墨所能传出,既极赞画之神妙,又自惭诗之拙。此诗起笔突兀,通体气势雄浑,很有杜意。步骤内容三读正文——联想
、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首联起笔两句,就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画中山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化实为虚,意境全出,比正面、直接地说画山似真山要婉曲有味得夗。颔联承接一、二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
,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掩饰丌住的赞叹溢于言表。步骤内容三读正文——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颈联写画中之树、云,物不心互相感发,景物中含有作者浓浓的主观情感。尾联作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丌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的开拓。全诗写景兼抒情
,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淡中见新奇。步骤内容四抓情语——抓住表情词语,晓明题旨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通过对画面深远意境的玩味,表达了诗人对这幅画的极高评价。正文翻译成品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山水,苍苍茫茫的是哪一
个郡的山?一向都是万里无边的意境,今却画在尺幅丌大的一窗间。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孤零零的云朵还没有落下去。这幅画中含有丌寻常诗句,吟咏丌断也体会丌出其意境。3.对诗家语“咬”“嚼”“泡”——最牢靠的路径。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在景与情构成
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对于那些无标题(或标题不含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例如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梦江南》:“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
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学生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又名“江南好”)所迷惑,以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致。这样一来,作品的基调完全反了,回答任何问题皆是枉然。这首词中“江南好”是事实,“城阙嵯峨”也是事实,仿佛高峻威严的形
象呼之欲出;但词人笔锋一转,“陵前惟石马”“陌上有铜驼”两句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
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词)。如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中把它翻译两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