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人音版】六年级下册《花非花》教学设计2.docx,共(5)页,15.97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248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花非花》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花非花》这首歌曲,使学生了解此曲作者、歌词以及歌曲背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与呼吸在歌曲中的运用,为初学者打下良好的基础。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音准、调式及语言的准确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本诗的作者,感受我国丰富的古诗文化。教学重点:声音统一,气息均匀的控制能力。教学难点:歌曲结尾部分的减慢与延长渐弱要做的恰到好处。教材分析:这首歌曲的歌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做的古诗,黄自先生为其配曲,黄自是我国30年代著名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如作曲家江定山、刘雪、贺绿汀、陈田鹤等人,都是他的弟子,黄自是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
今山西渭南北)教学方法:启发式、欣赏感受的教学方法。教学准备电子琴、丝巾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A感受音高练习科尔文音阶手势124567B感受发音方式及气息的运用1=C至1=G(1)用a哼鸣(2)用u
哼鸣(3)练习气息用s吐气二、情境导入1、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让学生说说诗的作者是谁?2、出示图片,介绍白居易。3、揭题“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首白居易的诗。不同的是,是用歌声来表现诗句的,我们一起欣赏!”(出示音频“花非花”)(1)在听的同时体会这首曲子带来的什么意境?(朦胧伤感优美
舒缓)(2)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同学们畅所欲言)(3)我们一起来感受下歌词的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出示歌曲曲谱)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半夜时分到来,天亮以后离去。来时像春梦一样能有多少时间?去时又好似朝云散尽没有觅处。4
、这首诗诗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三、感受音乐1、现在的我们还无法体古人写诗时候的感情但是我们今天可以依托黄自先生的旋律来体会诗中的感受。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歌曲不仅可以听还可以触摸,你们触摸过吗?接下来老师请
同学们试试用自己的方式来利用纱巾表达诗中传递的情感(摸、揉、轻轻触摸脸等)3、为什么要用这种轻柔的方式去?(因为歌曲收敛、优美的、含蓄的、内在的、有控制的)4、第一遍结合歌曲用丝巾表达情感。第二遍聆听音乐感受张弛与强弱。强带有控制的。三、寓教于乐教唱歌曲1、教唱歌谱
2、先用“lu”模唱。注意强弱/渐强/渐弱3、按节奏读歌词。在音乐中读歌词。4、学生轻唱歌词。(注意音准,尤其是高音部分,需要较强的气息控制。延音记号,2处1拍半,结尾1处3拍)5、完整唱词。(有强弱的演唱,首先要注意弱音开头,不要唱的太重,中间部分的由强到弱,结尾部分的渐弱要
控制好,每一句的吐字要掌握好)6、学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意境。在学唱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每个字的字头可唱得稍为虚幻而柔美些,体现、朦胧诗的意境,唱好歌中的力度变化。注意气息的运用,尤其是最后一句“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渐慢与渐弱的处理,气息要控制好。四、创
造表现1、再唱歌曲,用歌声表达诗中的惆怅柔美。2、请生说说歌中的P和渐弱起的作用,师总结。3、再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4、分组演唱。比赛。五、拓展延伸1、请生自己编一首小诗或者用自己编的小诗和自己喜欢的诗句填入歌曲,进行创编。2、小组讨论。3、老师示范编词填曲。花非花,水中绽,雨打生,随风
现。悬崖飘落似珍珠,泉涌盈盈琼玉点。六、完美结课请同学们课后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准确的呼吸方法。并且把自己创作的诗歌常给同学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