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人音版(敬谱)】二年级下册《聆听 鸭子拌嘴》教学设计250.docx,共(8)页,170.642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134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小学二年级音乐课《鸭子拌嘴》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课题鸭子拌嘴学科音乐学段1-2年级二年级相关领域核心内容:感受与欣赏领域中的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相关内容:表现领域中的演奏和识读乐谱、综合性艺术表演、创造领域中的即兴编创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依据《
音乐课程标准》中感受与欣赏领域的相关建议,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音乐听觉思维训练,让学生在反复聆听过程中感受乐曲主题,了解乐曲所表现的场景与内容。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鸭子拌嘴》是小学二年
级下册教材第5课中的一首欣赏曲,由安志顺创作,是一首民间打击乐曲。作品取材于西安鼓乐的开场锣鼓和“打瓜社”演奏的《鸭子拌嘴》,并以新的带有情节性的构思,充分运用小钹、水镲等打击乐器不同的敲击方法、力度和配器等方面的变化对比,生动地描绘了鸭子拌嘴的情景。学生情况分析:经过
一年半的音乐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感知音乐的能力:他们能够用语言表述乐曲的情绪与情感,能够感知音乐速度与力度的变化,并能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乐曲的情绪与内容。在节奏方面,能够拍读由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二分音
符组合而成的简短节奏。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聆听民间打击乐《鸭子拌嘴》,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鸭妈妈和小鸭的可爱形象。—2—2.感受民间打击乐器的丰富表现力,增强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辨析、情境模拟等方式感受小钹与水镲的声音特点及鸭子拌嘴的情景
,了解乐曲所表现的不同场景与内容。运用体验、模仿、合作等方法,创作性地进行鸭子拌嘴情境表演。(三)“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乐曲的主奏乐器是小钹和水镲,能根据乐曲中的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分辨所表现的不同
场景与音乐形象。2.能运用动作、打击乐器和手拍节奏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鸭子拌嘴和鸭子走路的情景。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感受打击乐器所表现的不同场景与音乐形象。了解两次“拌嘴”音乐的不同。教学难点:听辨出第一次鸭子“拌嘴”的音乐。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环节目标:听辨问好的节奏,锻炼
学生对由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成节奏的识记能力和看谱表现节奏的能力。活动1.1师生问好,听辨节奏1.师生手拍节奏问好:—3—2.请学生说出师生问好的节奏,老师课件出示。3.全体学生拍读节奏一遍。〔设计说明:通过手拍节奏的方式师生问好,锻炼了学生听辨节奏的能力和看谱
表现节奏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二)认识乐器,感受形象环节目标:了解小钹和水镲的音色特点及其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活动2.1介绍乐器,了解音色1.教师出示小钹,介绍乐器名称,再出示水镲,介绍乐器名称,让学生说一说这两种乐器在外形上的区别。2.教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与
老师用小钹和水镲敲击师生问好的节奏,其他学生听辨乐器音色的不同。3.提问:如果要用小钹和水镲来分别表现鸭妈妈和小鸭子,你觉得应该怎么用呢?〔设计说明:采用演奏乐器、学生听辨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乐器音色,请学生根
据音色特点判断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动2.2揭示主题,理解作品1.教师揭示本节课主题:欣赏一首由小钹和水镲主奏的乐曲《鸭子拌嘴》,并介绍作品:《鸭子拌嘴》是由安志顺改编的一首民间打击乐曲。2.请学
生说一说自己对“拌嘴”的理解,老师告诉学生什么是拌嘴:就是你一句我一句,争吵的意思。〔设计说明:了解作品名称,引发探究意识,从而理解“拌嘴”的含义并了解作者,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三)欣赏乐曲,了解内容环节目标:了解乐曲所表现的不同场景和音乐形象。活动3.1重点聆听,感受不同—4—1.教师播放
第一次鸭子拌嘴的音乐,并用动作模拟鸭子拌嘴的样子。再次播放拌嘴音乐,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用动作体会。2.教师播放第二次拌嘴音乐。提问:你感觉鸭子们第二次拌嘴与第一次相比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问题。再次播放第二次鸭子拌嘴的音乐,学生和老师一起用动作感受音
乐的变化。〔设计说明:了解两次“拌嘴”音乐的不同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采用动作模拟的方法符合学生的年龄,还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音乐特点;引导学生从音乐力度与长度的变化来分辨两次拌嘴音乐的不同,锻炼了学
生的听觉思维。〕活动3.2完整聆听,初步感知1.学生看着图片完整聆听乐曲,听到鸭子拌嘴的地方就和老师一起用动作模仿。〔设计说明:通过完整聆听乐曲初步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活动3.3分段聆听,了解内容1.聆听第一段音乐(1)教师出示
图片,请学生听辨鸭妈妈和小鸭子的出场顺序。(2)教师揭示音乐所表现的内容。(3)请学生试着模仿鸭子走路的动作,然后师生一起随音乐表演。2.聆听第二段音乐(1)完整聆听第二部分音乐,看老师在鸭子拌嘴的地方做了什么动作。(2)用语言和动作帮助理解:
两只鸭子好像在说:我的我的我的我的,不给你不给你不给你不给你。学生模仿老师的语言和动作进行体会。(3)播放音乐,请学生听到鸭子拌嘴的地方时就举手示意。(4)再次聆听,师生一起在鸭子拌嘴的地方对口型做动作。3.聆听第三段音乐(1)教师
出示图片,讲解这一段所表现的内容。(2)请学生再次熟悉鸭子们第二次拌嘴的音乐。(3)聆听第三段音乐,在鸭子拌嘴的地方用动作表现。4.聆听第四段音乐(1)提问:接下来的这段音乐,咱们在前面听到过没有呢?小鸭子们又在做什么呢?学生回答问题。—5—(2)
再听音乐,师生一起跟音乐表演鸭子走路回家的动作。〔设计说明:感受打击乐器所表现的不同场景与音乐形象是本节课的重点,为此采取分段聆听的方式进行;听辨出第一次鸭子拌嘴的音乐是本节课的难点,为此依据建构主义理论,采用语言和动作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拌嘴”音乐的理解,从而能
够从第二部分音乐中听出鸭子拌嘴的音乐。〕活动3.4完整聆听,再次感知1.请学生边听音乐边做鸭子走路和鸭子拌嘴的动作,同时思考问题。2.请学生按照音乐所表现的场景给图片排序。〔设计说明:通过为图片排序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活动3.5
观看视频,直观感受教师播放《鸭子拌嘴》的演奏视频,学生观看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与演奏技巧。〔设计说明:通过观看演奏视频,让学生对民间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与演奏技巧有所了解。〕(四)合作体验,表现主题环节目标:运用力度的变化和即
兴创作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鸭子走路和鸭子拌嘴的情景。活动4.1体验鸭子走路的节奏1.出示节奏谱,学生用双手拍击节奏一遍。2.提问:要表现鸭子们从远处向河边走来了,我们可以在拍击力度上有什么变化呢?请学生试着说一说、拍一拍。集体练习用渐强的力度拍击节奏。3.提问:那鸭子们从河边向
远处走去又可以怎么表现呢?继续请学生说出方法,然后集体用渐弱的力度拍击节奏。〔设计说明:引导学生结合音乐情境运用力度的变化来表现音乐内容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大有益处。〕活动4.2体验鸭子拌嘴的节奏—6—1.
出示节奏谱,请两名学生到前面用小钹和水镲表现鸭子拌嘴的情景。2.教师提示鸭子越吵越激烈的时候可以自己即兴敲击节奏,还可以加上身体的动作来表现。学生尝试练习。3.两名学生把鸭子拌嘴的情景完整表现一遍。〔设计说明:用打击乐器表现所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即兴演奏的设计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
能力。〕活动4.3《鸭子拌嘴》情境表演全体学生用手拍节奏的方式表现小鸭子们,两名学生用乐器表现鸭子拌嘴的情景,共同合作展示《鸭子拌嘴》的故事。〔设计说明:《鸭子拌嘴》的情境表演把所听内容直观化,生活化,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促进了学生音乐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的提高。〕(五)检测所学,师生小结环节目标:运用课后检测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活动5.1教学检测,总结拓展1.教师出示检测题,请学生回答问题。2.教师小结。〔设计说明:教学结束后当堂检测能够及时了解学
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检测教学效果,教师的小结将所学内容延伸到了课外。〕教学反思—7—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环节设计合理,重点突出,让学生在大量“听”的基础上,运用节奏和律动参与欣赏,采用图片提示、对比聆听、体验模仿、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
音乐。具体来说有以下两大优点: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节课在设计上没有仅仅局限于单纯地欣赏音乐作品,而是结合《鸭子拌嘴》所具有的情境性和节奏感强的突出特点,在充分地欣赏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地鸭子拌嘴情境表演,让学生结合情境按照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拍击节奏来表现鸭子走路的情景,在学会鸭子拌
嘴的节奏以后,再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即兴创作,共同表现鸭子越吵越激烈的样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多种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听辨出第一次鸭子“拌嘴”的音乐。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在开
始的问好环节就启发学生模仿老师的节奏问好方式,先让学生对“拌嘴”的节奏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讲解拌嘴的特点,让学生和老师一起用两只手代表两只鸭子,跟随拌嘴音乐做动作,最后在欣赏第二部分音乐时,我利用语言记忆法帮助学生继续练习,让学生在听、说、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记忆第一次鸭子“
拌嘴”的音乐。通过多种方法的共同作用,很多孩子都听辨得比较准确。学习效果评价设计1.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2.在课堂小结环节,运用问答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体现学生的课堂学习反馈及教学效果。本教学
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1.以“节奏”为主线贯穿整节课的学习。在《北京市中小学部分音乐能力》中对于二年级在节奏方面的要求是,能够看谱表现、聆听模仿由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休止符组合而成的二拍子节奏。于是我从《鸭子拌嘴》的音乐中提炼
了鸭子拌嘴的节奏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课的开始部分采用按节奏问好的方式,然后请学生说出问好的节奏,集体练习拍读节奏,在聆听拌嘴音乐时用动作表现拌嘴的节奏,在后面的情境表演时,引导学生运用力度的变化来表现鸭子走路
的节奏,请学生运用小钹和水镲来表现拌嘴节奏,最后两个人一起即兴敲击节奏来表现鸭子拌嘴的情景。—8—2.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多引导、多启发,让学生多思考、多实践。比如在课的开始环节,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钹和水镲表现的是小鸭
子和鸭妈妈,而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来自己得出答案;在听辨两次拌嘴音乐时,让学生通过音乐的特点来思考鸭子的两次拌嘴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说出用渐强与渐弱来表现鸭子们向河边走来和向家里走去的情景,鼓励他们通过即兴演奏来表现鸭子拌嘴互
不相让的音乐形象。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深度,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