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用图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doc,共(5)页,94.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166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教学设计课题名称《§5.4.2用图表表示变量间的关系》科目数学教材内容分析青岛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是初中函数知识的基础,而第四节《§5.4.2用图表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又是函数学习的基础。相比之后要学习的解析式法、图像法,本节课用表格表示更为具体
,易于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变量之间的变化趋势,因此表格法是为进一步学习解析式法,图像法作准备的。因此本节课重在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变量和常量的概念,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际问题理解自变量、因变量和常量的含义,经历实验的过程学会利用
表格收集、表示、分析数据的方法,从中体验变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由浅入深地渗透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建模中归纳概括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学习了探索规律,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基础上,通过
表格形式来理解变量、自变量、因变量这些概念。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分组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具备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此前几乎没有通过实验学习数学知识的经验,因此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需要老
师的示范和引导。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②学会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从中分析两个变量之间变化趋势。③通过观察弹簧长度变化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测量、读取数据,并制作表格统计数据分析数据的技能。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情景式课堂
,引导学生发现实际情境中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初步建立观察变量的意识。②�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从表格中收集的数据,分析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③�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自主完成实验操作,汇报实验结果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①让学生通过了解数学的知识,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②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③在动手实验活动中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从而进一步关注并提高学生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数学核心素
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从表格的数据中分清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教学难点:①对表格所表达的两变量关系的理解;②实验操作,制作表格。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合作学习法,实验法,情境教育法,启发式教育
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与意图观看两会报道视频进行情境引入课题问题一:婴儿在6个月、1周岁时体重分别大约是出生时的2倍、3倍,2周岁、5周岁时体重分别约是半岁时的2倍、3倍.(1)上述的哪些量在发生变化?(2)某婴儿在出生时的体重是3.5千克,请把她在发育过程中的
体重情况填入下表:年龄刚出生6个月1周岁2周岁5周岁体重/千克(3)根据表中的数据,说一说婴儿从出生到5周岁之间体重是怎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知识点一:.在表格中,年龄x和体重y都在变化,它们都是____
__,其中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x是y是。例:李老师准备给今天上课表现好的同学准备一块德芙黑巧克力,看下表并回答问题:数量(人)123……20……x付款(元)163248……320……y(1)在这个问题中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还涉及
到什么量?(2)请将表格中的空白位置补充完整。(3)如果购买了x块巧克力,李老师需要付多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点评学生答案。引出自变量因变量的概念。观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由国家的变化导出课题,体现生活处处是数学,渗透德育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感知变量,引出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培养学生直观想象的数学核心素养。内容源于教材建立情景课堂,通过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感知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引入常量的概念,感悟由特殊到一般,具体
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感受变化趋势,为解析式表示变量之间关系作好少元(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知识点二:巧克力的单价一直没有变化。像这种在变化过程中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常量。实验示范:小明学习小组利用同一块木板,测量小车从不同的高度下滑的时间,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下表:支撑
物高度h(cm)1020304050…小车下滑时间t(s)…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1)在变化过程中,哪个量是自变量?哪个量是因变量?哪个量是常量?(2)如果用h表示支撑物高度,t表示小车下滑时间,随着h逐渐变大,t的变化趋势是什么?(3)根据变化趋势,估计当h=60厘米时,t的值是多
少。你是怎样估计的?小结: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学以致用:实验名称:弹簧挂重物实验分组:4-5人一组实验内容:我们在弹簧上不断地加上钩码,测量弹簧长度,分组完成表格,并讨论得出结果,汇报实验结果。拓展提高:在烧水时,水温达到100℃就会沸腾,下表是某同学做
“观察水的沸腾”试验时记录的数据:时间/min02468101214…温度/℃3044587286100100100…(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提问,巩固自变量因变量的概念,同时引出常量概率。板书播放实验,引导学
生感受变量之间关系,表格的表示。思考回答问题,认识常量。观看实验,同时学会记录数据铺垫,感受数学建模,以及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利用表格收集分析数据,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培养学生观察变量的意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据分析的数学核心素养。通过生生互动、分工
合作,观察弹簧长度变化,培养学生动手测量、读取数据,并制作表格统计分析数据的技能,并培养用数学语言概括总结的能力;在动手实验活动中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变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2)水的温度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3)时间为
8min时,水的温度为多少?你能得出时间为9min时水的温度吗?(4)根据表格,你认为时间为16min时水的温度分别为多少?为了节约能源,你认为应在什么时间停止烧水?课堂小结:1.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反映了变量
之间的关系?其中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它们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呢?2.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如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如何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对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等。作业布置:1.习题5.4.2:2、3.2.分小组设计一个小试验,用表格记录试验结果,并
根据试验结果设计几个问题。3.观看关于中国变化的视频,小组汇报祖国的变化。推荐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巡堂分组指导讲评引导学生回答,分小组动手实验,制作表格,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分小组展示汇报实验结果。完成练习,回答问题
量,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让学生从表格中获得变量的信息分析变量之间关系,并初步感受分段函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节能意识,渗透德育教育。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分享自己的一些体会,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再回顾,再梳理,再理解。巩固内化,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通过观看纪录片进一步进行德育渗透教。适当补充。布
置作业学生回答学生回家完成板书设计:§5.4.2用图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一、新知二、应用(一)概念例:自变量板书例题1.变量(取值范围)因变量2、常量(二)变量之间的关系1.观察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如何
变化的2.表示自变量(单位)从小到大因变量(单位)对应的因变量3.关系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小,因变量…教学反思本课是一节我们经常忽略的课,但是它的的确确起到引领函数学习的作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们立足于课标,同时也渗透了德育教育
,在数学课堂中把握机会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感。学生的动手实验也是本课的亮点之一,数学课中通过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结论也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
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