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音版(敬谱)】四年级上册《演唱 山谷静悄悄》教学设计216

DOC
  • 阅读 4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434.376 KB
  • 2023-02-1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音乐【人音版(敬谱)】四年级上册《演唱 山谷静悄悄》教学设计216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音乐【人音版(敬谱)】四年级上册《演唱 山谷静悄悄》教学设计216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音乐【人音版(敬谱)】四年级上册《演唱 山谷静悄悄》教学设计216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音乐【人音版(敬谱)】四年级上册《演唱 山谷静悄悄》教学设计216.docx,共(6)页,434.376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171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山谷静悄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基本信息学科音乐学段中段年级四年级课程名称《山谷静悄悄》教材版本说明书名(册数):四年级(上册)五线谱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课程说明※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

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本课学习中,学生运用了ipad上GarageBand软件为旋律加

上了有力度变化的打击乐器伴奏,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力度变化感受山谷中的美景。※本次课程的看点:本课是一节基于“数字化环境学生音乐创编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下的一节唱歌课。在本课学习中,学生使用了ipad上GarageBand软件为旋律加上

了有力度变化的打击乐器伴奏,发挥了学生们的想象力,通过力度变化来感受山谷中动态的美景,从而帮助学生用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来表现音乐。媒材资料准备说明(所用信息技术手段及其他辅助材料)多媒体、PPT、ipad、电子琴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这是一

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为一段体结构的分节歌。歌曲一开始用X0X0X-的节奏、很弱的音量,把我们带到了宁静的山谷之中,然后节奏紧缩并运用了切分节奏,描绘了充满生机的美丽山谷,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前三段歌词分别描写了山间的景物,富有

动感,从“烟雾”、“花”直至“溪流”、“野兔”动感不断增强。在4小节间奏之后,“地质队叔叔”的出现,打破了原先的静谧安详,使山谷顿时热闹起来,锤子敲击石头的叮咚声和溪水声交织成一支美妙的乐曲在山谷中回荡。四段

歌词虽都配同样的旋律(第四段的旋律稍作变化),但由于歌词在形象、意境上有丰富细腻的变化和发展,歌曲很能使人们对山谷中的景色产生想象。※学情分析:该教学班从二年级开始由我担任音乐教学,两年时间里,学生基本掌握C大调和F大调识谱,能很好的识读节奏。在演唱方面,学生能够整齐的演唱歌曲,但在音乐表现力方

面欠佳,尤其在力度表现方面不够,本节课我们在iPad帮助下,学生边编配边演唱,从而学习改变声音力度来表现音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在iPad学习的帮助下学生能用富有力度变化的声音表现歌曲,感受大自然

的美。(二)知识与技能能够按照力度标记演唱歌曲,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通过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体会歌曲所表达的音乐形象。(三)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iPad为乐曲添加打击乐器伴奏,感受力度变化,体会歌曲所表达的音乐形象,从而学会用声音表现音乐。※教学重点: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为歌曲加入打

击乐器伴奏。※教学难点:能够用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大自然美丽的景色。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具体教学环节(教师及学生活动)技术使用为后面学习做准备为乐曲进行打击乐器创作做准备。学习歌曲旋律锻炼学生F大调识谱能力的同时学习歌曲旋律。通过为旋律添加打击

乐器,体验用力度变化来表现音乐。课前三分钟练习:节奏练习:1、念节奏。2、加入音高。3、用“lu”模唱。一、复习在之前的音乐创作软件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智能鼓的使用,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软件,我们进行一次简单节奏,力度由弱到强和由强到弱的打击乐器练习。

一个八拍渐强,一个八拍渐弱。刚才我们复习了节奏不变,力度改变的练习。下面我们试试让力度和节奏同时发生改变,请一位同学用老师的iPad来展示一下。二、授新(一)学习旋律那么力度和节奏的变化和我们今天要学唱的歌曲有什么

联系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段旋律,一起来识谱。1、识谱。2、注意休止符以及二分音符和全音符时长。3、注意演唱姿势和声音位置。(二)编配打击乐器老师为这段旋律起了个名字叫《山谷静悄悄》。请同学们回忆或者想象一下山谷里的美丽景色,为这段旋律

配上打击乐器,尝试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力度变化来表现景色,并录制下来。PPTiPad中garageband软件PPTPPTiPad中garageband智能鼓听老师范唱,体会作者看到的景色。学会运用声音表现景色学习歌曲第二部分1、请同学来展示所配打击乐器伴奏。2、大家听一听有何

力度变化。3、请作者说一说想法。4、大家按照作者的力度变化唱一唱旋律并体会美丽景色。(三)听范唱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这首歌曲的原作者在山谷里都看到了些什么呢?下面老师为大家演唱这首歌曲。什么在飘飘?什么在闪耀?什么

在奔跑?薄薄的雾,淡淡的烟在飘紫杜鹃,红梅花在闪耀小溪流小野兔在奔跑(四)学习用声音表现景色原来山谷中是这么的生机勃勃,大家观察一下谱例,作者是如何运用力度变化去表现这些动态景物的呢?力度由P到MP,从弱到中弱,力度增强了。仿佛雾和烟越来越浓

了,花开的越来越繁茂,小动物都出来活动了。老师这里有一些摄影爱好者们拍的山谷中的美景,从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再请同学们用带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来表现一下这些景色。(五)学习歌曲第二部分1、作者除了看到了这些景色以外还听到了些什么?作者听到了地质队员用铁锤敲击山谷的声音。地

质队员在勘探的时候用锤子敲击山谷,发出了叮叮咚咚的声音,为山谷又增添了另一种景色。我们来看看第二部分旋律。2、唱一唱并与第一部分进行对比。iPadPPT学唱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有没有相同的句子和不同句子?第一句相同,第二句不同。对比演唱不同的

句子,找出不同之处。这两句音高基本相同,节奏不同,第一句节奏舒展,描绘了自然景色。第二句节奏紧凑,描绘了人文景色。感觉情绪第二句比第一句要欢快活泼一些。3、学习最后一句这么好听的声音是如何记录下来的呢?我们来看看最后一句,先来看看节奏。(

1)老师念休止符,大家来念其余的节奏。(2)加入音高(3)加入跳音(4)加入力度变化4、完整演唱歌曲(1)用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来表现音乐。(2)注意演唱时的声音位置5、为旋律编配打击乐器伴奏学生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打击乐器变换力度和节奏,表现自己看到过的山谷中的景象,并说一

说。PPTiPad学习效果评价※评价是否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式:本课在iPad中garageband软件中智能鼓的帮助下,学生通过加入节奏不变,力度变化的打击乐器伴奏来表现看到过的或者想象到的自然景色,从而帮助学生用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来表现歌曲。※学生课堂生成的作品类型及内

容:老师将这首歌曲的旋律分享给学生们,学生通过将音乐导入到音轨中,在配上节奏、力度、音色均可以变化的打击乐器伴奏,来进一步表现景色,感受音乐。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本课是一节基于“数字化环境学生音乐创编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下的一节唱歌课

。在本课学习中,学生使用了ipad上GarageBand软件为旋律加上了有力度变化的打击乐器伴奏,发挥了学生们的想象力,通过力度变化来感受山谷中动态的美景,从而帮助学生用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来表现音乐。本课的教学环节是层层递进的,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

特点。从复习智能鼓的使用,练习节奏不变,力度渐强和减弱。到尝试为乐器加入节奏不变力度变化的打击乐器伴奏变现动态景色,从而认识力度标记,能用声音来表现音乐。再到为乐曲加入节奏、力度、音色均可变化的打击乐器伴奏。一步步的深入学习,帮助学生学会表现音乐,体会音乐要素的变化为歌曲情绪带来不同变化

的过程,是一节富有实践性的音乐课。教学反思(基于课堂反馈数据分析)1、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在本次音乐课堂上,学生使用iPad进行音乐创作,iPad成为辅助这次唱歌课的教学工具。学生在本次学习中,离开iPad这种教学工具,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完不成的,教育目标是不能达成的,通过iPad这样

的学习工具贯穿始终,学生更有兴趣的完成学习任务。2、提高学生能力本节唱歌课在iPad辅助教学下,学生轻松的学习了改变声音力度,从而深刻体会音乐要素变化能够表现音乐。学生不仅学会了演唱歌曲,更能够为乐器加入打击乐器来表现音乐。为今后的音乐创作课打下了基础。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95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