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教学设计 (2).doc,共(6)页,30.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9762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教学实录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授课教师:刘建芳报送单位:石家庄市桥西区红星小学教学内容:《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教学课型:欣赏课教材分析:《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二十一首《匈牙利舞曲》中的第五首。这首乐曲情绪热烈、奔放,速度时
快时慢,力度时强时弱,具有鲜明的匈牙利舞曲风格,深受世人喜爱。被改编成多种乐器演奏形式成为一首不朽的世界名曲。其结构为三部曲式:ABA′。教学目标:1.能认真聆听《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感受乐曲热情奔放的情绪。2.通过对乐曲的聆听和感受,熟悉A主题的第一主题旋律,并能够配歌词
演唱A主题第一旋律。3.通过聆听让学生了解乐曲的三部曲式结构,并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通过歌唱、舞蹈、声势等多种音乐表现方式,开发学生音乐想象力、音乐创造力,使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感受匈牙利舞曲热情奔放的音乐风格。教学重点:哼唱并感受A乐段第一主题音乐。教学难点:B部分音乐的时强时弱
。教学用具:多媒体音响、多媒体课件、黑板、图画、白手帕。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开门见山直接导入(用A乐段第一主题引入)师:好孩子们,我们开始上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咱们一起来听一听它的情绪是
怎样的?(播放乐曲A乐段的a主题,课件显示三个答案:A舒缓优美B热情奔放C悲伤凄凉)要求学生静静聆听完毕后回答。生:热情奔放。〔设计意图〕:A乐段的第一主题是教学重点,用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常规思维,加深学生对A乐段第一主题的印象。二、分段欣
赏化繁为简层层深入(分段欣赏A乐段的第一第二主题)师:说得非常正确,这段音乐的确是热情奔放。这么好听的音乐老师为它配了歌词,咱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A乐段的a主题,教师跟音乐演唱歌词:“听听美妙的声音,眨眨动人的眼神,音乐真的很迷人……”)
教师清唱带领学生演唱,课件出示谱例和歌词,一遍一遍加速成音乐原速,然后让学生跟音乐演唱。演唱过程中层层渗透歌唱技巧:“轻声高位有感觉的演唱,音量与播放的音乐音量均衡。”〔设计意图〕:通过对乐曲的聆听、感受和演唱,熟
悉A乐段的第一主题旋律,并能够配歌词演唱A乐段第一主题旋律。师:你们的音乐感觉非常棒,唱的也到位,你们知道这段热情奔放的音乐它的根源是哪里吗?生:不知道。师:这要追溯到吉普赛,(出示吉普赛人图片)吉普赛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由于遭受迫害他们就从一个国家流浪到另一
个国家,不少人在匈牙利定居下来,后来他们的音乐也被纳入了匈牙利民族音乐,也正是因为它这种热情、奔放音乐风格才把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给深深的吸引了,勃拉姆斯是谁呢?勃拉姆斯是19世纪最后一位有着重大影响的古典派作曲家。自从勃拉姆斯接触到匈牙利吉普赛人的这
种热情奔放的音乐后,他的脑海里就不停的闪现出那种热情奔放的旋律,勃拉姆斯的脑海里到底出现了怎样的旋律呢?闭上眼睛认真听。(出示课题,播放A之a主题。)〔设计意图〕:教师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悬念:刚才演唱的音
乐就是要欣赏的音乐,这种欲擒故纵的教学方式就是教无定论的演示。师:是不是很熟悉?生:这就是我们刚才唱的那段旋律。师:对,它就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为我们创作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A乐段的第一主题。师:我们再来用心感受一下音乐,听听
这段音乐它在速度力度上有什么特点?(教师跟随音乐画图形谱)学生回答完毕教师评价。教师带领学生画图形谱再次感受第一主题音乐,用舞动白手帕来表达音乐的情感。〔设计意图〕:分别用聆听、演唱、再聆听、舞动白手帕的方式表现A乐段的第一主题,彻底解决教学重点。教师评价
学生表现,并请学生坐下。师:接下来勃拉姆斯又要创作了,他的脑海中又会出现怎样的旋律呢?它跟第一主题又有什么区别呢?认真听!(播放A乐段第二主题,老师跟音乐做动作。)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评价)师:作曲家想让我们和吉普赛人一
起用舞蹈用动作用眼神来唤醒我们这里所有人沉睡的音乐灵魂。(学生跟老师一起伴着音乐跳舞。舞蹈的过程中反复聆听第二主题,然后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连起来聆听。)〔设计意图〕:板书和舞蹈的图画分别展现了A乐段中两个不同主题的区别,用试
听结合帮助学生分辨第一、第二主题。三、设置情境身临其境享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乐曲B乐段)师:我们的音乐灵魂全被唤醒了,我们大家都会走入勃拉姆斯的音乐世界里。而且在他的世界里还来了一位睿智的老人与一群可爱的孩子,她们孩子用音乐进行对话,你一
句我一句,你一问我一答,说的可爱心了。(闭上眼睛认真聆听,听一听哪段音乐是她们高高兴兴的来了,哪段音乐是老师老人,哪段音乐是那群可爱的孩子?速度快和速度慢的音乐哪一位是老人?哪一位是孩子?播放音乐B段音乐。(黑板上出示一幅老人和一群孩子的图画)生:前面那段是高高兴兴的来了,
中间那段慢的音乐是老人,最后那段快的音乐是孩子。师:咱们再来听一听,她们都说了些什么呢?她们说的是有难度的,是要求有字数限制的。老人说了四个字,孩子们说了七个字。(播放B段音乐)师:那老师岁数最大我来扮演老人,你们扮演孩子,进行合作。(师唱:“来~吧~
来~吧~”生唱:“来啦来啦,我来啦!”)随着音乐,教师再次编配歌词,并启发学生编歌词:例如:“唱~吧~跳~吧,大家一起欢聚吧”!“音~乐~好~听,好听好听真好听”!“你~在~哪~里,我在音乐的世界”!编创歌词的过程中,一直用B乐段的旋律歌唱。〔设计意图
〕:B乐段音乐的学习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中完成,这种探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四、再现乐曲感受不同师:接下来勃拉姆斯又要创作了,他这次创作的旋律会是我们的老朋友还是新朋友呢?认真聆听播放
A′部分音乐。生:是我们的老朋友A部分。师:完全一样吗?(播放A′部分音乐,黑板板书图形谱和吉普赛舞蹈图画。)听完A′部分音乐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来分析A与A′的不同尤其是结束音的重要性。〔设计意图〕:请学生从视
听结合的方面分辨A与A′的差别。五、完整聆听进行合作师:好孩子们!勃拉姆斯的这首《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全部创作完了,下面呢?我们来完整地聆听一遍,并且我们大家来进行一次合作表演。(教师给学生分组分工进行表演。(完整聆听,用歌声和动作来感受歌曲及享受音乐。)〔设计意图
〕:先分段欣赏再完整感受,化繁为简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享受世界名曲之美。六、课堂小结:好,我们把这首乐曲表现的淋漓尽致,把它那种热情奔放的情绪全都表现了出来,非常棒!请坐,今天的音乐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