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欢乐颂》教学设计1.doc,共(4)页,45.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9728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陕西省子洲县裴家湾镇中心小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学科音乐授课时间4月23日总课时2课题欣赏《欢乐颂》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贝多芬顽强的创作毅力以及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实质,提高自己对古典音乐的鉴赏水平,激发更深层
次的审美情趣。2、知识与技能: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体会欢乐颂的音乐内涵。3、过程与方法:聆听音乐,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主题,增强鉴赏音乐的能力。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作品的内涵以及音乐特点。难点:分析辨别音乐的发展过程。教学方法引导法、小组讨论法
、范唱法教学环节教师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活动情境引入教学设计(一)音乐导入,引入课题1、教师播放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示意学生在听到熟悉的旋律时举手示意,从而引入教学内容《第九交响曲》。2、学生自由回答。3、教师总结这个动机是一闪而过的,所以刚才很多同学手举起来,然后又放下了。今天
就让我们跟随音乐一起走进这段欢乐颂。(二)初听音乐,感知结构1、教师提问学生那么大家对《欢乐颂》了解多少呢?欣赏歌曲《欢乐颂》片段了解歌曲的特点活动展示当堂检测学生自由回答。2、教师简单介绍第九交响曲的四个乐章的内容,并带领同学循着寻找欢乐,确认欢乐,发展欢乐,升华欢乐的思路开始了解
贝多芬的交响曲。(三)师生合作,探究欢乐1、欣赏第一乐章“寻找欢乐”学生聆听第一乐章主题,思考从这段主题中感受到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贝多芬最初的构思是在这里加入人声,但后来又觉得还不是时候,于是他把场次乐段向后推移,不过这些原
稿中留下来的唱词,有助于我们理解贝多芬的构思,教师出示ppt展示学生聆听第二乐章主题,思考音乐中贝多芬是如何确认欢乐,同时完成演奏乐器以及力度变化的表格。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通过四遍重复,力度-由弱到强,音区由低到高,第一次在很低的音区,像一颗种子;第二次
中提琴,旋律的重心起来了;第三次歌唱性的旋律;第四遍—斩钉截铁的告诉大家我将欢乐找到了,并运用合唱、乐队共同将欢乐推到高潮,采用的是主题重复的手法。2、发展欢乐教师播放音乐,提问学看歌谱听录音范唱再听歌曲,认识结束记号按自己的方式读一读用四四拍节奏朗读歌词轻哼唱歌曲清脆的、中速、雄武地歌曲情景
感受拓展音乐背景了解生学生听到是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时间1842年5月7号,贝9首演的当天,有人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突然人声出来的时候,被惊呆了。在人的心里交响乐是交响乐人声是人声,在他的心中光靠器乐不能表达心中的感情,于是他将同期的诗人
席勒的《欢乐颂》谱曲合唱队加上交响乐。创下纪录了的是人声的宣叙调,有怀疑有猜忌最后被化解了。教师担任男中音的旋律,同学们担任齐唱、重唱,在多声部重奏达到欢乐的高潮。感受变奏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变奏的创作。3、升华欢乐教师播放第四部分升华欢乐,并提问“在这宏大的乐
思下,音乐并没有结束,那么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升华欢乐,看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回答。贝多芬活了57岁,在他事业高峰期,就没有了听力,那是多么可悲,可是他的理想,他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大家看歌词:“亿万人民拥
抱起来,大家相亲又相爱丨"这样一种乌托邦式的美好理想,到今天我们都没有实现,但是在他的音乐中就已经实现了,这是晚年的贝多芬,在经历了一系列痛苦之后,超凡脱俗的神找出节奏相同的乐句课堂小结来之笔,这段圣咏,也是这部作品的最大价值。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既感受到了宏大激情的欢乐
颂,,更感受到了贝多深厚的创作功底,那么与贝多芬同一时期还有许多优秀的作曲家,引导学生课后去搜查相关音乐家的一些资料。《欢乐颂》是一首合唱歌曲,今天我们学习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声部,合唱版的《欢乐颂》气势宏大、交响乐队和人声的交相辉映,
使音乐更具有震撼力。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首歌曲已经传遍了全球,表达了全人类的共同愿望:消除隔阂、消除战争,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同学们,追求快乐、和平的幸福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愿望,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快乐时光,珍爱我们的祖国,拒绝战争、期盼和平,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
辉煌灿烂!搜集贝多芬交响乐曲,感受贝多芬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