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人音版】五年级上册《聆听 嘎达梅林(安波记谱译配)》教学设计3.doc,共(3)页,19.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367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嘎达梅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歌曲《嘎达梅林》,感受音乐的悲壮的情绪,激起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2.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培养学生了解并体验作品的魅力所在。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学习、模仿等方法感受歌曲
,并在学唱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表现力。教学重点:感受音乐的悲壮的情绪,激起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教学难点: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聆听并感受歌唱家对歌曲的演唱处理和情感表达。教材分析:《嘎达梅林》是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的五年级上册第二课《足迹》里一首内蒙古民歌。原是一首蒙古族长篇叙事体的颂歌,由安波记谱译配,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流传在东蒙北部。全曲具有蒙古族民歌的特点,结构严谨,曲调豪放流畅,深情感人,节奏沉着有力。语言声韵的仰扬与曲调
旋律的起伏一致,情绪悲壮而沉重,表达了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无限敬仰和深切的怀念。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演唱能力、欣赏能力和分析表演音乐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扩展,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受流行
音乐的影响,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课堂教学上的曲子,并对音乐课的兴趣逐渐减弱,他们渴望音乐,却不喜欢书本上的歌曲。因此,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热情一日不可懈怠。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跳舞(背景音乐是《嘎达梅林》)2.教师对蒙古族
进行简介:①长调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歌词一般为上、下个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牛羊、蓝天、胡泊等。短调与长调相对而言,泛指那些曲调短小、具有明确节奏节拍的歌曲。②古族的乐器有马头琴、四胡、雅托克。③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
、首饰等。3.出示课题——《嘎达梅林》。二、新授1.初步聆听歌曲:①说一说歌曲的歌曲的速度和情绪(速度:稍慢。情绪:悲壮、怀念)。②学生谈感受。③教师总结:歌曲以嘎达梅林起义为题材,赞扬了草原英雄嘎达梅林。歌曲的
旋律以四分音符为主,气势宏伟、情感低沉,表达了草原人民对英雄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2.带着情感再次聆听。短片介绍嘎达梅林的英雄事迹,看完学生谈感受。3.学习画旋律线,对旋律线进行对比,并学唱歌曲。重点讲解乐句“不落长江
不呀不起飞”的含义和唱法。教师弹琴教唱。4.利用竖笛吹主要音“6、6.”,并唱谱。5.填词演唱歌曲,并讲解重点“人·民的”节奏及含义。6.加感情演唱,(不能喊着唱,注意声音位置,强调音准和节奏)7.歌曲演唱特点及形式是怎样的:歌曲是用男低音的演唱形式来演唱的,歌手用这种深情感人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
情感。作曲家的创作是一度创作,当你对音乐形成自己的理解、处理并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时,这就叫做二度创作。8.听歌唱家齐峰老师对歌曲是怎样处理的。学生说感受,教师讲解抖喉。9.欣赏腾格尔老师演唱的《嘎达梅林》。教师总结:腾格尔老师的声音高
亢,苍劲有力,仿佛能让我们看到英雄的形象。10.欣赏彭丽媛老师演唱的《嘎达梅林》。教师总结:彭丽媛是中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她演唱的《嘎达梅林》是抒情的,歌颂的。1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处理方式和情感表达进行演唱。12.教师演唱,学生伴舞。三、拓展教师对马头琴
进行简介后,欣赏马头琴版本的《嘎达梅林》。①认真聆听。②学生模仿拉马头琴的动作。③学生用舞蹈动作感受乐曲四、课堂小结1.今天我们欣赏了不同歌手演唱的不同版本的《嘎达梅林》,还聆听了悠扬动听马头琴版的《嘎达梅林》,谁愿意与大家
分享你本节课的收获呢?(学生说)2.你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也替你们感到高兴,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记住我们这位草原英雄——嘎达梅林。同时要向这位英雄学习,弘扬民族精神,让民族精神永远闪烁着耀眼
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