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苏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碧野金山》教学设计.doc,共(11)页,465.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545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二单元《碧野金山》【单元分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都有别具风格的音乐文化。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都有“歌舞海洋”誉称。藏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歌舞,很有代表性。他们的民歌和舞蹈具有鲜明的特色,并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
教学内容】听牧歌在那东山顶上唱小黄鹂鸟小巴郎,童年的太阳歌表演小巴郎,童年的太阳采集与分享【单元目标】1.通过欣赏民族音乐,演唱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跳民族舞蹈,了解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2.能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
曲《小黄鹂鸟》和《小巴郎,童年的太阳》。蒙古族民歌《牧歌》和《小黄鹂鸟》分别是长调与短调音乐的代表,可以对比学习,更深入地体验蒙古族民歌的特色。《小黄鹂鸟》是二部轮唱,练习应有所侧重。能用新疆手鼓的典型节奏为歌曲《小巴郎,童
年的太阳》伴奏。3.新疆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比较长,而且节奏较为复杂,很适合歌表演,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手鼓动作和新疆舞蹈动作,让表现形式更为丰富。藏族歌曲《在那东山顶上》,欣赏时应关注深远悠长的音乐风格。可结
合“采集与分享”,在课前搜集和西藏有关的歌曲,在课上跟同学交流,充分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牧歌【教材分析】无伴奏合唱《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作者瞿希贤根据海默
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成无伴奏合唱曲,使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不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为充实,意境得到升华。由于这首无伴奏合唱较原民歌更加丰富、
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并成为无伴奏合唱的珍品。【教学目标】1、通过不同版本《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2、尝试唱一唱《牧歌》的旋律,了解蒙古长调的特点。3、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
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教学重难点】1、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歌曲的意境美。2、唱唱《牧歌》的旋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看蒙古草原的图片,背景音乐小提琴演奏的《牧歌》。这样的画面和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你知道这
是哪里吗?(蒙古)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学生简单说,老师补充)二、比较欣赏乐曲《牧歌》。蒙古族真美,让人想到这样的画面。(齐读歌词)翠绿的草地上(唉)跑着白羊,羊群像珍珠撒在绿绒上。无边的草原是我们故乡,白云和青天是我
们的蓬帐。朝霞迎接我自由地歌唱,生活是这样幸福欢畅。1、听独唱《牧歌》。你们听过这首歌吗?想说点什么吗?(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1)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M唱)2)、
比较两句: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上句:蓝天白云——音高下句:绿草羊群——音平简
介长调: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2、填上歌词来唱一唱。3、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1)请你闭上眼睛听,这首《牧歌》又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欣赏无伴奏合唱的《牧歌》)这种
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你们能听出那几个声部呢?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师: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2)师引导生: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
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问: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三、尝试唱一唱合唱。老师请你们亲自感受一下四个声部的和声美。(唱歌曲的第一句歌词)4)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引子和尾声)引子意境宽广、辽阔,音
乐慢慢地响起来就好象从远景拉到了近景。尾声慢慢弱下来,而且有一种没有结束的感觉,给人无尽的遐想。5)师:通过歌曲的欣赏,你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幸福、自由的民族)师:那你喜欢这个民族吗?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一下这种美丽宽广、幸福自由的感觉。
(复听歌曲)三、舞蹈片段欣赏《牧歌》,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来体会歌曲的意境美。师: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歌,还特地去收集了有关这首《牧歌》的舞蹈请大家欣赏。师: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小结:动听的音乐加上优美的舞姿,
使《牧歌》更加光彩照人。【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小黄鹂鸟【教材分析】《小黄鹂鸟》原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也是一首纯朴的情歌。这首歌,就其歌名而言,“小黄鹂鸟”是对恋人的一种爱称。就其歌词而言,两朵、四朵
、八朵等量词,都隐含着成双成对的意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憧憬幸福生活的意愿。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速度稍慢,表现出一种细腻、爽朗的情绪特征。重新填词的《小黄鹂鸟》赋予了它崭新的含义。歌中的“小黄鹂鸟”,既可是翱翔在天空的、被拟人化的黄鹂鸟,也可以是自
己直面相对的亲朋好友和自己所热爱着的一切人。总之,歌中的主人公是在面对他们抒发着自己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热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的。【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的演唱《小黄鹂鸟》歌曲主旋律声部,感受蒙古短调的特点。2、能尝试用二声部合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并熟练掌握轮唱部分的演唱技巧。【教学重点】1
、感受蒙古民歌风格,体验歌曲中歌唱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2、能亲切自然地演唱歌曲,充分表达内心情感。【教学难点】1、第一主旋律中后十六分音符的演唱2、两声部的和谐表现。【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一节课我
们欣赏了哪个民族的音乐?属于蒙古民歌的哪一种类型?(长调)说说长调民歌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一首蒙古的短调歌曲《小黄鹂鸟》。1、听原版《小黄鹂鸟》(视频)问:短调歌曲的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短调”歌曲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
鲜明,歌曲简单,演唱时轻快活泼。其代表性的歌曲有《嘎达梅林》《敖包相会》)热爱家乡、热爱草原的情感。2、听一首重新填词而成的蒙古族短调民歌《小黄鹂鸟》,初听歌曲,体验情绪,感受节奏。学生说说新的感受。老师简介。(这首歌,就其歌名而言,“小黄鹂鸟”是
对恋人的一种爱称。就其歌词而言,两朵、四朵、八朵等量词,都隐含着成双成对的意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憧憬幸福生活的意愿。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速度稍慢,表现出一种细腻、爽朗的情绪特征。重新填词的《小黄鹂鸟》赋予了它崭新的含义。)3、
再听歌曲。找一找两个声部的旋律。师生互动交流观察歌谱,分析歌谱。(两个声部在演唱的过程中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属于合唱中的轮唱形式,老师简单唱两句,让学生了解该怎么去唱。)二、学习《小黄鹂鸟》1、学习单声部齐唱1)听范唱,自主学习。2)点出难点
乐句跟琴反复模唱。(1)大跳(2)音高的准确度(3)节奏的准确(4)速度:小快板。3)老师在前唱,学生在后唱,强调在学唱上一句的时候,听好下一句。(形成轮唱的效果,对节奏感不好的班级老师可以打好拍子,为两声部做好铺垫)。在练习的时候,老师先把“这句去掉,这样老师一直在前学生
一直跟唱。2、学习合唱两声部演唱。1)听两声部范唱,说说和我们的轮唱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说出后面部分高低声部的演唱的先后顺序做了交换。在高声部唱的时候,低声部唱了。2)随钢琴唱低声部。3)师生合作,老师唱高声部学生唱低
声部。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酌情指导。4)老师指挥,学生分声部练习。A、先请唱的好的同学来演唱,其他同学学习和评价。B、分成男女同学两声部练习。C、不分男女两声部练习。D、自由选择自己的声部,合作演唱。演唱是要注意声部音色的统一、均衡与
协调。注意两个声部间力度上的均衡及层次感。三、小结蒙古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歌唱家。如腾格尔、德德玛等。希望同学们能多去关注蒙古的音乐,感受音乐中蕴含的独特的魅力。【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小巴郎,童年的太阳【教材分析】《小巴郎,童年的太阳》这是一首具有
新疆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歌曲热情、活泼、开朗,充满童真童趣,内涵舞蹈韵律。切分节奏及衬词“亚克西”的运用,突出了歌曲的新疆风格。“阿妈买的小书包,装不下知识的海洋。阿爸送的小足球,幻想宇宙的赛场。”寓意着新疆的孩子胸怀世界,放眼宇宙的心胸和气势。【教学目标
】1、能用整齐的声音,情绪饱满的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2、能用新疆的手鼓典型音乐节奏为歌曲伴奏,体会到新疆音乐的独有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正确把握切分节奏。2、学生能够能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3、用典型的手鼓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一、猜一猜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歌舞之乡”、“瓜果之乡”的美誉。特产有葡萄干、哈密瓜,他的音乐蓬勃舒展,直抒胸臆,热烈绮丽,主要代表音乐有《掀起你的盖头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老师也可以做两个简单的新疆舞蹈动作),你知道它是那个民族吗?新疆。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来感受新疆的绚丽多彩的音乐。1、多媒体播放《小巴郎,童年的太阳》(视频)师:歌曲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快乐、热烈等)2、简介新疆音乐的特点。二、学习手鼓节奏1、学一学新疆手鼓的典型节奏。XOXX|XXX|XOX
X|XXX|1)老师先拍一遍,请学生来模仿,然后出示此节奏。2)学生一起齐拍此节奏两次。2、用此条节奏为歌曲伴奏。1)师生合作。学生拍节奏,老师演唱《小巴郎,童年的太阳》的前半段。2)将学生分成四组,接龙拍节奏,为歌曲伴
奏。处不拍,前半段接龙拍,后半段齐拍。三、学唱歌曲。1、问:你知道小巴郎是什么意思吗?现在让我们一同再来欣赏一遍,听的时候请大家来思考一下小巴郎是用什么情绪演唱的?并且找一找我们刚才学习的切分节奏在什么地方?播放范唱,再
听歌曲。(设计意图:歌曲旋律较长,多次让学生听赏,熟悉旋律,加深印象,利用歌曲的学唱)2、请同学说出演唱情绪并且找出切分节奏,带领同学们读一读,并且尝试着唱一唱。学生说一说相同或相似的乐句,唱一唱。(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多次听赏
的基础上,找出难点部分单独练唱,并且凭着音乐记忆力找出相同或相似的乐句,便于歌曲的学唱。)3、完整跟琴演唱第一段,解释“亚克西”在维语里的含义,提示学生反复跳跃记号。4、师伴奏,生尝试完整演唱第二段。(设计意图:在学生牢固掌握本课新歌的第一乐段后,让学生自学第二乐段,从而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师:小巴郎们带着阿爸送的小足球,驰聘在赛场上,天山把太阳举起来,祖国把少年举起来,多么欢快,多么豪迈,为了更好的表达这种心情,歌曲好多地方出现了这样的记号“>”(重音记号),在
有这种几号的地方我们就要唱的更加的自信,有力。4、单独练唱有重音记号的地方。5、完整演唱歌曲。可以师唱前四句,生接后几句。或指名生唱前四句,其余接后几句。(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完整的学会本课新歌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进
行歌曲的反复练唱,最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整、正确的演唱本课新歌。)四、表现歌曲。1、分组合作表现歌曲。唱:633|333|3264|322|奏:XOXX|XXX|XOXX|XXX|2、师:大家刚才唱的可真亚克西!学习几个简单的新疆舞蹈基本动作,合着音乐做一
做。(扭脖子、耸肩膀等)【教学反思】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成长的足迹综合复习【教材分析】《在那东山顶上》是著名作曲家张千一继《青藏高原》之后的又一力作,被称为《青藏高原》的姊妹篇。歌曲在旋律处理上充分运用了藏族音乐深长悠远的特点。歌词取自六世达赖喇嘛苍央加措的一首情诗,因其具有民谣特点,故而在西藏
很流行,当地的孩子们都喜欢哼唱。【教学目标】1、能熟练准确演唱《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和谐有感情地演唱两声部歌曲《小黄鹂鸟》。2、能在欣赏《在那东山顶上》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深长悠远的意境。3、通过对本单元的歌曲的欣赏与演唱,了解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能对藏族、蒙古族、新疆的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熟练、准确演唱本单元的歌曲。2、两声部演唱的和谐配合。【教学过程】一、复习本单元所学的歌曲。蒙古族:《牧歌》、《小黄鹂鸟》1、跟录音模唱《牧歌》的旋律,用mp、p、mf、f、等力度的变化唱一唱
。2、复习两声部歌曲《小黄鹂鸟》1)试着一边听(唱)《小黄鹂鸟》第一声部的旋律,一边拍第二声部的节奏。2)采用齐唱、领唱与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丰富歌曲的表现。总结:蒙古短调、长调的特点。2、复习新疆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1)听范唱回顾歌曲,随伴奏演唱歌曲。2)边
唱歌曲,边用手鼓节奏伴奏。总结:新疆音乐的特点。二、欣赏藏族歌曲《在那东山顶上》1、歌曲简介。《在那东山顶上》是著名作曲家张千一继《青藏高原》之后的又一力作,被称为《青藏高原》的姊妹篇。歌词取自六世达赖喇嘛苍央加
措的一首情诗,因其具有民谣特点,故而在西藏很流行,当地的孩子们都喜欢哼唱。2、观看《在那东山顶上》视频。说说音乐有什么特点?(深长悠远、开阔、宁静、纯洁等)3、请你试着用悠远的声音唱一唱,用歌声表现那幅美景。学唱
一两句。4、你还唱过哪些藏族歌曲?说一说,唱一唱,与同伴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