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散文类五(含答案).doc,共(20)页,78.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8364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一、文言文阅读(共6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文)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修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贱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世之有饥穰,天
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
,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节选自《汉书·食货志》)(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
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
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节选自《管子·治国》)4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
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B.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C.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
争起矣/D.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4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其畜积足恃恃:依靠B.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怀:使……降顺C.故治国常富治:治理D.有人
之涂有:保有4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第二段论及灾害的必然性后,就如何应对旱灾和战争接连发问,最后阐明兵早之灾必将带来深重灾难。B.甲文第三段直接点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观点,同时指出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重要措施。C.乙文第一段通过对“民富易治”和
“民贫难治”两种情况的阐释与比较,论证了"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观点。D.甲乙两文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富国强民的主张。4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
不蹶!(2)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48.请简要概括甲文第三段和乙文第二段中“粟多”的意义。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
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
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
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
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
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鹕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
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
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10.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名:没有名声B.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乃今:在今天,现在C.天之苍苍
,其正色也——正色:真正的颜色D.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南:计划向南飞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奚以知其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B.而莫之天阏者/之二虫又何知C.以五
百岁为寿/具告以事D.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12.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逍遥游(节选)》是《庄子》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最能体现庄子文章的特色。B.《逍遥游(节选)》的主旨在于说明人应当抛弃一切物累,以获取最大的自由。C.《逍遥游(
节选)》一文想象丰富,比喻灵活,文笔舒卷自如,令人叹服。D.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追求绝对自由,不与统治者合作。13.翻译下列句子。(1)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
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大鹏南飞,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其中的道理,用文中话来解释,就是因为什么?3、阅
读下文,完成12—17题。超然台记苏轼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
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
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
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
之外也。(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辞:推辞,拒绝,躲避)物有以盖之矣(盖:遮蔽,蒙蔽)B.余自钱塘移守胶西(守:把守,守住)释舟辑之安,而服车马之劳(服:用,使用)C.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
(烈:功业)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吊:怜悯,伤痛)D.岁比不登,盗贼满野(比:接连)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适:刚刚)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B.是谓求祸而辞福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C.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焉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D.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凡物都有可欣赏的地方,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
安。B.作者到胶西一年之后,身体丰腴了,白发逐渐变黑了,这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C.作者登台远望,联想到古人功业,可见作者虽然身在西胶但建功立业的理想尚在。D.正因为作者能够“超然于物外”,所以其弟才以“超然”二字命名此台。15.翻译下面句子。①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16.苏轼的“超然”之“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本文简要概括。17.阅读以下《论语》中的语句,简要概括孔子对“乐”的看法;这些看法你最赞同哪一点,为什么?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学而》)②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③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④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
题目。(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日‘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2)子
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温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
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弃而违之弃:放弃B.陈文子有马十乘乘:匹C.犹吾大夫崔子也犹:如同
D.子曰:“清矣。”清:廉洁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求也退,故进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皆以美于徐公C.未知。焉得仁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D.之一邦之二虫又何知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
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B.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许多话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说的,因此我们对于孔子的话,不能断章取义
,更不能教条地照搬照用。C.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白了,但他们两人还算不上仁。D.在孔子看来,“忠”和“清”只是“仁”的一个方面,仅有忠和清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令尹子文
和陈文子不能称为君子。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译文:(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译文:(3)未知。焉得仁?译文: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浪
游记快沈复余自绩溪之游,见热闹场中卑鄙之状不堪入目,因易儒为贾。余有姑丈袁万九,在盘溪之仙人塘作酿酒生涯。余与施心耕附资合伙。袁酒本海贩。不一载,值台湾林爽文之乱,海道阻隔,货积本折。不得已仍为“冯妇”
,馆江北四年,一无快游可记。迨居萧爽楼,正作烟火神仙。有表妹倩①徐秀峰自粤东归,见余闲居,慨然曰:“足下待露而爨笔耕而炊终非久计盍偕我作岭南游当不仅获蝇头利也。”芸亦劝余曰:“乘此老亲尚健,子尚壮年,与其商柴计米而寻欢,不如一劳永逸。”余乃商诸交游者,集资作本。芸亦自办绣
货及岭南所无之苏酒、醉蟹等物。禀知堂上,于小春十日,偕秀峰由东坝出芜湖口。长江初历,大畅襟怀。每晚舟泊后,必小酌船头。见捕鱼者罾幂不满三尺,孔大约有四寸,铁箍四角,似取易沉。余笑曰:“圣人之教虽曰“罟不用数’,而如此之大孔小罾,焉能有获?”秀峰日:“此专为网鳊鱼设也。”见其系以长
绠,忽起忽落,似探鱼之有无。未几,急挽出水,已有骗鱼枷罾孔而起矣。余始喟然曰:“可知一己之见,未可测其奥妙!”一日,见江心中一峰突起,四无依倚。秀峰曰:“此小孤山也。”霜林中,殿阁参差,乘风径过,惜未一游。至滕王阁,犹吾苏府学之尊经阁移于胥门之大马头,王子安序中所云不足信也。即于阁下换高尾昂首船,
名“三板子”。由赣关至南安登陆,值余三十诞辰,秀峰备面为寿。越日过大庾岭,山巅一亭,匾曰“举头日近”,言其高也。山头分为二,两边峭壁,中留道如石巷。口列两碑,一曰“急流勇退”,一曰“得意不可再往”。山顶有梅将军祠,未考为何朝人。所谓岭上
梅花,并无一树,意者以梅将军得名梅岭耶?余所带送礼盆梅,至此将交腊月,已花落而叶黄矣。过岭出口,山川风物便觉顿殊。岭西一山,石窍玲珑,已忘其名,舆夫曰:“中有仙人床榻。”匆匆竟过,以未得游为怅。至南雄
,雇老龙船。过佛山镇,见人家墙顶多列盆花,叶如冬青,花如牡丹,有大红、粉白、粉红三种,盖山茶花也。注:①倩,旧指女婿,此处为表妹的丈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足下待露/而爨笔耕而炊/终非久计/盍偕我作岭南游/当不仅获蝇头利也B.
足下待露而爨/笔耕而炊/终非久计盍/偕我作岭/南游当不仅获蝇头利也C.足下待露/而爨笔耕/而炊终非久计盍/偕我作岭/南游当不仅获蝇头利也D.足下待露而爨/笔耕而炊/终非久计/盍偕我作岭南游/当不仅获蝇头利也11.下列对文
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冯妇,《孟子》:“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比喻再干旧行业。B.堂上,父母居住的正房,代指父母。C.阁下,对人的尊称,多用于书信中;也指有显赫的地位、尊严或价值的人。D.祠,为纪念伟人名士和祖先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复因厌恶官场而弃儒从商,遭遇战乱后又由商转儒。B.作者虽然做生意,但是家境不好,后来随人去粤地做生意还要找朋友借钱做本。C.因为官场昏暗,且时有反叛,当时百
姓民不聊生,生活困苦。D.文章将叙事、描写和抒情融为一体,体现了其游之“浪”,其怀之“快”。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余乃商诸交游者,集资作本。⑵山顶有梅将军祠,未考为何朝人。所谓岭上梅花,并无一树,意者以梅将军得名梅岭耶?⑶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与元九书白居易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感兴诗》十五篇。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追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
者千余首。然撮其《新安》《石壕》《潼关吏》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十三四,杜尚如此,况不迨杜者乎?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仆自登朝来,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
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禅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又请为足下终言之。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
,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大率如此,不可過举。不相与者,号为沽誉,号为讪谤。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诚焉。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
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微之,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如近岁韦苏州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
,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迁。以质合迁,宜人之不爱也。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然百千年后,安知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罪吾
,率以诗也。[注]①元九,即元稹,字微之。唐代诗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B.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
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C.启奏之外有可以教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D.启奏之/外有可以教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
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杜:指“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两人分别为唐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创作的杰出代表。B.翰林:古代官名,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专门充任翰林学士,以专掌机密文件。C.韦苏州:指韦应物,因为他曾任苏州刺史,故以供
职地相称。柳宗元被称为柳柳州,与此类似。D.讽谕:古诗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人对社会弊病进行直接揭露、讽刺批评,希望统治者闻而知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批评流弊,志在振兴诗道。他认为唐
代虽有李杜等名家,但风雅比兴、关注现实的作品太少,表明唐代诗风已衰颓,他决心努力改变这种局面。B.白居易身为谏官,希望匡救时弊。他认为诗文应当反映时事,想用奏章、诗歌等形式来帮助皇帝了解民情,但还未实现自己的理想就遭受他人的
毁谤。C.白居易以诗讽世,饱受世人非议。他写的《贺雨诗》《哭孔战诗》《秦中吟》等,被认为不合时宜甚至招来忌恨,许多与他结交的朋友也不能理解他。D.白居易感念知音,不愿迎合世人。他的诗歌世人并不喜欢,他的讽谕诗、闲适诗也只有元稹一个人看重,不过他相信这些诗作多年后可能会有人
赏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2)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参考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44.B45.C46.D47
.(1)从事生产的人很少,可是浪费粮食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2)不生产粮食的国家会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称王。48.①甲文:战胜外敌,招来远人,国富民安;②乙
文:促进物产流通,吸引百姓归附,国家富足,成就王业。【分析】4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天
下大屈”句子结构完整,“有勇力者”指有勇气和力量的人,应该作后一句的主语,所以“有勇力者”前面应该断开,可排除AC。比较BD两项,主要区别在“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这句的断句中,首先找到这句中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有“有勇力者”“罢夫羸老”“骨”;在找出句
子中的动词和动词行词组,有“聚徒”“衡击”“易”“咬”,然后根据主谓宾句子的结构组织句子,“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和“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这样断句句子结构完整,所以可排除D项。原句标点是: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
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故选B。45.本题考
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本题中,C项,“故治国常富”根据句子结构特点,“治国”应该是作名词,翻译为“治理好的国家”,所以此处的“治
”应该是形容词,可翻译为“安定的、太平的”,而不是“治理”的意思。故选C。4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
D项,“甲乙两文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中“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分析错误,乙文没有批判社会现实,乙文开头第一段从“民富则安乡重家”“民贫则危乡轻家”这两方面论述“治国之道,先安于民”的中心论点
。故选D。47.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
得分点:生之者:从事生产的人,“生”作动词,从事生产;靡之者:浪费粮食的人,“靡”浪费;何得:怎能;蹶:竭尽、耗尽。第二句得分点:粟:代指粮食;亡:灭亡;粟生而死者:指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霸”名词作动词,称霸;王:名词作动词,称王。48.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
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首先要筛选答题区间,然后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最后组织答案。本题要求概括甲文第三段和乙文第二段中“粟多”的意义,回答本题要根据原文的具体内容来概括。如甲文第三段中的“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可提炼出战胜外敌;“怀敌附远
,何招而不至!”可提炼出招来远人;“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可提炼出国富民安。乙文第二段中的“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可提炼出促进物产流通;“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可提炼出吸引百姓归附;“入粟多则国富”可提
炼出国家富足;“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可提炼出成就王业。【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
、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甲文: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
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
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
,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朝廷就要出卖爵位,百姓就要出卖儿女。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
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
来得及吗?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
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乙文: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
治理。凭什么这样说?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
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
归附他。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所以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2、10.A11.B12.D13.(1)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
向南飞呢?(2)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分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14.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3、12.B1
3.D14.B15.(1)(2分)以此类推,我到哪里去不感到快乐呢?(2)(4分)在园子的北面,有一个在城墙上修筑的高台已经破旧不堪,我就略加修理,使它焕然一新。16.(3分)乐于民风淳朴;乐于生活简朴;乐于游赏。17.(6分)(1)安贫乐道;(2)不要乐极
生悲,要平和心态;(3)长久地处于安乐,就容易骄奢淫逸,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提高修养;(4)把学习看作生命的内容,学习有了收获,即可忘掉一切忧愁。最赞同语句及原因:3分(要有条理地分析赞同的原因)译文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
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
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
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
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
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
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
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
。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
“多么快活的游乐啊!”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注释凡物皆有可观,省略“者”即可观者,值得观赏的地方。哺:吃。啜:喝。醨:米酒
。醉:使······醉。饱:使······饱。吾安往而不乐,即“吾往安而不乐”。而,表承接。求褔而辞祸,“而”表并列,并且。求褔而辞祸者。者:……的原因。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而可以足吾欲之物者有尽,译为“但是能满足我们欲望
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岂:难道。情:心愿。有以:可以用来。盖:蒙蔽。焉:哪里。横:意外发生。而:表承接,随后。焉:于此。背:远离。比:连续,常常。登:丰收。苟全:大致完备。葺(qì):原指用茅草覆盖房子,后泛指修理房屋。庶几:表希望或推测。遗烈:前辈留下来的功业。撷(xié):摘
下,取下。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瀹(yuè):煮。4、1.CA项弃:抛下,舍弃。B项乘:一车四马。D项清:清白。2.AA项均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B项介词,把/动词,认为。C项疑问代词,哪里/语
气词,啊,也可不译。D项动词,到/代词,这。3.D“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不能称为君子”错,根据文意可知,孔子仅仅认为他们两人不能称为“仁者”。4.(1)有父兄在世,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2)冉求做事畏缩,所以要促一促他
;仲由勇气过人,所以要压一压他。(3)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是仁呢?【参考译文】(1)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世,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去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去做吗’,先生说‘有父兄在世’;冉求问‘
听到就去做吗’,先生说‘听到就去做’。我闹不明白,大胆地问一问。”孔子说:“冉求做事畏缩,所以要促一促他;仲由勇气过人,所以要压一压他。”(2)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几次担任宰相,没表现出高兴的脸色;几次被罢免
,也没表现出怨恨的脸色。(每次免职时)一定把自己旧日的一切政令公务告诉新任的宰相。(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够得上忠啊。”(子张)说:“够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是仁呢?”(子
张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齐国。到了另一国,就说:(这里的执政者)好像我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又离开了。再到另一国,又说:“(这里的执政者)好像我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又离开了。(那
么,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够得上清白了。”(子张)问:“够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是仁呢?”5、10.D11.C12.C13.(1)我于是跟我交游的朋友们商量,集了些资金做本钱。(2)山顶有个梅将军祠,(我也)没考
证这梅将军是哪一朝的人。所谓的大庾岭上梅花,(待要看时)山上并没有一棵梅树,料想是因为梅将军才得名叫梅岭吧?(3)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足下待露而爨”的意思是您等天上露水来做饭。句
中“足下”作主语,“待露而爨”作谓语,所以应在该句之后停顿,排除A、C项。“盍偕我作岭南游”的意思是你为什么不随我一起去岭南(做点小生意)。句中“岭南”是地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文中“即于
阁下换高尾昂首船”的“阁下”是指滕王阁下。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C项,“当时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困苦”错。原文,“见热闹场中卑鄙之状不堪入目,因易儒为贾”说的是自己因
厌恶官场而弃儒从商;“值台湾林爽文之乱,海道阻隔,货积本折。不得已仍为‘冯妇’,馆江北四年,一无快游可记”说的是自己遭遇战乱后又由商转儒,原文只是说了自己的情况,并没有说因官场昏暗,且时有反叛时百姓是生活状况。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第一
句关键点:“乃”,于是;“商诸交游者”,跟交游的朋友们商量;“本”,本钱。第二句关键点:“考”,考证;“为”,是;“以”,因为;“意”,料想。第三句关键点:“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是”,这样;“独”,唯独;“名”,命名,“何”,
为什么。【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
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
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我在绩溪做幕僚宦游时,见到了官场中的种种不堪入目的卑鄙行径,因此便放弃读书做官,转而改行做起了生意。我有一位姑父名叫袁万九,当时正在盘溪的仙人塘做酿酒生意,我与一位叫做
施心耕的人便投资入伙。袁姑父酿造的酒走的是海运。我入伙不过一年光景,恰巧的是赶上台湾林爽文乱党作乱,海上运输因此而中断,导致货物积压,一下子便亏了本。不得已,我只好像“冯妇”一样重操旧业。这之后我便在江北坐馆习幕四年,没有
什么快意之游可供记录。当我暂住在朋友的萧爽楼像世外神仙一样沉浸在庸常烟火岁月中的时候,我的表妹夫徐秀峰从广东归来,见我闲居在家,感慨万端地对我说:“你这样每天清坐在家中,等天上露水来做饭,靠写字画画来糊口,不是长久之计啊。你为什么不随我一起去岭南做点小生意,起码不会只获
这样一点蝇头小利了。”芸也劝说我:“趁现在堂上父母健在,子女也渐渐大了,与其每天为柴米油盐精打细算,强作笑颜地四处求人,不如出去挣点钱,以图一劳永逸。”于是我便与平时常在一起交往的朋友求助商量,向他们筹集了些银两作本钱。芸也置办了一些自己手工制作的刺绣针线织物以及一些岭南那
边所没有的苏酒、醉蟹等物品。我在禀明父母后,于十月十日,随秀峰由东坝乘船,出芜湖口向岭南而去。这是我初次游历长江,心情非常畅快。每晚船停泊后,我们必要在船头对饮小酌。见到捕鱼人手中所持用竹子做成的捕鱼工具长不满三尺,网孔大约有四寸,四角用铁箍箍住,用铁箍的目的似乎是让它易于沉入
水中。我忍不住笑着说:“虽然圣人教导我们说‘罟不用数(捕鱼不要用网孔细小的网)’但这么大的孔,这么小的网,又怎么会有收获?”徐秀峰说:“这种网是专捕鳊鱼的。”只见捕鱼人在网上系上长绳,又将网放在水中一会儿提起一会儿又落下,似乎是在探测网中有没有鱼。不一会儿,捕鱼人迅速将渔网拉出水面,却见几条
鳊鱼夹在网孔中被捕了上来。我这才相信了秀峰的话,感慨地说:“可知有时凭自己的浅陋之见,是无法猜测事物之间无穷奥妙的啊!”一天,忽见江心突起一座山峰,而四面全无依靠。徐秀峰说:“这便是小孤山了。”孤峰上层林尽染,殿宇楼阁参差林立
,遗憾的是我们的船与孤峰擦肩而过,未能上山一游。到了滕王阁,看到滕王阁就像是把我们苏州官府学堂的尊经阁移到了胥门外的大马头一样,可见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将滕王阁描绘得那样华美,是不足信的。我们就在滕王阁下换乘了一艘船尾很高、船头昂起,名为“三板子”的船,从江西赣关上船,一直到福
建南安县登陆上岸。上岸这天正赶上我三十岁生日,秀峰还特意为我准备了长寿面。第二天过大庾岭,翻过山顶便看见一座亭子,匾额上题写着“举头日近”四个字。意思是此山很高的意思。山头一分为二,两边是峭壁悬崖,中间留出一条如江南石巷般的山间小道。小道口立着两块石碑,一块石碑上写着“急流勇退”,另一块
则写着“得意不可再往”。山顶有梅将军祠堂,不曾考证梅将军为哪朝哪代人。人们盛传“岭上梅花”,而山顶却连一株梅树都不曾见到,难道梅岭不是以梅花而是以梅将军得名的么?忽然想到我一路携带的礼品盆栽梅花,因此时将近
隆冬腊月,已是花落叶黄了。翻过梅岭,出了山口,顿时觉得山川风物就不一样了。梅岭西边有一座山,山上石洞小巧玲珑,已忘记洞为何名。轿夫说:“洞中有仙人床榻。”然而行程匆忙,未能入洞一游,想来真是郁闷。到南雄后,我和秀峰雇了一条老龙船前行。船过佛山镇,见岸边人家的墙
顶上大多罗列着一种盆景花卉,叶如冬青,花似牡丹,颜色有大红、粉白、粉红三种,原来竟是山茶花。6、10.A11.D12.A13.(1)甚而我的兄弟妻子都认为我是错的。那认为我没错的,整个世上也不过二三个人。
(2)但是韦苏州在世的时候,人们并不太重视,一定等到诗人死后,人们才珍重他的作品。【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之外”,是“在……之外”,不能断开,排除D;“而难于指言者”,“而”
“者”断句标志,前后断开,排除BC。本句译为:除写奏章直接向皇帝陈述意见之外,有可以解救人民疾苦,弥补时政缺失,而又难于直接说明的事项,就写成诗歌,慢慢地让皇帝知道。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
的掌握能力。D项,“诗人对社会弊病进行直接揭露、讽刺批评”错。“讽谕”是用委婉的言语进行劝说。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A项,“表明唐代诗风已衰颓”错。结合“仆常痛诗道崩坏”,作者所说的是“诗道
”,并非诗风。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得分点:“骨肉妻孥”,兄弟妻、子;“非”,错误了;“举”,全。第二句得分点:“重”,重视;“身后”,死后;“贵”,形容词意动
用法,以……为贵。【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
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
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参考译文:唐朝兴盛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可以列举的,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有《感兴诗》十五首。还有诗中的豪杰,世称李白和杜甫。李白的作品,才华出群,不同凡响,是人们无法可比的。但是,探索其中的六义,在十首之中连一首也不具备。杜甫的作品最多,可以流
传的有一千多首。至于贯通古今,格律运用纯熟,做到了尽善尽美,又超过了李白。但是举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这样的篇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也不过三四十首。杜
甫尚且如此,何况不如杜甫的呢?我经常对诗道的破坏感到痛心,恍恍惚惚地就激愤起来,有时正在吃饭就吃不下去了,夜里睡不着觉。我没有估量自己才力的不足,就想把诗道恢复起来。我自从到朝廷做官以来,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
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我正是在这时升做翰林学士,自己做为谏官,每月领取写谏章的用纸。除写奏章直接向皇帝陈述意见之外,有可以解救人民疾苦,弥补时政的缺失,而又难于直接说明的事项
,就写成诗歌,慢慢地让皇帝知道。哪里想到,心愿没有实现而悔恨已经产生,诗歌没有闻于上,而诽谤却已经形成了。我还要请您允许我把这件事彻底地说说。凡是听到我的《贺雨诗》,众人就一起喧嚷起来,已经认为不合适了。听到我的《哭孔裁诗》,众人就面呈怒色,都不高兴了。听到《秦中吟》,有权势的显贵和近臣
都相视变色。大都这样,不能全都举出了。与我没有交谊的人说我是沽名钓誉,恶意攻击,嘲笑诽谤。假使是与我有交谊的,就用牛僧孺揭露时政而被斥逐的教训警戒我,甚而我的兄弟妻子都认为我是错的。那认为我没错的,整个世上也不过二三个人。
微之,尊重耳闻的,轻视眼见的,崇尚古代的,看不起今天的,是人的常情。就像近年韦苏州的五言诗高超雅正,安详适静,是自成一家的体制。现在的作者谁能赶得上呢?但是韦苏州在世的时候,人们并不太重视,一定等到诗人死后,人们才珍重他的作品。现在我的诗,人们喜爱的,通通不过杂律
诗和《长恨歌》以下那些作品。时俗所重视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那些讽谕诗,意思激切而言语质直;闲适诗思虑恬静,文词迁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爱我的诗,与我同时活在世上的,就只有足下而已。
但是,千百年后,怎么能知道再没有像足下这样的人出现,而了解并喜爱我的诗呢﹖因此,八九年来,我与足下做官顺利,就以诗互相鉴戒,遭到斥逐就以诗互相慰勉,各自独居的时候就以诗互相告慰,住在一起的时候就以诗互相娱乐。与我相交的和谴责我的,大都由于诗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