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人音版(敬谱)】五年级上册《演唱 送别》教学设计2.doc,共(14)页,2.290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201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五年级合唱课《送别》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本课设计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审美为核心”的学科素养理念。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通过扎实有效的课堂训练,使学
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探索合唱的魅力。(二)理论依据1.新课标(2011版)表现领域明确要求学生能够用自然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的参与合唱。2.根据课标中“强调音乐实践”的基本理念,二声部合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觉,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3.《音乐学科
课程标砖》(2011版)总目标明确提出: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歌曲背景分析本课教学歌曲《送别》是一首经典的合唱歌曲,此曲旋律优美,意境深远,歌词朗朗上口,是广为传唱的一首经典歌曲。该曲调出自美国约翰·P·
奥德威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艺人歌曲”——由涂黑脸扮“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的歌曲格调创作而成),于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中国音乐教育家
李叔同1941年日本留学期间,因与友人突然离别,挥毫写下《送别》(诗词),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填入歌词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此曲原是一首单声部歌曲,最初发表版本见于裘梦痕、丰子恺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见图1)。歌曲经后人加工改编成了现在的多个版本的合唱歌曲及多种
演唱或演奏形式的乐曲。(图1)2.歌曲结构分析教材选用版本《送别》有两个乐段,演唱形式为齐唱、合唱(即齐唱和合唱两个乐段)。每个乐段都由两个乐句构成,全曲共有四个乐句,前两个乐句旋律较为平稳,节奏相似,情绪起伏不大,构成第一个乐段即齐唱部分。第二个乐段进入合
唱部分,由高低两个声部组成,多以三度音程构成(只有两组四度音程,见图3标注蓝圈部分),音区稍有变化(向上)旋律起伏较为明显。全曲句式工整,有重复的乐句也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统一了作品的风格,突出了“伤离别”的主题思
想。(图2)《送别》歌曲结构A乐段a+bB乐段a+b(图3)3.歌词分析理解歌词的意境可以帮助学生演唱时情感的表达。本课歌曲《送别》的歌词原为我国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在日游学期间感念与友人的突然离别而写下的诗句。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该曲最初发表
在裘梦痕、丰子恺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的歌谱中,并未出现第二段歌词,所以教材中出现的第二段歌词是否为李叔同所作还有待考证(见图1)。A乐段歌词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入最经典的告别画面,而碧绿的芳草反衬诗人此时心情的暗淡,令人遐想放诸至天地间。后两句诗词(B乐段歌词)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得激动
,好似深沉地感叹,恰当地表现了与友人分别的愁情,短短几行诗句令人百感交集。(二)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资源分析本课教学设计对象为五年级2班(共44人),是授课教师从三年级任教至今的学生。本班特点是喜欢并且善于歌唱,
情感表达较为丰富,思维敏捷、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已有两年音乐课的合唱学习积累(三年级和四年级)。通过平时课上的声音训练,能够做到不喊唱,轻声高位置演唱,声音状态较为统一,只有极个别学生由于嗓音的先天条件和逐步
进入变声期会出现沙哑的现象。2.学生音准分析两年的音乐课堂学习积累及短期的柯尔文手势辅助音准教学和发声练习,学生基本能够唱准本课歌曲中的三度音程关系。本班学生音乐素养较高,基本功较为扎实,视唱练耳能力比较突出,易于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由于歌曲广为流传,有一少部分学生对于歌曲的主题旋律
并不陌生,这就降低了高声部学习的难度,难点就放在了低声部的音准方面。3.学生课外音乐学习分析从下表中得出(见图4),校管乐团和校合唱队员共占全班比例31%,以上这些学生将成为本课识读乐谱的“主力军”。学生课外音乐学习统计表(图4)(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教学方式1.讲授式教学法有效地组织教学
内容。教师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2.实践探究法由于歌曲的节奏简单速度较慢,多采用视唱练耳(听音模唱)的形式进行识读乐谱的教学。通过学生提问环节,自主学习歌曲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1.自主学习探究法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对比分析得出问题答案。2
.柯尔文手势辅助教学学生运用柯尔文手势有效的进行二声部发声练习和解决歌曲的声部之间和谐问题。(四)技术准备1.运用overtrue打谱软件制作合唱歌谱。2.利用多媒体ppt辅助教学,展示教学内容。3.教师课前编配好歌曲的钢琴伴奏(符合
歌曲的风格)。4.网络搜集与歌曲有相关的音乐文化。课外学习音乐管乐团合唱队参加人数8人6人占全班百分比18%13%教学目标(内容框架)(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喜欢合唱歌曲《送别》,乐于参与歌曲的学唱与表现活动,体会到歌曲“伤离别”的音乐情感。(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诵歌词,初步
了解歌曲内容;聆听歌曲,引导学生准确视唱二声部等活动;合作学习,完成合唱歌曲进而表现歌曲。(三)“知识与技能”目标1.运用自然、统一的声音表现歌曲和谐的二声部;2.能够听辩歌曲的演唱形式;3.知道词作者是我国音乐家李叔同;4.感受歌曲思念友人的真挚情谊。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二声部合唱的
声部和谐(二)教学难点声部音准及情感表现问题框架(可选项)问题(预设)对策(1)合唱教学,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就是二声部音准问题(1)二声部的第一个音程如果能够准确进入可以为下面的声部旋律和谐打好基础;制定了“从齐唱部分最后一个长音do接合唱部分第一个音程,找准音
高,然后保持长音的”练习;(见图5)(图5)(2)结合歌曲旋律中多次出现的三度音程,课前发声练习有针对性的采用柯尔文手势进行三度音程音准解决,进而夯实旋律音准,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音高记忆;(3)在学生学会高低声部旋律后,加入歌词前,再次聆听范唱,要求学生默唱歌词,不出声音,教师跟范唱中的低
声部,帮助低声部巩固音准;(4)低声部单独跟范唱演唱自己声部,高声部仍然默唱(张嘴加歌词,不出声音)。(2)歌曲的情感表达(1)开门见山地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有感情地轻声高位置朗诵歌词(诗词),奠定好歌曲的感情基调;(2)
在学生朗诵时,背景音乐配以提琴演奏的《送别》(轻音乐)旋律,不留痕迹地烘托意境、激发情感、强化主题;(3)教师的教学语言、肢体语言、钢琴伴奏及教学课件的整体风格要符合歌曲的表现内容,从而能潜移默化地感染
学生投入到歌曲的表达当中;(4)在歌曲唱会后,结合歌曲的旋律进行歌词意境的梳理,帮助学生理解歌词。教学过程(文字描述)(一)情境导入环节目标:通过轻声高位置诗词朗诵,让学生在体会诗词意境的同时了解词作者,导出新课。活动1.0——诗词朗诵(1)教师活动:出示课件《送别》歌词,请同学用轻声
高位置的方法跟老师一起有感情地朗诵。(2)学生活动:与教师朗诵诗词。(3)教师活动:教师提出“你们知道这首优美的诗词是谁写的吗?”的问题。(4)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小结:他就是我国早期的音乐教育家,美术教育家——李叔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他填词的经典合唱曲《送别》。(图
6)(二)发声练习环节目标:通过音准、音程的发声练习,培养学生的音感和音高概念,让学生知道用正确的发声位置正确的歌唱,同时为歌曲中的二声部学习作铺垫。活动2.0——二声部练习(1)教师活动:要求同学用柯尔文手势做二声部发声练习。(2)学生活动:学生分成高
低两个声部,演唱三度音程。(3)师生活动:教师弹琴,指定两名学生(高低声部各一名同学)领做柯尔文手势,其余演唱。(三)歌曲学唱环节目标:通过聆听、感受旋律、引导学生准确视唱等活动,学习合唱歌曲《送别》。活动3.1——初听歌曲《送别》(1)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歌曲,要求学生边听边打稳定拍,提出:“听后提问再指定同学回答”的要求。(2)学生活动:学生听歌曲打稳定拍。(3)学生活动:学生提问,找同学回答。★提问内容包括歌曲的主音位置、情绪、演唱形式、拍号、词曲作者等,教师作为补充。(4)师生活动:教师结合学生的
互动进行小结。★师小结:这首歌曲最初发表版本见于裘梦痕、丰子恺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歌谱中并未出现第二段歌词,教材中的第二段歌词是否为李叔同所作还有待考证,所以今天我们就演唱歌曲的第一段歌词。(见图7)(图7)活动3.2—
—视唱齐唱部分旋律师生活动:教师弹琴,学生跟琴慢唱歌谱。★对于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及时解决。活动3.3——视唱低声部旋律(1)教师活动:教师要求学生从齐唱部分的最后一个长音do接下面的低声部。(见图8)(图8)(2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3)师生活动:教师弹琴,学生完整唱低声部。活动3.4——学唱高声部旋律(1)教师活动:教师提出“唱完第二行高声部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2)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和齐唱部分第二行是完全一样”。(见图9)(3)教师活动:解
释“找到相同乐句就降低了我们学习的难度”。(图9)(4)师生活动:完整演唱高声部。(5)师生活动:夯实合唱部分第一、二乐句首音程的音准。活动3.5——歌曲学唱(1)教师活动:教师播放范唱,要求同学动嘴不出声,默唱歌词,请
低声部同学仔细听到自己的声部旋律,教师来唱出低声部帮助学生巩固音准。(2)学生活动:聆听歌曲范唱。(3)师生活动:要求学生再听范唱,低声部跟范唱出声音,高声部依然默唱。(4)师生活动:学生跟教师钢琴合唱。(四)歌曲处理环节目标:通过
乐段、乐句分析等活动,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换气,旨在更好地表现歌曲。活动4.1——歌曲乐段、乐句分析(1)师生活动:教师弹伴奏,学生跟唱。提出“唱完请你说一说歌曲可以分成几个乐段,每个乐段又有几个乐句?”的问题。(2)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两个乐段,每个乐段有两句”。
(3)教师活动:小结一共四句,提出问题“你发现这四句最后一个小节有什么特点?”。(4)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都是以全音符结束。”(见图10)(图10)★教师小结:这也是划分乐句的一个好方法之一。除了最后一句的全音符,那么老师请你,把剩下每一个全音符的时值都要唱够至少三拍半,剩下的半拍做什么—
—(5)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换气。”活动4.2——歌曲换气(1)教师活动:教师提出“这首歌曲在换气方面有没有什么规律?”的问题。(2)学生活动:(运用分析比较法)学生得出“两个小节一换气”。★教师小结:换气的方法正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那么这首歌曲书中提示我们要深情地来演唱,这就需
要我们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运用你的声音来表达情感。活动4.3——歌曲情绪分析师生活动: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歌词,逐句分析歌曲,强调开始第一个音的重要性。★教师讲解第一个音既不是很强的音但也绝对不是弱音,因为它处
在四四拍的强拍位置上,又是歌曲的第一个音,“长”字口型要打开,声音立起来,前两行歌词写景,脑海里要有画面感才能用声音烘托出寂静冷清的意境。第二句的力度渐弱是为了衬托下一句(第三句合唱)的情感抒发。第三句进入到合唱部分,我们可以把高声部看成是对友情的歌颂赞美,而低声部则是与友人分
别不舍的淡淡忧伤,两个声部交织在一起表达出歌曲丰富的情感。(五)完整表现歌曲师生活动: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教师弹伴奏。★教师总结: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分别的时刻总是不舍的。最后请同学们用真挚的歌声“送别
”我们今天的这节音乐课。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教师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以鼓励性语言采用即时评价的方式,及时监听学生的演唱,在学唱过程中从唱会目标音高、节奏准确,词曲对应无误、声部和谐等方面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促进唱会、唱
好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量规: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制定此量规(图11)(图11)评价内容评价要点效果A.优秀B.良好C.一般自评互评师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情感反应参与程度ABA“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效性实施ABA“知识与技
能”方面作家作品掌握合作演唱能力AAA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本课是一课时合唱歌曲教学课,内容本身较于单声部歌曲教学有一定难度。(一)大胆创新地启用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解决问题此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
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围绕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多做多听多说多唱多动脑,教师少说少做多听多评价,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的作用。(二)学生领做柯尔文手势进行音准及发声的练习一来锻炼学生大胆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
的体现;二来教师在监听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充分地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做好“配角”工作。(三)“审美为核心”贯穿于教学始终(如图12所示)(图12)从开始导入(轻声高位置)配乐诗朗诵,让学生在体会祖国语言文化精髓的同时,进行声音的控制及运用,更好地吸引学生主动走进课堂,再到
发声练习——让学生相互听到二声部的和谐之美,从聆听歌曲中——体会歌曲的意境美,到学唱歌曲——学生通过切身的体会,导入:朗诵和发声练习聆听歌曲学唱歌曲表现歌曲审美核心感受到多声部配合的立体音响之美,再到最后完整表现歌曲——声情并茂的展现合唱的魅力所在,无一不是音乐学科素养的体现。(四)
课堂整体风格统一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肢体语言、钢琴伴奏及教学课件的展现紧密围绕歌曲的表现内容展开,创设良好的氛围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投入到歌曲的意境当中。本课教学反思一优势1.启用“小老师”本课教学中大胆创新地启用学生作为“小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对其他同学进行提问,这
一创新形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老师教、学生学,老师问、学生答的“老套路”,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也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2.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设置和教学手段的
应用行之有效,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很好地完成了合唱教学目标。3.把握课堂、师生能力体现针对学生提问学生回答一环节中,由于学生提问的语言组织和表述不准确或语意含糊时,教师及时进行课堂掌控,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转化,如学生提问:do在哪?教师及时反映把学生的问话再重新整理提问,“他问大家歌曲中的d
o在五线谱的什么位置?”这样让其他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提醒后面提问的同学要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确完整。4.教学手段合理、措施得当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柯尔文手势进行二声部的辅助教学。将学生分成高低两个声部,每个声部指定一名同学领做柯
尔文手势表示该声部演唱的唱名,如:领做同学做ti的手势,低声部同学唱出ti的音高及唱名;高声部领做同学做出re的手势,高声部唱出re的音高及唱名,两个声部同时发声,就形成了三度音程。歌曲中多次出现的三度音程音准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二不足1由于教学内容安排的较为紧凑,时间关系的影响导致教师对于生生互评和他评关注不够。2教师的课堂监听能力有待提高,时间关系导致低声部学习不够特别扎实。3教师对于歌词的意境讲解,对于启发学生的情感稍显欠缺。4课堂学生的坐姿和演唱姿势不够标准,教师没有做好监督作用
。三改进1充分钻研教材和教参,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进程。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少弹琴多走到学生中去监听音准,纠正个别同学的演唱。3教师备课时多思考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语言,让学生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运用富有情感的声音表现歌曲。4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教学常规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和发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