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少版】六年级下册《唱:苏木地伟 什么结籽高又高》教学设计6

DOC
  • 阅读 5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 页
  • 大小 34.000 KB
  • 2023-02-2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音乐【苏少版】六年级下册《唱:苏木地伟 什么结籽高又高》教学设计6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音乐【苏少版】六年级下册《唱:苏木地伟 什么结籽高又高》教学设计6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2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音乐【苏少版】六年级下册《唱:苏木地伟 什么结籽高又高》教学设计6.doc,共(4)页,34.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448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什么结籽高又高》教案教材分析:《什么结籽高又高》这首歌选自歌舞剧《刘三姐》,由著名音乐家雷振邦编曲,音乐素材多来自广西壮族民歌,是一首活泼风趣流传很广的歌曲。歌曲为五声徵调式,采用2/4、3/4变换节拍,用领唱、合唱的形式,使渲染情绪的衬词

“哎”带有某种“呼唤性”,充满着积极乐观的情绪,形成了歌曲淳朴诙谐的风格。这首歌曲还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歌词口头化、生活化,犹如一首充满生活情趣的即兴创作。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整体上处于少年心理向青年心理过渡期

,既带有少年的天真,有时常表现出青年人的成熟。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六年级学生内心世界比较丰富。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六年级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经过六年的音乐学习

,具备一定的音乐学习经验和方法,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有竞争意识,大多数学生有自尊心。有一定的思想,可以在展示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作品。教学方法和策略:1.情景教学法:(多媒体制作课件形象

生动,动静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等多种感官的作用)。这是一种最直接的视听上的有效教学方法,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通过对广西人文地理的欣赏,把学生仿佛带入了广阔的广西大地中,既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形成,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作品2.启发

开放式教学:(由于音乐有不确定性,每个学生感觉不一定相同,所以我采用启发开放式教学)。音乐审美中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多运用语言这一根据的艺术魅力,口头引导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优美、诗意的语言引导下,完成对音乐作品已经的体验和

感受,从而达到最终的审美效果。3.采用“引导——激情——拓展”的课堂教学方法。这一模式的课堂教学,使课堂结构有理有节,抑扬得当,从而使学生能够紧紧地围绕教师的课堂设计自觉有序地进行有效性学习。4.听唱法:听唱可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从音响中获得,所以我采用听唱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什么结籽高又高》并了解什么是变拍子;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广西,以及了解广西壮族的民俗风情,充分感受壮族“对山歌”的魅力及其风格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目标:通过自编歌词,模拟“对山歌”这一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风情,感受创作的乐趣,从而喜爱上“对山歌”这一民歌形式。教学重难点:重点:1.能用优美的嗓音、有感情地、准确演唱《什么结籽高又高》;2.了解“对山歌”的特点,并能自编歌词,尝试“对山歌”

,感受到“对山歌”的乐趣,从而喜欢上这一民歌形式。难点:1.歌曲最后两句的学习;2.自编歌词,尝试“对山歌”。教学、具准备:电子琴、多媒体、纸、笔等预习要求:查阅刘三姐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发声练习下行音阶开口音a的,教师提示发声的要求、方法。三、感知

广西的民俗风情,导入新课1.课件展示广西风景(师:同学们,快乐的音乐之旅又开始了,今天陈老师要带你们去广西去看一看闻名天下的桂林山水。)生欣赏桂林山水的风景师:桂林的山高水也清,有道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山山水水之间到处都传唱着许多动人的山歌。传说中有一个人的山歌唱的

最好,你知道她是谁吗?对,她是刘三姐,刘三姐是壮族人民心中的歌仙,她唱的歌山也爱听,水也来和。哎,刘三姐正和她的伙伴们在对山歌呢,咱们也去凑凑热闹好不好?不过我有两个要求。2.欣赏《刘三姐》对歌片段,感受“对山歌”。边看边思考:⑴

对山歌有什么特点?⑵对山歌的内容都和什么有关?3.了解“对山歌”⑴同学们互相讨论归纳出对山歌的特点,生说说自己感受的“对山歌”的特点。⑵师引导学生了解“对山歌”“对山歌”都是采用一问一答,而且问和答得旋律都相同,唱之前都要加一个“哎”,好像在打招呼,通常都是一人先唱,然后其他人帮腔(这

种演唱形式叫一领众和),对山歌的内容都和生活有关。四、学唱“对山歌”《什么结籽高又高》1.(师:今天我也想学一学刘三姐和大家一起来对对山歌,好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对山歌”《什么结籽高又高》,请大家仔细观察曲谱,你有没有发现这首歌的歌谱和我们以往学过的歌谱有什么

不一样的地方吗?有两个拍号,)师简介变拍子:当作品在表现某种特定情感时,必须变化拍子。当乐曲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拍子交替出现时,我们就把这样的拍子称作“变换拍子”或“变拍子”。变拍子可能有规律地循环出现,这时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拍号在曲谱开头

处并列标明。若是灵活多变地出现,则在曲谱内需要变换拍子的地方标明。2、(师:老师先来唱一唱,请你要仔细听哦)师弹琴唱第一段歌词。3、(师:怎么样?你们猜出来了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刘三姐他们的答案好吗?)师弹琴唱第二段歌词。4

、课件展示高粱、玉米、豆角、芝麻的图片,让生了解高粱等农作物的特点。(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这些农作物吗?到了秋天,红红的高粱熟了,沉甸甸的穗子挂下来,是不是高又高?我们再看看玉米,玉米棒子不是长在玉米杆的顶上,而是长在中间的,所以玉米结籽半中腰;豆角长出来后都是成双成对的;芝麻成熟后,人们

把它收回家,然后用棒子敲打,这样芝麻粒儿就被敲出来了。广西壮族人民都是非常勤劳能干的,劳动生活与他们息息相关,所以在对山歌中很多内容都是和他们的劳动生活有关的。)5、(师:刚才我们听到刘三姐对山歌的时候,是一

问一答,她们是一个人问一个人答只有两个人参与吗?哦,不,是有一群人,一个人领唱,其他人都在帮腔,那个就叫和,这种演唱形式就叫做一领众合。那你有没有注意到他是从什么地方领什么地方和的呢?)欣赏录音,仔细听一听哪里是领哪里是合的。生欣赏录音。6、(师:怎么样?你们

听清楚了吗?下面老师弹琴,请你注意听什么地方接进来要一起和的,在心里默唱)是弹琴唱歌。7、师生合作一起唱歌曲。⑴师唱领,生唱合,单独练唱最后一句;⑵生唱领,师唱合,注意“哎”的演唱;⑶师生一起用欢快、活泼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⑷(师:你可以自己把第二段歌词

轻轻的和老师一起唱一唱吗?跟我一起来吧!)唱第二段歌词。⑸完整演唱歌曲。(每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的人民都会举办一次盛大的“歌圩”,壮族所有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那里进行对山歌比赛。想象一下大家在对歌的时候情绪是怎样的?那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来唱这首歌曲?)8、(师:同学们,我们现在也来对对山歌好吗?我们分成两组,请这半部分的同学来问,请这半部分的同学来答,每一组同学请你再请一个领唱,其他同学一起来帮腔,一起来和,好吗?)学生模仿“对山歌”的

形式分组演唱歌曲。9、分组创编歌词。(结合实际生活创编歌词,然后对山歌。)师:对山歌通常是一问一答的即兴编唱,下面我请同学们也来编一编,唱一唱,好吗?五、拓展——欣赏1、欣赏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师:除了山歌以

外,还有一段优美的旋律时常萦绕在广西的山水之间,我建议大家闭上眼睛听,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山歌的名字吗?他的名字就叫《山歌好比春江水》,千百年来好听的民歌都被世世代代所传唱,也被许多音乐家和歌唱家所

青睐,并创造和演绎出不同的版本,这不,我国著名的流行歌手斯琴格日乐就给它加进了当代流行音乐的元素,感觉就不一样了,你们想听一听吗?如果感觉不同就请你用表情和身体动作表现出来好吗?)欣赏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比较两首歌曲从

风格上有何不同?六、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结籽高又高》这首歌曲,欣赏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山歌好比春江水》两首山歌,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民歌,学唱我们的民歌,热爱我们的民歌,让它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广大!让它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绽放出绚

丽的光彩!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86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