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人音版(敬谱)】四年级上册《聆听 采茶扑蝶》教学设计339.doc,共(9)页,95.351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175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欣赏《采茶扑蝶》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学科小学音乐学段:3—6年级年级四年级相关领域核心内容:乐曲《采茶扑蝶》的音乐表现要素和音乐情绪情感本领域相关内容:乐曲《采茶扑蝶》的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他
领域相关内容:演唱、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教材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四年级(上)五线谱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日期:2014年7月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指导思想本课教学设计从“采茶灯”相关文化入手,抓住《采茶扑蝶》乐曲的主要音乐特点,引导学
生主动分析、对比各个乐段的不同情绪和音乐内容,并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了解主奏乐器的音色及乐曲的风格特点。2.理论依据本课依据《音乐课程标准》中感受与欣赏领域的相关建议,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感受
与欣赏是学习音乐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并能适当发挥想象,对所听音乐做出肢体反应,逐步培养音乐
感觉,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1.1对乐曲的相关分析《采茶扑蝶》是中国著名女作曲家刘庄根据流传在中国南部地区的福建民歌《采茶灯》改编的长笛、大提琴、竖琴三重奏。这首乐曲旋律明快轻盈,不仅表现了采茶女采茶时的劳动场景,还表现了她们采茶时愉快的心情。乐曲的结构是常见的带再现
的单三部曲式。围绕两个音乐主题进行:2音乐主题1主要出现在乐曲的第一部分,G大调;音乐主题2主要出现在乐曲的第二部分,C大调。两段音乐的交替,非但没有给人明显的转调之感,反而让人感觉音乐旋律的清新自然、流畅。乐曲第一部分轻盈、欢快,音乐主题1旋律重复出现了三次:第一次由
长笛主奏,第二次由竖琴主奏,第三次由大提琴主奏。但每次主题旋律的出现并不是单单由一个主奏乐器完成,可能是某两种乐器在相互配合。表现了采茶姑娘在轻松、优雅采茶的快乐劳动情景。乐曲的第二部分由竖琴主奏,依旧给人悠然自得的感觉,音乐似乎表现了采茶姑娘们在欢快活泼地扑蝶,这种
嬉戏只发生在劳动的间隙,所以很短暂。因此构成第二部分的音乐主题2旋律只演奏了一次。乐曲的第三部分变化重复了第一部分中的内容,结尾渐慢、渐弱,给人回味、回想的空间。1.2对演奏乐器的分析长笛属于西洋乐器中木管组乐器,它的声音嘹亮、悦耳,尤其是高音,尖锐且穿透
力强,因此长笛的音色往往可以用来表现自然风光中的勃勃生机以及模仿鸟类。竖琴属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拨弦乐器,它的声音有一种流水的感觉,非常美妙。3大提琴属于西洋乐器中弦乐组乐器,它的声音低沉、饱满,舒缓悠扬。2.学生情况2.1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分析四年级(3)班学生能独立进行识谱,认识全音符、二
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能拍打出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大附点、小附点等节奏型;同时,本班学生也能即兴编创简单的节奏型来配合音乐。2.2学生已有欣赏能力分析音乐表现要素的听辨:本班学生在聆听歌曲时,都能较准确地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音乐情绪情感的听辨:本班学生能在听辨歌曲后说
出音乐的情绪及所要表达的情感,也能结合自己的想象说出音乐所描绘的画面。2.3学生已有表现能力分析演唱方面:本班学生能够听唱简单的旋律,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参与齐唱、合唱。综合性艺术表演方面:本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配合乐曲做律动,或通
过演奏课堂打击乐器来为乐曲伴奏。识读乐谱方面:本班学生能够根据“移动do”的位置和音高来识读乐谱和分析乐谱,并能划着稳定拍,轻声、准确地唱出唱名。3.教学方式与手段进入情境,了解感受;师生互动,听唱结合
;发挥想象,实践体验;完整欣赏,加深巩固。4.技术准备使用软件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制作课件;使用软件Sibelius制作电子谱;使用软件GoldWave编辑音频及调节音频
增益。45.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对策序号状况问题对策1学生不熟悉长笛、竖琴的音色听辨主奏乐器时,同学之间意见不统一。在听辨主奏乐器的过程中,用PPT展示六组乐器图片(其中包含本曲的主奏乐器),请学生边听边做出选择。这样不仅降低了听辨难度,学生也能结合所展示图
片中的各乐器音色特点,了解长笛和竖琴的音色特点。2唱谱时,部分学生音准不够好。能够快速说出唱名,但音高唱得不准确。唱谱前,提示学生唱歌的积极状态。引导学生通过“搭桥找音高”的方式进行演唱,之后再根据钢琴的音高,及时调整自己的音准,反复练习。教学目标(内容框架)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喜欢
聆听乐曲《采茶扑蝶》,乐于参与到乐曲欣赏和表演中,也能在聆听过程中通过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感受音乐。2.“过程与方法”目标2.1学生先通过视频整体感受《采茶扑蝶》的旋律和情绪;2.2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哼唱主题旋律、聆听、分析、模仿和律动,感受《采茶扑蝶》的音色变化,
以及乐曲所表现出的快乐的劳动场面;2.3学生通过自主识读乐谱,熟悉乐曲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2.4学生在整课欣赏活动中,能够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提高身体协调能力。3.“知识与技能”目标3.1欣赏乐曲《采茶扑蝶》,知道乐
曲的演奏形式和作曲家,了解采茶姑娘的劳动生活;53.2演唱乐曲的第一部分主题,并听辨主奏乐器音色;3.3认识乐曲的结构,能够听辨出乐曲的不同部分;3.4了解“采茶灯”相关文化。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欣赏乐曲《采茶扑蝶》中的第一部
分2.教学难点独立听辨出乐曲的不同部分教学过程(文字描述)1.播放视频《采茶灯》进行导入环节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借助画面和歌声直接创设情境,感受音乐情绪和速度。教师提问:“这段视频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讲解乐曲内容和作曲家,引入课题环节意图:通过
介绍“采茶灯”相关文化,引入本课主题。3.展示《采茶扑蝶》第一部分的主题,请学生通过“移动do”的方式唱谱环节意图:通过哼唱主题,熟悉乐曲第一部分的旋律,为接下来的听辨奠定基础(由于乐曲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为G大调,音域较高。因
此,将原调G大调降为D大调,方便学生演唱)。活动3.1——展示曲谱,引导学生手划稳定拍,嘴巴唱唱名(1)教师提问:“今天的do在下加一间(PPT展示),三线唱什么?听钢琴,二间唱什么?…”(2)学生回答,手划稳定拍,尝试唱准。(3)学生按照乐曲原速,手划稳定拍,唱熟旋律。6活动
3.2——引导学生用“la”轻声哼唱旋律活动3.3——师生配合,生用“la”哼唱前半部分旋律(如上谱例),师用钢琴弹奏后半部分旋律4.分部欣赏乐曲环节意图:通过分段欣赏,了解乐曲不同部分的音乐内容和情绪,认识乐曲结构。活动4.1——欣赏第一部分(1)播放
乐曲第一部分,请学生听辨主题旋律重复的次数以及主奏乐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2)教师用PPT展示六组乐器图片,请学生边听边选择主奏乐器,了解主奏乐器的音色及演奏方式。(3)再次播放乐曲第一部分,请学生根据音色的变化模仿不同的乐器。(4)结合第一部分音乐,师示
范“采茶”的律动动作,引导学生观察、模仿,并随音乐表现(强调采茶的动作要轻巧)。【小结语】:“伴随着乐曲的第一部分,大家表现出了采茶姑娘愉快的劳动情景,我们把第一部分称为A部分。”活动4.2——欣赏第二部分(1)教师师范“0XXX”的节奏(即空拍点
脚,后面拍手),引导学生模仿(强调点脚时要轻声)。(2)播放乐曲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伴随音乐进行表现。(3)请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音乐情绪和音乐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4)师弹钢琴,引导学生用“la”听唱第二部分的主题旋律。(5)再次播放第二部分,请学生完整表现(心里默唱
主题,身体表现节奏)。【小结语】:“这是我们要欣赏的第二部分,它的情绪是第一部分的延续,让我们听上去依旧悠然自得,可是表现的场景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把第二部分称为B部分。”活动4.3——欣赏第三部分(1)播放乐曲第三部分,引导学生思考第三部分与之前两
部分的关系。(2)学生思考第三部分的情绪和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3)教师示范“采茶”的律动动作,请学生随音乐模仿、表现。【小结语】:“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相似,但是第三部分的旋律在第一部分的原有旋律基础上
进行了加花,结尾渐慢、渐弱,给人回味、回想的空间。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变化,因此我们把第三部分称7为A1部分。活动4.4——说出乐曲的曲式结构5.完整表现乐曲环节意图:学生通过完整聆听、默唱旋律、随音乐律动,再次感受乐曲不同部分所表现的音乐内容。6.课
堂小结环节意图:教师通过提问和总结,请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的印象。师小结:“我国还有许多反应快乐劳动场景的民歌,大家课后可以在网上搜集资料进行了解。”学习效果评价设计1.评价方式1.1过程性评价评价次数评价内容参与方式评价
效果第一次评价欣赏视频《采茶灯》的感受集体参与描述准确第二次评价乐曲第一部分主题旋律的演唱集体参与熟练后,音准、节奏较好第三次评价乐曲第一部分中主题旋律重复的次数个别参与回答较明确第四次评价乐曲第一部分
中每次主题旋律的主奏乐器及音色特点个别参与较准确第五次评价对乐曲第一部分中不同乐器的模仿集体参与模仿较准确第六次评价乐曲第一部分“采茶”的律动动作集体参与较准确,动作很轻巧第七次评价乐曲第二部分的节奏律动集体参与较准
确第八次评价乐曲第二部分的情绪和音乐内容个别参与回答较准确8第九次评价乐曲第二部分的主题旋律哼唱集体参与熟练后,音准较好第十次评价乐曲第三部分与之前两部分的关系以及情绪特点。集体参与回答迅速、肯定1.2终结性评价课堂的最后,通过老师
的总结和提问,学生进行集体抢答,体现学生们的课堂反馈及教学效果。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教学设计特点✓通过直观欣赏视频《采茶灯》进行导入,直接创设情境;✓在欣赏乐曲第一部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识谱、快速反应唱名和唱准音高等练习,熟悉了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巩固了“移动
do”的唱谱方法;✓通过模仿不同主奏乐器的演奏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乐曲各主奏乐器的音色;✓通过分部的欣赏和聆听,学生可以感受各部分的音乐情绪和内容,也有助于了解整首乐曲的结构;✓通过加入“采茶”律动,以及编创的节奏律动动作,
不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还能请学生真切体会到采茶姑娘的快乐劳动场景,丰富了想象力,提升了艺术鉴赏能力;✓欣赏、分析全曲后,学生通过完整聆听和表现乐曲,加深乐曲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再一次巩固了乐曲的特色。教学反思本节课依据《音乐课
程标准》中感受与欣赏领域的相关建议,以及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材第六课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哼唱、听辨、感受及分析乐曲不同部分的旋律与情绪,体会采茶姑娘在采茶时的快乐劳动场景,培养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首先,我通过播放视频《采茶灯》,营造了音乐课
堂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上课准备状态,同时也直观地感受了乐曲带来的情绪,了解了“采茶灯”的相关文化,认识了本课主题。然后,通过对乐曲三个部分音色、情绪、音乐内容的分析和讲解,以及哼唱主题旋律、加入“采茶”律动和编创的节奏律动动作,为学生更
好地了解整首乐曲的结构和情绪变化奠定了基础。最后,通过完整表现乐曲,加深乐曲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巩固乐曲特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体验音乐,学生也愿意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与欣赏乐曲《采茶扑蝶》。总
之,在欣赏课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音乐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9乐审美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感受和欣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摒弃以技能技巧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
师生互动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而不乱,乐于参与音乐实践。这样,学生才能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走进音乐,体会音乐美、欣赏音乐美、创造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