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历史事件类五(含答案).doc,共(14)页,65.083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8363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一、文言文阅读(共6题)1、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甲)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
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
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
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节选自《鸿门宴》)(乙)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
,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
,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
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10.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
矣/不敢当/三万户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
矣/不敢当/三万户11.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12.下列对(甲)(乙)两段文言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
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谋士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
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C.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说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D.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
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在(乙)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2、(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6-20题。(23分)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
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馁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
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
,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
:“敬诺。”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亡:逃亡B.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灭口:杀死C.太子避席而请避:离开D.却行为道,跪而拂席却:后退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樊将军亡秦之燕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①谓其太傅鞫武曰②其孰能讥之乎C.①然后乃可图也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①光不敢以乏国事也②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18、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太子丹重视贤士的一组是()①终
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②避席而请③心惛然,恐不能须臾④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⑤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⑥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⑤⑥D.④③⑤1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鞫
武认为燕国在西边与韩、赵、魏三国结盟,在南边与齐国和楚国联合,在北边与匈奴单于结交,然后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B.太子知道有位田光先生,深谋远虑,勇敢沉着,因此就请他并和他商量国家事。C.樊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燕
太子接待了他,并拒绝了太傅将他送往匈奴的主张。D.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觉得自己已老,无能为力,就向太子推荐了荆轲。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5分)(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委肉当馁虎之蹊,祸必不振矣!(3分)译文: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至其衰也,驽马先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
入与非常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3题。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
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
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
王灌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五月,兵皆罢归家。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之一岁。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
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
,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
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B.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C.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
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D.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祖,是封建时代皇帝于太庙中被供奉时特起的名号,称为庙号。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汉朝分
王、侯二等。C.汜水之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为“阳”,这里指汜水的南岸。D.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
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全面崩溃。B.打败项羽和齐王以后,汉王便毫不谦让地趁势做了皇帝。C.天下平定,高祖定都洛阳,诸侯们都臣服于高祖,只有原临江王灌反叛,后被杀。D.高祖认为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己善用三人,而项羽仅有一范增而不能
用。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5分)(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5分)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赵太后①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②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
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
亦爱怜其少于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
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
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龙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
:“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子义闻之,曰:“人主之于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①赵太后: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威后。赵惠文王死
后,子孝成王被立为国君,因年少,由威后执政;②长安君:赵太后最小的儿子的封号。13.对下列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谢:谢罪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曾:竟C.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微:
无D.恣君之所使之恣:肆意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B.位尊而无功奉/厚而
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C.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D.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
有功于国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B.触龙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
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C.赵太后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D.触龙说自己幼子虽然“不肖”,但还是“窃爱怜之”。他认为太后疼爱燕后
超过了疼爱长安君。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2)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5、(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
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
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
,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
”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
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节选自《说苑·奉使》)南越王
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
越王。(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词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2)《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明蔺相如不与廉颇争高下原因的句子是“,”,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至上的高尚情操。(3)《定风波》中,“,”两句写了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
雨漫步长啸吟诗,显示了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5)《声声慢》中,运用叠字细腻委婉写心中之愁的句子是“,,”。6、(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
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既至秦
,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
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
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
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
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B.卒起不意,尽失其度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D.秦王还柱而走
9.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3分)A.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掷击B.荆轲废废:倒下C.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函:用匣子装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怪:认为……奇怪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B.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C.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
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D.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击筑:筑是中国古代传统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弦下有柱。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
先秦时广为流传。B.九宾: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C.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是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D.
变徵、羽声:我国五声音阶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宫声、商声、角声、变徵、羽声12.易水诀别的描写烘托了慷慨悲壮的气氛。写荆轲“终以不顾”,意在表现他()(3分)A虽然内心激动,但不作女儿态。B不忍心看“士皆垂泪而泣”的场面。C怀恨太子丹疑心他有悔改,故忿忿而走。D
意志坚定,态度坚决,义无返顾。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5分)②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5分)============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10.B(通过“下邳”“留”“陛下”这些标志可以判断。原文标点: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11.A(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
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12.D(“没费一兵一卒”错。)13.(1)给官吏、百姓登记造册,封闭收藏财物的府库,来等待项将军。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入关和意外变故(“籍”、“所以”、“非常”、“出入”、
判断句式各1分)(2)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畔”“因”“解”各1分,大意2分。)2、16.解析B.“灭口”意为“消除借口”。
答案B17.解析A“之”①动词,“到”;②助词,“的”。B“其”①代词,他的②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C“乃”①副词,才,②副词,竟然、居然。D“以”①②均为介词,“因”。答案D18.解析①④表现太子重义,③表
示太子对国事的焦虑,其他几项均表示太子对贤士的尊重礼待。答案C19.解析B.不是太子知道,而是鞫武认为。答案B20、(1)何必(怎么)能因为被凌辱的怨恨而去触犯秦王呢?(2)这就是所说的把肉扔在饿虎出没的小路上,祸患一定无法挽救了!(3)到它精力衰退的时候,劣马也可以
跑在它前面。(4)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都戴着白色的帽子穿着白色的衣服来送别荆轲。(3分)(5)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诸侯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的发生。【参考译文】燕太子丹被质押在秦国,逃回燕国,眼看秦国就要灭掉六国,秦兵已经逼近易水,害怕亡国之祸就要降临燕国。太子丹为
此而担忧,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国和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太傅能为国家出谋划策。”鞫武回答说:“秦国占领的土地遍布天下,如果秦国出兵胁迫韩、魏、赵三国,那么易水以北的燕国土地未必能保得住。您怎么为了被凌辱的怨恨而去触犯秦王呢?”太子丹说:“这样,那该用
什么办法呢?”太傅说:“请让我深入考虑考虑。”过了一些日子,樊於期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燕太子接待了他,太傅鞫武劝他说:“您不能收留。秦王暴虐无道,一直怨恨燕国,本来就很让人害怕的了,更何况又听说樊将军躲
在我们这里呢!这就是所说的把肉扔在饿虎出没的小路上,祸患一定无法挽救了!即使有像管仲、晏婴那样的谋士,也不能为您出谋划策。希望太子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以便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并且向西与韩、赵、魏三国结盟,南边与齐国和楚国联合,北边与匈奴单于结交,这样才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太
子丹说:“太傅的计划要实现所需的时间太久,我心里忧闷烦乱,恐怕等不及了。而且不只是这样。樊将军在诸侯中走投无路,投靠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受到强秦的胁迫,便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把他推到匈奴去,现在是我拼命的时候了。希望太傅重新考虑。”鞫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深谋远虑
,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太子说:“希望通过太傅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鞫武说:“遵命。”鞫武出来去见田光说:“太子想跟先生商量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丹。太子跪拜上前迎接,很恭敬地退着走为田光引路,跪着把坐席擦干净。田光坐好以后,看左右没有人,太子便离开
座位,毕恭毕敬地请教说:“燕国和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够想想办法。”田光说:“我听说,千里马精力旺盛的时候,一日可行千里,到它精力衰退的时候,劣马也可以跑在它前面。现在太子听到的是我精力旺盛的情况,
却不了解现在我精力已经消耗完了。即使如此,我不能因为精力已经消亡就耽误国家的大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能够通过先生结交荆轲,可以吗?”田光说:“可以。”3、10.D11.C12.B13.(1)汉王就率领诸侯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才投降。(引、北、示、
乃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5分)(2)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任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而、此、其、为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5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五年(前202),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淮阴侯韩信率领
三十万大军与楚军正面对阵,他的部将孔将军在左边,费将军在右边,汉王领兵随后,绛侯周勃、柴将军跟在汉王的后面,项羽的军队大约有十万。淮阴侯首先跟楚军交锋,不利,向后退却。孔将军、费将军从左右两边纵兵攻上去,楚军不利,淮阴侯乘势再次攻上去,大败楚军于垓下。项羽
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城,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只有鲁县人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因为怀王当初封项羽为鲁公。
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是,汉王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谷城。然后回师定陶,驱马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正月,诸侯及将相们共同尊请汉王为皇帝。汉王说:“我听
说皇帝的尊号,贤能的人才能据有,空言虚语,不是我所要的,我可承担不了皇帝的尊号。”大臣们都说:“大王从平民起事,诛伐暴逆,平定四海,有功的分赏土地封为王侯,如果大王不称皇帝尊号,人们对大王的封赏就都不会相信。我们
这班人愿意以死相请求。”汉王辞让再三,实在推辞不过了,才说:“既然诸位认为这样合适,那我就为了国家的便利吧。”甲午日,汉王在汜水北面登临皇帝之位。天下基本平定。高祖在洛阳建都,诸侯都来称臣归附。原临江王共灌为了项羽反叛汉朝,高祖命令卢绾、刘贾
率兵围攻,攻不下。被困好几个月共灌才投降,高祖在洛阳杀了他。五月,汉军士兵都解甲复员归故里。各诸侯国的子弟,凡留在关中的免去十二年的赋役,回封国的免去六年的赋役,均由国家发粮食供养一年。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
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
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
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4、13.D14.C15.D16.(1)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窃”“以为”“贤”)(2)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
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犹:尚且;恃:凭靠,倚仗;尊,奉:名词,尊位,俸禄;已:通“以”,来)【解析】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
D.恣:任凭。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
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奉厚”“而”“今”“多”。15.试题分析:D.触龙说自己幼子虽然“不肖”,
但还是“窃爱怜之”。他认为太后疼爱燕后超过了疼爱长安君。“他认为太后疼爱燕后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只是劝谏时候的假托之词,实际上触龙是知道赵太后最疼爱长安君的。16.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窃”“以为”“贤”。(2)“犹”“恃”“已”。参
考译文: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左右侍臣说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脸上吐口水!”左师触龙(对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
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不能拜见您有很长寸问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福体有什么毛病,所以还是想拜见太后。”说:“我(也是脚行毛病)要靠手推车行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
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特别不想吃饭,于是强迫自己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喜欢吃的食物,对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不能(像您那样散步)。"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左师公说:“老臣的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
(您)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求您!”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他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女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女人爱得特别
厉害。”(触龙)回答:“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老太太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
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左师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
,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没有),其他诸侯国子孙被封候的,其继承人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这是这些被封侯的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灾祸及其
子孙。难道是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多了。现在老太太让长安君的地位尊贵,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驾崩了
,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老太太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怎样支使他吧!”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
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人臣呢!”5、16、略6、8、A9、C用匣子10、B11、D是徵,不是变徵12、D13、①句式1分,“白衣冠”1分,大意3分;②“把”“揕”各1分,大意3分。