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湘艺版】四年级上册《(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PPT课件2.ppt,共(10)页,1.279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756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一首神秘的乐曲O(∩_∩)O哈哈~海顿《第九十四交响曲》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
精神的作曲家。被誉称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什么是交响曲1.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
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2.特征:交响曲是通过综合运用并挖掘各种乐器性能及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体现作曲家内心情感和思想理念的大型器乐套
曲形式。由交响乐队演奏,它实质上是交响乐队的“奏鸣曲”,但比奏鸣曲更富于表现力、更加富于恢宏的气势。3.作曲家:海顿作有交响曲一百余部,莫扎特作有五十余部,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被称为交响曲的不朽之作,舒伯特作有《未完成交响曲》等八部。浪漫乐派的其他作曲家如柏辽滋、舒曼、门德尔松、
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鲍罗廷、德沃夏克、西贝柳斯、布鲁克纳、马勒等均作有著名交响曲作品。惊愕的故事:在18世纪时期,上流社会的贵族们,以欣赏交响乐来显示她们的身份。其实,他们听不懂海顿的大作,经常在音乐会上打瞌睡
。对此海顿非常生气,对人们说他要写一部“惊醒音乐”吓她们一下。消息传出后,海顿1792年3月24日在汉洛威大会堂首演,那天音乐厅坐无虚席,大家都想听听他会出什么奇招。然而一个乐章过后,海顿那流畅自入的音乐仍然没有很大的变化。这时贵族们又在昏昏欲睡了。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
发出非常强烈的声音,好像惊雷突起。把那些正在打盹的贵妇们吓得慌乱一团,她们还以为地震了呢,有的甚至突然从椅子猛起,直窜门外,然而音乐仍然安稳的进行。贵族们出了丑,海顿很快活,傻了眼的贵族们被惊醒之后,也哈
哈大笑。此后,人们便将海顿的第九十四首交响曲称作为《惊愕交响曲》。告别的故事:第四十五交响曲海顿的主人尼古劳斯亲王在建造艾斯特哈萨宫的时候为乐手们专门准备了居住场所。而亲王为此则制定了一条不近人情的规定——管弦乐团的团员和杂役们都不许携带家属进入。17
72年夏天,亲王再次拖儿带女来到位于郊外的艾斯特哈萨宫避暑度假,随行的自然包括自己的宫廷乐队。由于有那条律令的存在,所以整个假期多数的乐团乐师们几乎都只能住在宫殿里,无法与自己的家人见面。虽然他们非常想念自
己的父母儿女,但亲王似乎丝毫没有打算离开这里的意思。慑于主人的威严,乐手们又不敢亲自去向亲王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只能求助于乐长海顿。海顿也是左右为难,一方面他不能得罪自己的主人尼古劳斯亲王,另一方面又深切体会到自己下属思念家人的情感。结果聪明的海顿灵机一动,便创作出这首著名的《告别交响曲》。
不久之后作品创作完成,采用代表孤寂的升f小调,在海顿的指挥下全体乐师为亲王演奏这首新作。第一乐章是精神抖擞的快板音乐,接着是是温和宁静的第二乐章和明亮的小步舞曲乐章,但最后的第四乐章却是耐人寻味的。起初是悲切而急速的曲调,但中途却骤然平静下来
!音乐的节奏趋于缓慢,且越来越宁静,乐手们按照预先的安排,逐渐离开自己的座位。亲王和在座的观众看着乐师们悲戚的表情只觉得莫名其妙。首先是乐团的第一双簧管和第二法国号乐师把谱架上的蜡烛吹熄,拿着自己的乐器离开了舞台。不一会儿,低音管的团员也退去了,接着第二双簧管、第一法国号和低音提
琴也相继默默离去,舞台上越来越冷清。随后大提琴走了,小提琴也跟着退去,中提琴也不见了。最后只剩下两位第一小提琴仍然留在台上,面无表情地用微弱的琴音把最后一段旋律演奏完,然后也吹熄蜡烛离去。舞台终于变得一片寂静,气氛非常凄凉。随后的故事则充满戏剧性,其他观众虽然因此而发愣,可是亲王却了解这首交响曲中
所暗示的寓意,他终于明白团员们想早一点回去和家人团聚。他马上到团员休息室,宣布明天大家可以放假回城。第二天,海顿在大伙儿的感激声中,面露笑容,和团员们一起踏上回家的路。他用自己的极具智慧的音乐,赢得了乐师们的尊重,
更为后人流传下这样一部独特的交响曲作品。海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