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3-八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doc,共(4)页,51.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191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等腰三角形》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要素分析1、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它的轴对称性,这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初中
数学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掌握探究特殊图形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打下扎实的基础。二、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形成过程,能够掌握和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数学思考:在研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
念,经历借助图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www.renjiaoshe.com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包括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教学难点:三线合一的理解和运用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四、教法与学法:采用探索发现法完成教学,在教学中以
学生参与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演示,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符合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接受性。五、13.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探索等腰三角形判
定定理.(2)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2、过程与方法(1)师生共同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逐步加深对定理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探究,体验到学
习知识的乐趣,思考的魅力,逐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2)经历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和正确应用.难点:一个三角
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的正确文字叙述.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师生问答探究教学法数形结合法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PPT、视频、Flash动画)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1、复习旧知,回
顾思考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回顾:性质定理证明方法是什么?思考: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是等腰三角形?(1)老师提问学生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老师提出问题(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话会具备以上性质,那么怎样的三角形才
是等腰三角形?)引发学生思考;(1)由旧知引入新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5分钟2、讨论分析,论证猜想已知:△ABC中,∠B=∠C求证:AB=AC教师追问解题方法作底边上的高可以吗?作底边中线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
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数学符号语言:在△ABC中∵∠B=∠C∴AB=AC(等角对等边)思考:与等腰三角形性质进行比较看有什么区别?“三线合一”的逆命题也成立在△ABC中①AD⊥BC,BD=DC②AD⊥BC,∠BA
D=∠CADAB=AC③BD=DC,∠BAD=∠CAD(1)教师用ppt展示学生所猜想的判定方法,提示学生能否利用上节课证明性质的作辅助线方法来证明该判定定理;(2)老师讲解方法一:作顶角平分线,并追问学生其它方法;(3)老师特别指出作中线的方法,提醒学生常犯错误(利用SSA或ASS证明两个
三角形全等)(4)老师总结以上所证明的判定方法,并提出“三线合一”的逆命题同样成立(此知识点教材未提及,教师点到即止,不详述)(1)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经历了一个类比、推理、探究、归纳、证明的认识图形
的全过程;(2)教师示范学生常犯错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我反省能力。20分钟ABCDCBA3、课堂练习,师演生学例1、在△ABC中,已知∠A=40°,∠B=70°,求证:AB=AC.例2、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沿着对角线折叠,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1)由“等角对等边”通过对角的计算来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2)让学生通过折叠、空间想象得出角之间的关系,从而判定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1)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推理论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比上节课知识解决例1及例2让学生感受到
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加深对旧知印象的同时巩固新知;10分钟4、梳理反思,布置作业1、小结: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2、布置作业:练习本:课本79页练习题第3、4题.(1)学生畅所欲言,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谈收获,
谈体会,并结合本节教学目标,发现在学习中学会了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去归纳,用ppt演示本节教学目标及小结。(3)教师布置作业,使得新知得到及时的加强巩固。(1)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系
统的认识。(2)培养学生养成及时梳理反思的习惯。5分钟5、课后反思:本节课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继续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类比之前学过的性质定理推理的方法,仍然将问题转化为判定两个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问题上,通过多种添加辅
助线的方法将问题简单化,图形化,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们能够积极探寻添加辅助项的方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学只是进行处理,对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和认识。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